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時代的到來,我國各高職院校積極開展社會服務活動,然而如何提升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文章分析了我國高職院校發展社會服務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提升高職院校社會服務的幾點對策。
關鍵詞:高職院校 社會服務 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10-106-02
目前,我國高校與社會的聯系越來越密切,社會服務已成為高校的三大職能之一,然而不同類型高校因其辦學理念及人才培養方向不同,因此其社會服務的功能定位有所區別。高職院校主要培養高技能型人才,其社會服務功能定位于提供技術創新、推廣和服務,另外高職院校因其具有地方性的特點,其社會服務應考慮所在地區的實際需要。只有服務于地方社會服務經濟的發展,才能促進學校自身的發展,才能擴大學校的社會影響力。
在我國,高職教育起步較晚,但也在不斷的改革中逐漸成熟。然而高職院校對社會服務方面不夠重視,其相關的政策及制度不夠完善,而且缺少政府方面的支持,導致高職院校社會服務發展緩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提出高等教育要進一步增強社會服務能力。在經濟危機的今天,社會的需求就是高職院校進行社會服務方向的坐標,同時也是培養人才就業的參考。
一、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存在的問題
1.校企合作深度不夠,缺少政府政策支持。高職院校由于科研水平及技術創新能力有限,未能解決企業技術一線難題,學校與企業無法建立互補的合作關系。因此,學校與地方產業、企業的聯系不夠密切,難以形成緊密的合作伙伴,制約了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的發展。
另外,大多數高職院校屬于行業辦學,其外聯工作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學校與政府的聯系不密切,政府對高職院校社會服務方面缺乏相應的政策法規,學校的科研、教科成果未能被政府采納,難以轉化為有助于經濟發展的生產力,造成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也打擊了教師從事教研、科研的積極性,阻礙了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工作的開展。
2.專業設置不合理,課程知識陳舊。社會人才崗位的需求決定學校專業的設置,只有根據社會專業人才需求、特別是地方經濟人才的需求及時調整專業及課程的設置,才能更好為社會提供所需的服務。但目前,部分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地方經濟社會人才需求脫節,專業類型較少,人才培養方向單一不能按照地方支柱產業、優先發展行業、重點企業對專業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有針對性地培養人才。課程知識陳舊,未能及時更新,而且重“教學”輕“實踐”,沒有與企業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學生掌握的實操技能有限,社會服務能力較弱。
3.教師社會服務意識薄弱,缺少激勵機制。部分教師社會服務意識薄弱,認為教師的職責在于“教書育人”,與企業的聯系較少,認為開展社會服務與己無關。另外,學校缺少社會服務方面的激勵機制,無法激發教師進行社會服務的積極性。教師都是關起門來搞科研,其所得到的科研成果往往以論文的形式發表,未能服務于地方的經濟發展,科研成果轉化率低,不利于學校社會服務能力的發展。
二、提升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的對策
1.轉變辦學理念,樹立主動適應社會的服務觀。大學的社會地位和公眾形象不僅取決于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水平,更多地來源于對經濟社會的貢獻力和影響力。學校在為經濟建設服務做出貢獻的同時,自身的價值得到充分體現,得到社會的承認、信任和支持,更為自己的可持續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
在知識經濟發展的時代,高職院校開展社會服務是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是高職院校發展的必然選擇。因此高職院校應轉變傳統的辦學理念,把握好學校的辦學定位,形成辦學特色,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根據企業對人才知識結構的要求,制定科學的培養目標、培養計劃和培養方案。強化社會服務意識,樹立主動適應社會的服務觀,在辦學過程中主動關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主動尋求合作服務項目,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促發展。在社會服務的過程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實現“雙贏”。
2.建立和完善社會服務機制,增強教師的社會服務意識。提高教師隊伍的實踐教學能力,轉變教師觀念,糾正教師閉門搞科研的做法,鼓勵教師下企業鍛煉,將企業生產一線前沿的知識和新的技術帶入課堂,更新課程知識,為教學內容注入新的活力,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進而提高學生社會服務能力。
建立和完善社會服務工作激勵機制,增強教師的社會服務意識,充分運用社會服務的政策導向作用激勵廣大教師,鼓勵教師積極參加社會服務,創設良好的社會服務環境,引導教師積極承擔面向地方經濟社會和企業發展的各類項目,調動教師參與社會服務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對教師參與企業服務、技術改造等橫向項目實行科研政策傾斜,在職稱評定、選進評選等優先考慮。
3.加強應用型研究,提高社會服務能力。針對高職院校的特點,面向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服務,加強應用型研究。整合學校資源,構建以“專業為依托,學院為紐帶,企業為對象”的全方位技術服務平臺。引導教師從企業尋求課題,以解決企業生產、服務、管理中存在的實際問題開展研究工作,把研究成果及時轉化為實際生產力,不能滿足于論文和著作,要承認技術推廣、技術應用和技術革新的學術價值和經濟效益。
學校科研管理部門應了解、調查地方經濟發展和企業的技術需求,為教師確定科研方向提供指導,鼓勵并幫助教師接受地方有關部門或企業委托的橫向科研課題,承接企事業委托的縱向科研項目,搞好協作攻關,另外,學校科研課題立項要面向地方經濟建設,面向地方企業、行業需要的應用技術研究項目。
4.深化校企合作,提升社會服務能力。高職院校必須走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道路,加深與地方龍頭企業的合作,以“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為主線,鼓勵教師積極參與企業技術開發、產品開發等,開展有應用價值的科學研究,推動學院科技人員與企業的深層次合作。教師將從企業生產一線獲得先進知識與技術融入整合進教材,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社會建設需要的各類高技能人才,提升社會服務能力。
三、總結
社會服務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學校自身發展的需要。推進社會服務有利于教師隊伍的鍛煉,提高教師實踐能力及科學研究水平,有利于學校人才培養,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促進學生的發展,有利于學校綜合實力的增強,提升學校社會影響力。因此,高職院校應根據自身的情況,以“服務社會、謀求發展”為原則,結合地方經濟的發展需求,培養適合社會需要的人才,強化服務意識,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在社會服務的過程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羅金彪.淺析提高地方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功能的現實意義.湖北函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