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營經濟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寧波作為沿海地區的開放城市之一,民營經濟正面臨著國內外復雜多變的經濟金融形勢的考驗。民營企業家越來越多地意識到家族式的管理模式、盲目擴張的經營模式和日益狹窄的融資渠道已經日益成為寧波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的瓶頸所在。文章在論述寧波地區民營經濟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回顧了民營經濟發展歷程,分析民營經濟發展存在的瓶頸,提出寧波地區民營經濟發展尚需進一步加強結構調整、創新轉型、人才引進和資金扶持四個方面的工作力度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民營經濟 現狀 困難 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27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10-212-02
民營經濟是寧波經濟發展的主體力量之一,支撐起寧波經濟發展的“一片天”。近年來,在國內外復雜多變的經濟金融形勢沖擊下,寧波民營經濟在傳統制造業和外貿業方面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再加上國際金融危機的后續影響,民營企業生產經營成本的上升,用工難、融資難等矛盾的日益凸顯,寧波民營經濟正處于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
一、發展概況
1.民營經濟的概念界定。民營經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一種經濟概念和經濟形式。民營經濟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的過程中發展壯大的。關于民營經濟的概念,目前尚未有統一的劃分和界定。本文對民營經濟的統計口徑包括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根據國家統計局、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關于劃分企業登記注冊類型的規定》(2011年9月30日,國統字〔2011〕86號)第九條規定“私營企業是指由自然人投資設立或由自然人控股,以雇傭勞動為基礎的營利性經濟組織。包括按照《公司法》、《合伙企業法》、《私營企業暫行條例》規定登記注冊的私營有限責任公司、私營股份有限公司、私營合伙企業和私營獨資企業”。
2.寧波民營經濟的發展現狀。
(1)民營經濟規模水平快速擴張。據統計,截至2011年底,寧波實有內資企業159135戶,注冊資本5772.9億元。其中私營企業142038家,比上年增加15003家,增長11.81%,累計注冊資本3201.5億元,比上年增加6hXi3bF7B7CCcpLw7Mgb7O8160vbNBg6V5os6lgozI7c=47.2億元,增長25.34%;個體工商戶330354戶,比上年增加35248家,增長11.94%,資金額169.7億元,比上年增加32.1億元,增長23.33%。
(2)民營經濟投資領域以制造業和批發零售業為主。根據現有數據,截至2010年12月底,寧波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投資行業主要集中于制造業和批發零售業,私營企業戶數和注冊資本比重分別占到其總數的75.58%和53.17%,個體工商戶戶數和注冊資本分別占到其總數的76.71%和66.63%。
(3)民營經濟極大地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和就業。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寧波非公經濟總量已占GDP的80%以上,而民營經濟總量則已占GDP的70%以上。同時,民營經濟也有效解決了寧波地區的就業問題,如截至2010年12月底,寧波私營企業從業人員1512891人;個體工商戶從業人數達604863人,兩者占寧波常住人口數的36.89%。
二、發展歷程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指導思想,使長期以來未受重視的民營經濟獲得了一個新的發展契機。至今,寧波民營企業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分別是鼓勵階段、興起階段和發展階段。
1.鼓勵階段(1978—1992年)。自改革開放伊始,寧波民營經濟就在摸索中不斷前進。在這個階段,兩次修憲對民營經濟發展的“正身”效應尤為明顯。一次是在1982年,憲法首次賦予了個體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11條規定:“在法律規定范圍內的城鄉勞動者個體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另一次是在1988年,憲法確立了私營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第11條增加規定:“國家允許私營經濟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存在和發展,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國家保護私營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對私營經濟實行引導、監督和管理。”隨后,兩個條例的頒布也進一步為民營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制度依據,分別是1987年和1988年,國務院先后頒布的《城鄉個體工商戶管理暫行條例》和《私營企業暫行條例》。
經過這一階段,民營經濟開始顯露頭腳,截至1992年底,寧波GDP達到213.05億元,全部工業總產值達到475.79億元,在工業總產值中,私營經濟占比達到5.2%。從這個階段來看,個體私營經濟迅速崛起,私營經濟開始成為寧波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個體工商戶達到14.8萬戶,私營企業達到2264家。
2.興起階段(1992—1997年)。民營經濟在所有制結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并明確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為主體,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為補充,多種經濟成分長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首次把“以公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