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持續的國際收支雙順差體現了我國改革開放戰略的成功,但是外部經濟失衡帶來的超長增長的雙順差對中國經濟持續發展造成了很多負面影響。文章從中國和美國兩個方面對影響中國經濟外部失衡因素進行實證分析,認為緩解失衡問題,不能單單依靠人民幣的升值,有必要在不影響國內經濟發展水平的基礎上進一步調低利率,引導消費和投資。
關鍵詞:中國經濟 外部失衡 實證分析 利率 消費 投資
中圖分類號:F1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10-034-03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外部經濟失衡,指的就是國際收支表的失衡。我國外部經濟的失衡,最突出的表現是國際收支平衡表上經常項目與資本金融項目持續盈余,也就是我們說的雙順差。持續的國際收支雙順差體現了我國改革開放戰略的成功,但是外部經濟失衡帶來的超長增長的雙順差對中國經濟持續發展造成了很多負面影響,添加了許多的不穩定因素,具體表現為:一方面,貿易順差的大量增加使得2008年國際收支經常項目的順差達4361億美元左右,大量和不斷上升的經常賬戶盈余惡化了與主要貿易伙伴國之間的關系,引發貿易摩擦和沖突;另一方面,巨額貿易順差與資本凈流入一起導致中國外匯儲備的超常增長,外匯儲備的大量積聚引發流動性過剩,表明資源的配置并非處于最佳狀態。適度規模的外匯儲備能增強我國經濟抵御外部風險沖擊的能力,但過量的外匯儲備就會導致資源浪費和儲備貨幣貶值的風險,且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影響了我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
二、中國經濟外部失衡影響因素分析
在開放經濟的背景下,討論影響我國外部經濟失衡的因素,就不能單方面分析我國的原因。我國外部經濟失衡的影響因素主要可集中為經濟總量最大、最具代表的中美兩國的經常賬戶失衡的影響因素。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美貿易發展迅速,雙邊貿易總額持續增長。按照中方的統計,中美雙邊貿易額已由1990年的118億美元擴大到2011年的4467億美元,現在美國已經成為中國的第一大出口市場。隨著雙邊貿易總額的增長,美中貿的不平衡也開始加劇。從1993年開始,中國對美貿易從原來的逆差轉為順差,之后順差規模不斷擴大,到2011年已達到1884億美元,比1993年的63億美元增長了近30倍,擴大趨勢十分明顯。而據美方統計,美對華貿易逆差始于1983年,并且從2001年開始,中國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逆差來源地,逆差規模在2005年時為2016億美元,占美國全部貿易逆差的26%。長期以來經常賬戶的順差一直在雙順差中占據主要地位(從2009年開始,雙順差中資本項目順差的比例有所提高,但仍然不占據主要地位)。以下主要從美國和中國兩方面來討論影響我國經常賬戶失衡的各種因素。
1.美國方面的影響因素。
(1)高消費、低儲蓄。儲蓄不足是美國經常賬戶逆差的主要原因。美國屬于典型的消費拉動型經濟。二戰后,美國一直采取刺激需求的宏觀經濟政策,并以此來維持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