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論述了誠信在企業經營中的重要性,分析了企業失信的種種危害,提出了企業信用建設的舉措。
關鍵詞:誠信 企業 市場經濟 信用缺失 誠信教育 內部監督管理機制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10-245-02
一、傳統道德文化重誠信
“無信不立”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之一。中國幾千年的傳統道德文化一向強調“誠信”。何謂誠信·無欺,守諾,踐約謂之誠信。國無信不強,人無信不立,商無信不興,誠信乃道德之根本,為人之基礎。信,一直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內涵,“信”更與“仁”、“義”、“禮”、“智”并列為“五常”。中國人講信,首先談的是“誠信”和“忠信”。細細體味,能夠體會到這其中的義理。誠,是對人、對事誠敬有加。言語的信,是誠敬態度的自然延伸。這就是孔子說的“言忠信,行篤敬”的道理。而忠信,將信和忠連在一起,忠,本義作“敬”解。“不懈于心為敬;必盡心任事始能不懈于位。”(《說文》)盡職盡責是忠。忠,是內心想到、牽掛并承擔著,因此,是“心”字底。忠,發音為“中”聲。“中”有不偏不倚之意,“忠”也被稱為正直之德。從這兩個層面來看,古人把信看得比生命還重要,我們也就容易理解了。春秋時期,子貢向孔b/0I5N58mxChzfugHdDl5A==子請教管理國家政事的要訣。孔子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就是說,要有三個條件:足夠的糧食、足夠的軍隊和民眾的信任。子貢問,如果萬不得已,在“食”、“兵”、“民信”這三項中去掉一項,先去掉哪一項·孔子說,去掉兵。子貢又問,余下的兩項不得已要去掉一個的話,去掉誰·孔子的回答讓我們刻骨銘心:去掉糧食。他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可見孔老夫子將信放在比命還重要的地位。一個人可以失去財富、失去職業、失去機會,但萬萬不可失去信譽。
二、市場經濟須講信用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信用是指在交易中一方或雙方因履行承諾而得到信任。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從商品市場的買賣到要素市場的交易,從貨幣市場的借貸到資本市場的運作,無不體現著信用。因此,信用是構成現代市場交易的一個必備要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信用為什么變得如此重要·因為市場是靠“無形之手”發揮資源配置和市場調節作用的。無論是企業的經營,還是個人的消費和投資,只有遵循信用原則,才能夠確保市場順利運轉。在市場交易過程中,無論買主還是賣主,無論借方還是貸方,無論是投資者還是接受投資者,都不知不覺成為社會信用鏈條中的一個環節。任何市場參與者如不按規矩辦事,都會增加經濟運行的“摩擦力”,影響其他參與者的利益,從而導致整個社會經濟秩序的混亂。市場經濟條件下,如果做事情講信用,就會得到信任,進而獲利;如果不守信用,就會失去信任,甚至受到懲罰,招致經濟損失。這就促使企業自覺維護形象,誠實地進行交易。如果市場參與者都講信用,那么必然有利于維護市場秩序,提高市場效率。因此,市場經濟既是追求利潤的經濟,也應該是講究信用的經濟。從這個意義上說,誠信既是市場經濟的助推器,也是市場經濟的潤滑劑,還是市場經濟的安全閥。
三、企業信用缺失危害大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社會主義市場體制的培育和完善有了很大進展。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一些地方和單位信用觀念薄弱,商業欺詐行為干擾經濟社會秩序的現象時有發生,個別地方甚至出現了信用危機,企業信用缺失危害大。一是企業信用缺失增加了交易成本。市場經濟依靠信用來維持,如果這個社會缺乏信用,就意味著維系市場經濟基礎的契約失衡,一旦信用缺失,企業交易過程中的操作就會變得十分困難,就必須應付無信用狀態,成立專門的清欠追賬隊伍、打假隊伍、法律維權隊伍等,增加生產過程中的開支,導致企業運行成本急劇上升,企業經濟效益下降。二是企業信用缺失抑制了消費和投資。社會需求直接決定著社會生產規模的大小,影響著經濟增長的速度。社會需求包括社會消費需求和社會投資需求兩個方面。