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內蒙古是資源開發型省區,礦業及其延伸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內蒙古在采礦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及環境事故尤為突出,嚴重危害到礦區周圍人群的生命財產以及健康。礦山環境侵權屬于特殊侵權形式,我國法律在實體法上對于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做出了特殊的規定。但是在程序法中,目前已有的侵權救濟途徑不能滿足現實需求。內蒙古行政與法律部門結合當地情況,對于完善礦山環境侵權的救濟途徑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文章旨在結合實際,說明拓展相關救濟途徑的必要之處,并為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制度,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關鍵詞:礦山環境侵權 環境污染私力救濟 環境公益訴訟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10-064-02
一、內蒙古礦山開發環境侵權現狀
內蒙古自治區礦產資源豐富,礦業開發迅速發展,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相伴產生的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據自治區國土資源廳統計,伴隨著礦業開發的迅速發展,全區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逐步顯現。主要表現為:一是治理區域點多、面廣。調查顯示,全區需要治理的集中區域達88處,占用破壞土地79108.14 公頃,涉及耕地7552.11公頃、林地3048.91公頃、草地34539.44公頃,面積龐大。二是危害嚴重,治理形勢緊迫。全區礦業開發形成的采空區地面塌(沉)陷總面積達到226.21km2;形成的塌陷坑、塌陷群323處,已發生礦山地質災害541處,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到5.5575億元,傷亡人數共計62人。三是污染嚴重,危及民生。全區礦山年產固體廢棄物2.86456億噸,綜合利用率僅為10.7%,累計積存量高達29.7774億噸;全區礦山年產廢水廢液3.1185億噸,綜合利用率僅為55.5%。礦山廢棄物引起的淋濾、揚塵、自燃和滲漏,嚴重影響了周邊的生態環境和居民的生產生活。①這些問題造成了對礦區周邊居民和單位的人身、財產和健康的危害,侵害了他們的環境權益。
根據一般的認識,環境侵權是指違反環境保護和防治污染的法律規定,污染或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