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十二五”規劃強調: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為此,很有必要將理論與政策相互結合起來,探討我國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過程中,如何依據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和共同富裕規律的實踐要求,通過改革發展模式及其體制的完善,來提升民生福利水平,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在“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經濟科學發展高峰論壇暨中國經濟規律研究會第21屆年會”上,福州大學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經濟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周小亮作了題為《以民生為導向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理論思考與政策建議》的學術交流發言,對以民生為導向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進行了理論闡述,提出了政策建議?,F將周小亮教授的發言以訪談形式刊發,以饗讀者。
記者:關于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問題的研究,是馬克思主義研究的重點和目的所在。馬克思通過對生產方式的唯物歷史分析,指出未來社會的本質是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中國三代領導集體結合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實踐,分別從黨的宗旨與群眾路線、社會主義本質與共同富裕、“三個代表”等方面,探索了我國經濟發展中改善民生福利的體制機制問題。特別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從完善經濟發展模式角度,強調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周教授,我們很想了解一些國內外經濟理論界對民生與經濟發展方式研究的現狀。請您簡略地談談好嗎·
周小亮:好的。近年來,我國一些馬克思主義學者,將改革與發展結合起來,運用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理論,對轉變發展方式中如何體現以人為本的價值導向,以及對中國改革發展與改善民生之關系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政治經濟學分析。對轉變發展方式中如何通過生產方式與體制機制的完善以改善民生福利,也進行了一些系統深入研究。
在國外,舊、新福利經濟學以功利主義和主觀效用理論為基礎,研究了競爭性市場體制下如何通過改善收入分配和市場交易以提高社會福利。這些研究為我們研究改善民生福利的方式選擇、績效評價及條件,提供了有益的理論參照,但他們沒有深入分析社會生產方式或發展方式變化對民生福利的影響,也沒有研究改善民生福利的體制機制問題。近年來,諾斯等新制度主義發展經濟學家,既強調發展目標要從貨幣指標向非貨幣指標、自由及可持續發展轉變,還研究了如何“使制度適當”來促進公民福利提升。特別是盧茲和勒克斯等當代人本主義經濟學采取歷史、社會、制度分析法,探討了滿足人的需要與經濟發展之關系,強調生活質量和幸福能力是經濟發展與制度設計的根本價值前提。這些研究雖然缺乏唯物史觀基礎,但對于發展的價值導向,以及如何從制度完善來改善民生提供了有益的理論參考。
經濟發展的實質是人的發展,衡量一個社會經濟發展與民生福利的最主要指標是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程度,轉變發展方式要充分體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這一根本價值取向要求。而轉變發展方式的實質是內含一定價值取向的社會經濟結構的系統變革,其過程既要促進生產力發展與經濟結構調整以夯實民生物質基礎,又要通過生產關系的變革,為改善民生建立利益協調機制。為此,在理論上,需要從西方福利經濟學等理論的借鑒性移植向自主創新轉換,即要以馬克思主義的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理論與歷史唯物主義方法為基礎,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與共同富裕為重點,在大綜合中構建適合中國改革發展特征,并能促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完善和廣大人民群眾民生福利不斷提升的新政治經濟學理論基礎。
記者:在政策設計上如何體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實質和民生價值取向呢·
周小亮:滿足整個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求是社會主義生產的根本目的,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因此,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政策設計過程中,既要對中國改革發展模式進行有理性的整體規劃和頂層設計,更需要將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基本價值取向與目的所在,努力探索能夠確保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成果的體制機制基礎。應著力解決生產力發展標準人本化、經濟結構調整民生需求導向化、生產條件與收入分配公平化、公共產品供給與社會保障福利普惠均等化等四大問題,為此,轉變發展目標應實現從單一經濟發展向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以及人自身的全面自由發展的總體轉變。
記者:以民生為導向,必須努力增強能夠提升民生福利的生產力物質基礎。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過程中如何體現生產力的價值標準呢·
周小亮:在解放、發展生產力的過程中,要突出民生導向和生產力的主體性特征。也就是說,應以人作為生產力的中心和主體,以人作為生產力發展的價值目標和目的,使人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逐漸完善自己,進而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建國六十多年的發展歷史表明:只要我們既重視生產力的標準,又重視生產力的價值標準,經濟發展就會又快又好,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也能明顯改善。鄧小平同志講的三個有利于,實質就是要實現生產力標準和價值標準的統一。
記者:在您的發言中提出了三維財富的概念,請問什么是三維財富,如何依據三維財富標準,以改善民生為導向,引導發展方式轉變和以科技創新為基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周小亮:三維財富是指自然財富、勞動商品財富、知識財富。殷實的財富是改善民生的物質保障,但提升民生福利的財富不只是一維的勞動商品或其貨幣形式的市場價值,而是自然財富、勞動商品財富、知識財富等三維財富的有機統一。提升民生福利需要一個比例關系恰當,并能夠相互補充、相互推進的結構合理的三維財富統一體。據此,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目標就不是片面追求狹義上的勞動商品價值財富或所謂的GDP,而應追求一個有助于改善民生的結構合理的三維財富統一體。為此,轉變發展方式應實現從單一經濟增長向自然協調發展、經濟發展、社會知識發展、以及人自身的全面自由發展的總體轉變。
