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是新中國的搖籃,為中國革命作出過巨大的貢獻和犧牲。《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出臺,標志著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上升為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關鍵詞:贛南 振興發展 國家戰略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10-196-02
今年6月28日,國務院正式批準了《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標志著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上升為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必將對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一
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是繼承和發揚光榮革命傳統、弘揚老區紅色文化精神、踐行黨的宗旨、兌現黨的承諾的戰略舉措,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
胡錦濤總書記指出,加快老區發展不僅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更是重大的政治問題,是治國安邦的重大問題。幫助老區加快發展,改善民生,是黨和政府的重要職責。
20世紀30年代,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贛南等地區創建的中央蘇區即中央革命根據地,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全國最大的革命根據地,是全國蘇維埃運動的中心區域,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黨、政、軍首腦機關所在地。在革命年代,贛南等原中央蘇區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爭取建設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新中國作出了巨大犧牲和突出貢獻。僅贛南蘇區,18個縣、市、區和1個高新技術開發區中,有13個蘇區全紅縣;當時僅有240萬蘇區人口中,參加紅軍的有33萬余人;參加赤衛隊、擔架隊、運輸隊等支前參戰的有60余萬人;中央紅軍長征出發時86859人,贛南人就有6萬人,在二萬五千里長征路上,平均每一公里就有三名贛南籍戰士倒下。全贛南為革命犧牲的有名有姓的、民政部門登記在冊的烈士有10.82萬人,占江西全省革命烈士總數的43%,占全國烈士總數的1/16。一個地區,為革命作出這么巨大的貢獻和犧牲,在全中國是罕見的。可以說,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是新中國的搖籃,沒有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就沒有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壯大,沒有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就沒有新中國的建立。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同全國一樣,經濟社會有了較大發展,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人民生活有了明顯改善。但由于各種原因,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總體上還比較落后,群眾的生活水平還趕不上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建設和發展仍然面臨著許多困難和挑戰,發展水平與全面小康社會目標還有較大差距,與贛南等原中央蘇區人民作出的巨大犧牲與貢獻,與堅持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都形成了強烈的反差與不協調。同時,在建立紅色政權、探索革命道路的實踐中,無數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以堅定信念、求真務實、一心為民、清正廉潔、艱苦奮斗、爭創一流、無私奉獻等為主要內涵的蘇區精神。這種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以共產主義為核心的革命精神,是民族精神與革命的高度統一。中國共產黨人帶領贛南等原中央蘇區人民這一段用熱血和生命書寫的輝煌歷史和鑄就的蘇區精神,以及遍布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各地的眾多革命遺跡,是革命先輩留給后人的寶貴歷史財富,是今天人們了解歷史、學習先輩革命精神、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極好課堂。
沒有老區的小康就沒有全國農村的小康,也不會有全國人民的小康。在新世紀、新階段,出臺《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把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加快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讓老區人民群眾的生活盡快富裕起來,是全黨、全國人民的殷切期望,是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和胡總書記對老區工作重要指示、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是我們共產黨人繼承和發揚光榮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