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疆經濟的發展長期缺乏人力資本的有效支持,新疆農業經濟的發展更是如此。人力資本的形成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是外部流入,二是內部生成。但新疆經濟發展滯后于內地省市,地理環境及生活環境等因素不及內地省市,阻礙了“外腦”的有效流入。新疆地區人力資本的內部生成成為最有效和最穩妥的途徑,那么我們就要考慮新疆本土人力資本的構建機制問題。文章就新疆農村人力資本形成的投入機制、積累機制和保障機制展開研究,以構建有效的人力資本形成機制。
關鍵詞:新疆 農村人力資本 建設機制 研究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10-217-03
現代化農業的經濟形式,必須是高度商品化和社會化,貫穿農業再生產過程的,應當是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運行機制,使農業成為生產力高度發達的現代化產業,其核心是農業科技現代化、農業裝備設施現代化、農業經營管理現代化和農民素質現代化(田魁祥等,1998)。①要合理調整教育結構,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現代遠程教育,著重抓好農民實用技術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和基層農技服務人員知識更新培訓,進一步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勞動就業本領,提高農民適應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能力。②上述都提及農村勞動力的素質問題,也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核心問題。新疆相比內地省市在農村人力資本存量上更是“貧困”,這是新疆農業經濟發展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新疆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從根本上是依靠農村人口中的人力資本存量,因此農村人力資本的形成與積累機制和保障機制的構建對新疆農業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
一、新疆農村人力資本形成的人口基礎
新疆2010年末總人口2181.33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306.72萬,占人口總數比重59.91%。新疆農村地區少數民族的生育政策較寬松,農村人口的增長率一直較高。何謂“自然勞動力”,是一國或地區所擁有的能用于生產活動的具有正常行為能力的潛在勞動人口即人力資源。而人力資本是指對人力資源的開發投入而形成的資本,也就是那些具有一定文化知識、科學認知及較高價值觀的勞動力。新疆地區人口受教育狀況如圖1[資料來源: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統計局及新疆調查年鑒(2011年)]。
新疆農村地區人力資源質量的高低是人力資本存量的決定因素。依照經濟發展理論,農業經濟的發展和增長將主要取決于農村人力資本的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