建國以來,中國一直通過參與國際組織來積極適應國際體系。但是,加入國際體系不等于在其中發揮作用,反而,由于中國是申請加入者,一定程度上是現行制度的服從者,因而中國在國際體系與國際組織多是被動的、有限的一些活動。直到2001年6月14日至15日,“上海五國”元首在上海舉行第六次會晤,6國元首簽署《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組織正式成立。因為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可以說是在中國的推動和主導下完成的,區別于以前的被動加入,因而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間和研究意義。
自二十世紀80年代起,中國的實力逐漸增強,世界交流也日趨豐富。在此前提下,恰當地找到中國應當扮演的角色,把我國一貫堅持的外交觀念和文化思想與國際社會的游戲規則結合起來就十分必要。中國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實施努力:第一,維護現存國際體制中合理的部分。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后,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國際組織日益增多,不僅豐富了國際體系的行為體,更擴展了國際合作的方式和可能性。第二,批評和修改現存國際體制中不合理的部分。我們不難看到,由于缺乏強有效的國際監管、執行機制,大國對小國的內政的肆意干涉還很常見,因此,通過參與建立國際組織來保護成員間的利益、尋求利益訴求的實現就成為一條必要、有效的道路。第三,為未來的可行的國際秩序提出修正方案。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中國近年來的積極努力都印證著我們希望能調整國際秩序的訴求。中國強調國家間的合作而非對抗,身體力行地實現著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對于現今國際秩序而言都是所缺少的。第四,促進世界各方面的穩定。中國堅持“和平崛起”,保持軍費支出的透明化、推廣“和諧世界”的理念,加強與鄰國的合作,建立互惠關系。第五,在地區體系中發揮作用。亞太區域性安全形勢不同樂觀,一定程度上限制著中國的進一步發展。上海合作組織作為一個構建秩序的工具,為實現區域和平和加強中亞合作有著重要意義。
上海合作組織的構建理念是與聯合國類似的“集體安全”,中國將一直以來倡導的“新安全觀”融入其中——相關國家共同安全,一起發展和相互信;不追求軍事優勢;對相互間的分歧應摒棄對抗,平等磋商,妥善解決。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在上合組織中的作用和意義也發生著改變。聯系復旦大學趙華勝教授提出的上海合作組織面臨著的“五大機遇和挑戰”,我們可以從以下角度進行分析。
第一,上合組織的身份定位與目標。回顧上合組織的發展歷史,我們發現他一直處在動態演變的狀態。隨著成員國實力的增強,上合的定位就不再僅僅是成立之初的“提供一個內部交流合作的平臺”了,在區域里有所作為,包括維護區域安全,應對國際性危機對組織成員的沖擊等,都被提上了上合成員的議事議程。應對發達國家的壓力,增強自我發展的能力,進行適當的保護,就是現階段中國可以在組織內實現的目標,也是組織成員的定位。
第二,實現內部利益的有效協調。上合組織是一個松散的區域組織,與北約、歐盟等有著嚴格的紀律協調的組織不同,上合內部并不存在一套規范體系,各成員國沒有既定義務,更偏向于通過商議來解決爭端協調行動。中俄兩國是上合組織里的重要成員,決定著組織的國際行動力。從地緣政治的角度講,俄羅斯承受著北約東擴的壓力,也面對著美國在原蘇聯地區的挑戰;而中國面對的壓力主要來自美國全球安全戰略的調整,包括“重返亞洲”戰略帶來的不利因素。從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