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紀檢監察與廉政制度建設是高校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保障。制度建設要重視權力制約、人民利益維護、制度系統構建和隊伍培養幾個方面。
關鍵詞:高校廉政;制度建設;思考
高校紀檢監察與廉政法規制度建設是高校制度建設的重要方面,也是高校反腐倡廉建設的重要保障。我們要從黨和人民對高校事業發展的期望和需要,從在新形勢下高校黨組織面臨的風險和挑戰出發,切實增強紀檢監察與廉政法規制度建設。為此我們要重視以下幾點。
1、權力制約與監督——制度建設的核心
用科學發展的觀點推進紀檢監察與廉政法規制度建設,緊緊抓住對權力的制約與監督這個核心,圍繞學校中心工作,服務學校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建立健全權力運行機制。形成制度管權、制度管事、制度管人的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化權力制約監督體系,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滋生腐敗的體制障礙和制度障礙。
權力不受制約與監督,必然導致腐敗。這是眾多案例證實了的普遍現象。要對權力進行制約與監督,從制度層面我認為要重視以下幾點。一是“三權”分離。即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分離。許多時候,“一把手”既是決策者,又是執行者,還是監督者。三權集于一身,從人的本性與社會環境的影響來看,一個再偉大或自律性強的人都難逃脫“常在河邊走,難勉要濕鞋”悲劇。二是程序透明。暗箱操作是腐敗者官欲、貪欲、色欲、功名欲在操作程序上的重要表現。其實,我們大多有相應的程序,而這些程序,在實際操作上都是領導說了算,當人們習慣于領導說了算時,程序也就失去了它的作用,更不要說透明了。三是輿論監督。我們知道,監督在社會上有多種,如黨內監督、人大監督、司法監督、群眾監督等,這些監督都具有強制性,而輿論監督不具有強制性,但它卻具有一種精神的、道德的力量。當分散的、個別的議論引起人們普遍關注, 經過傳播而形成社會輿論時,便代表著眾多人的看法和意志,對社會生活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輿論監督以其特有的公開曝光的形式產生的作用和效果與其他的幾種監督是不一樣的,它具有很強的公眾震懾力。
2、人民利益維護與實現——制度建設的宗旨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宗旨。高校紀檢工作的重點和著力點,就是要堅持一切為了師生,一切依靠師生,從師生中來,到師生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線;就是要堅持尊重師生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師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意識;就是要堅持圍繞師生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來落實。因此,高校反腐倡廉制度建設,首先要牢固樹立宗旨意識,用制度維護師生切身利益。其次要牢固樹立職責意識,用制度調動紀檢監察干部工作的積極性。紀檢監察部門既承擔著懲處極少數違紀違法者的職責,更承擔著教育、保護絕大多數黨員干部工作的積極性、創造性的職責。這里要重視兩點,一是要設置黨員干部行為“高壓線”,強化對黨員干部的紀律約束;二是要要通過法規制度明確政策,營造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安全區”。形成使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黨員干部不出事的良好環境。
3、系統構建與完善——制度建設的原則
紀檢監察與廉政法規制度建設,要堅持有效管用的原則,把握統籌兼顧、協調配合的系統構建方法,注重總體規劃,配套協調,增強科學性、協調性和整體性,使反腐倡廉法規制度體系形成高效、安全、嚴密地閉合系統。因此在法規制度構建方面,一是要堅持總體規劃,增強其科學性。明確其主體結構和主要模式,使法規制度體系更加規范、有序,更加系統、全面,使之達到總攬全局,統籌兼顧。二是要配套完善,增強其協調性。完善配套的廉政法規制度體系,是法規制度之間互相協調、互相補充、互相配合,形成頭尾相連、結構合理、系統科學的制度體系。要以中央廉政法規制度為主干,根據學校的實際,制訂相應的人、財、物管理辦法;事前、事中、事后監管辦法;教育、獎勵、懲罰制度;調查、回訪、公示規則等等紀檢監察制度。這些法規制度的完善配套并形成系統,必將有力的推動廉政建設向著制度化、規范化、系統化、科學化方向發展。
4、隊伍選拔與培養——制度建設的保障
胡總書記曾指出,建設一支忠誠可靠、服務人民、剛正不阿、秉公執紀的紀檢監察干部隊伍,是新形勢下加強反腐倡廉建設的必然要求。紀檢監察干部隊伍的選拔、培養是廉政建設重要的人員保障。當前,紀檢監察隊伍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隊伍整體素質不高。二是知識結構不合理。三是認識不到位,工作信心不足。四是缺少培訓。五是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這些問題的存在,極大地阻礙了紀檢監察干部工作積極性發揮。因此,加強紀檢監察法規制度隊伍建設,顯得十分緊迫和必要。一是要加強培訓。只有抓培訓,強素質,才能謀發展。要增強干部學習的責任感、危機感和緊迫感。根據自身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習慣。二是要優化結構。根據“四化”要求,及時選拔那些群眾公認、政績突出、清正廉潔、敢于擔當、年富力強、有知識、有文化、懂專業的人員充實到紀檢監察干部隊伍中來。三是要創建激發工作積極性的有效機制。這里,重視貢獻和機會均等很重要。重視貢獻就是組織對個人的升遷、獎懲、得失以個人組織目標實施貢獻大小為依據。組織對貢獻大的給予重獎,對貢獻小的給予小獎或不獎,這種具有明顯導向性的獎勵,必然引導人們以重視貢獻為榮。機會均等就是個體在獲得個人發展、成才、個體目標達成的機會不因個人的地位、資歷、與領導關系的親疏而具有同等的可能。
(作者簡介:李紅霞(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