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特別是科技生產力,是改善民生、轉變發展方式的物質基礎和物質條件。從全球發展趨勢看,要大力發展科技生產力,推動我國科學跨越發展,則必須抓住發達國家先進制造業轉移的歷史機遇,把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與自主創新結合起來,大力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由此提升我國產業高度和層次,并進而提升人民群眾的福利水平。同時,要積極探索中國產業優化升級的民生價值標準和評價體系,努力走出一條能夠促使就業穩定增長、民生福利提升、科技含量高的產業優化升級之路。
記者:要以民生為導向,就必須堅持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大力改善分配關系,著力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為核心的利益兼容體制機制。改善民生福利,從體制基礎來看,必須堅持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公有制為主體和按勞分配為主體是相互對應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在強調以民生為導向引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時,既要更好更快地發展生產力,又要堅持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體,要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價值標準角度來研究轉變發展方式的目標和目的所在。從目前情況來看,其核心是要完善分配關系,尤其是要探索實現人與人的互惠合作制度及利益協同的形成機制。周教授,在完善分配關系上,應當做什么樣的政策選擇呢·
周小亮:我認為,當前應從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和“共同富裕”規律的視角,深入分析目前分配不公等利益矛盾加劇的體制成因。在此基礎上,要從更加關注公平與提高廣大勞動人民收入角度,研究如何通過深化產權與所有制、初次分配以及資源要素市場等方面改革,來構建以和諧勞動關系為核心的經濟關系協調及利益兼容體制機制。與此同時,應增強并完善財稅調節和社會保障等再分配制度,不斷理順和完善政府、企業和個人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為了完善分配關系:在政策選擇上一要高度重視收入分配問題,立足國情,盡快制定出臺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調整優化居民收入分配結構,尤其是要建立健全職工工資與GDP同步或稍高增長機制,與此同時,要從體制機制的完善上,大力整頓收入分配秩序,強化對尋租收入和金融保險、電力、煙草、航空等壟斷行業的收入分配監管,加強稅收調節,縮小收入分配差距;二要正確處理技術創新資本深化與勞動吸納、企業資本運營與產品經營、產業結構優化與區域經濟平衡發展、擴大政府投資與激活民間投資、擴大投資與刺激消費需求等若干重大協調問題;三要全面落實勞動合同制度,推動工資集體協商,建立工資指導信息系統,強化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特別是要著力構建以和諧勞動關系為核心的利益兼容體制機制,并建立健全勞動關系群體性事件處置聯動機制。
記者:加快創新社會管理體制,完善公共產品供給體制機制和社會保障體系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您有那些政策建議呢·
周小亮:要圍繞增強居民生活穩定、提升居民健康與發展能力等改善民生福利的中心內容,加快推進社會事業領域政事分開、管辦分開、營利性與非營利性分開,強化政府改善民生基本公共服務的責任,并探索創新其提供方式;與此同時,應放開經營性社會服務市場,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社會組織的作用。特別是要圍繞人民群眾生存和發展的共同利益需要,從公平供給角度與頂層設計的戰略高度,研究與提升民生福利密切關聯的醫療衛生、科技教育、公益性社會保障等公共產品的供給方式、供求結構平衡及多樣性制度安排問題。在政策上,一要著重研究企業特別是民營、集體企業職工的養老保險問題,積極穩妥做好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工作,與此同時,深入推進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擴大養老保險制度覆蓋面;二要優先加快社會保健體系建設,努力多元化辦醫格局,特別是要完善居民社區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極力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方便有效的醫療保健服務;三要加快提升教育支出占GDP之比,大力提高教師收入與福利水平,優先發展義務教育和職業就業教育。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的內涵發展與教育質量,努力增強教育的均衡性、公平性與普惠性。
記者:要從改善民生角度,完善改革發展模式的方向、目標、及政策選擇,就必須轉變改革績效評價標準。您認為如何轉變改革績效評價標準呢·
周小亮:社會主義體制改革是一個旨在完善、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并涵蓋經濟運行機制置換、產權關系與利益關系變革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完善這三大層次的系統變遷。因此,對體制改革績效評價不應全搬照抄西方主流經濟理論的觀點,片面地以經濟效率的提高、市場化程度的高低,即以效率績效標準衡量體制改革的效果,而應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唯物系統分析法,積極探索以效率績效、發展績效、和諧績效與制度績效等多元化標準來衡量體制改革績效。多元化績效標準可以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之間的價值均衡,發展轉型和體制改革之間的協同治理。
記者:以民生為導向,必須建立以幸福指數為領銜指標的民生福利綜合評價系統,加強對居民民生福利的科學動態評價。周教授,您有哪些建議呢·
周小亮:我認為要在結合GDP評價發展水平的基礎上,積極探索以幸福指數為領銜指標的民生福利綜合評價系統的構建,由此引導我國科學跨越發展。為此需要:(1)運用勞動收入占比、消費率、基尼系數、政府教科文衛投入、財政性社會福利支出、萬元GDP綜合能耗等一攬子指標,實證評價過去“增長主導型”發展方式所產生的忽視民生福利改善的主要問題,全面總結我國改革發展過程中的得與失,從而為今后科學跨越發展提供有益的歷史參照;(2)以此為背景,參照人類發展指數、人類自由指數等民生福利評價方法與指標,綜合運用國民福利核算、多屬性綜合評價等方法,積極探索適合我國發展特征并能促進科學發展的以幸福指數為領銜指標的綜合評價系統,加強統計相關機構對居民幸福指數的動態測量與評價;(3)依據居民幸福指數測評結果,分析影響民生福利的體制機制因素,并將優化改革發展模式和改善民生統一起來,分析研究我國改革發展模式的完善方向與目標。
記者:近幾年來,黨和政府十分關注民生問題,作出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重大決策,初步建立了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穩步推進醫療體制改革,加大了教育投入,大力推進保障房建設,勞有所得、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病有所醫的民生工程,取得顯著成績,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了體制機制和物質基礎。隨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我國人民的物質和文化需求將進一步得到滿足,生活質量將進一步提升。我們祝愿您在學術研究上取得更多的理論成果,為改善民生提出更多的政策建議。謝謝您接受我們的采訪。
?。ㄘ熅帲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