社會消費需求的變動不僅取決于居民收入水平、商品價格、消費偏好等因素,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信用狀況的影響。在一個信用缺失的社會中,貸款的歸還沒有保障,貸款消費的存在失去了社會條件,貸款消費也就不可能得到發展。信用缺失現象遏制了居民消費,并最終阻礙經濟快速健康發展。三是企業信用缺失制約了企業的發展。眾所周知,中小企業由于規模小,實力弱,資金缺乏,需要融資和利用銀行資本。現實生活中企業中99%是中小企業,它們的發展狀況直接決定著國民經濟能否健康持續快速發展,也影響著整個社會的信用狀況。四是企業信用缺失有損我國國際形象。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中國經濟融入全球經濟的進程大大加快。全球經濟一體化體現的不僅是資源配置、產品生產、市場銷售的全球化,而且是經濟活動規則的標準化、共同化,即參與國際經濟活動必須按國際慣例和通行規則辦事。但這些規則和慣例的通行是以信用可靠、真實為前提,以交易者雙方承認和執行為基礎的。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可靠的信用作保障,這些規則和慣例就不可能真正得到執行,甚至有可能變成欺詐、謀取不正當利益的手段。因此,在國際經濟活動中,交易者非常重視對方的信用狀況,國外的大企業尤其是跨國公司不會與信用不佳的公司進行合作或業務往來。我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隨著參與國際經濟活動范圍的擴大和程度的加深,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信用缺失現象損害了中國及中國企業的形象,不利于中國產品開拓國際市場。五是信用缺失危害金融機構,傷害銀企互利關系。銀行要靠企業的健康發展實現自身效益增長,企業也要靠銀行的資金支持發展壯大,一個發達的經濟體系背后必定少不了發達的融資服務體系的支撐,銀行與企業之間是共生共榮的關系。然而現實經濟生活中誠信的缺失現象嚴重損害了銀行與企業之間互利互惠的良性循環。由于銀行信貸占據信用體系的主導地位,因此銀行成為不良社會信用最大的直接受害者。
可見,信用缺失是我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亟待解決的一大問題,必須在科學借鑒吸收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的成功經驗基礎上,探索符合我國實際的信用制度建設之路。
四、企業信用建設主要舉措
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保證企業都講信用呢·這就需要建立社會信用制度。隨著我國經濟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社會對信用制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建立社會信用制度是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治本之策。有了這種信用制度的制約,企業就會自覺思考自己行為的結果。當前,圍繞社會信用制度的建立,企業主要應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第一,提高企業經營者對企業誠信的認識是實現企業信用建設的基本前提。企業經營者是企業價值觀的導引者,對于一個企業來說管理層能否誠信,將決定著企業經營的基本方向。可令人遺憾的是一些企業經營者篤信經濟理性主義,認為企業信用僅是獲取利潤的工具。如若按照此種思路發展企業信用,只會使企業的誠信教育形式化,形成“天天講誠信而無人守誠信”的尷尬局面。反之,一旦企業經營者能夠正確認知企業信用的內在本質,樹立為他人與社會服務的責任理念,就可在長期的誠信經營實踐中使誠信化為每個企業成員內在品質成為整個企業的倫理精神。第二,建立健全現代產權制度,為社會信用奠定基礎。有了明確歸屬的產權,市場參與者就能明確交易對象,獲得交易的動力,因為人們可以在權利和責任明確的情況下開展生產經營。嚴格的產權保護使市場參與者既能尊重別人的財產權利,又不會擔心別人侵犯自己的勞動成果,這有利于人們以誠信的態度參與市場交易活動;而流轉順暢的產權交易,會增加市場交易者之間打交道的機會,加快信息的傳遞,從而使失信行為更容易受到監督。第三,加強對企業員工的誠信教育是實現企業誠信建設的必備條件。企業員工是企業經營活動的主要承擔者也是企業誠信精神的主要塑造者。然而企業的培訓大多偏重于專業技能等方面而對企業員工的誠信教育則關注不夠。反觀西方發達國家它們的企業都設有專門的機構,對企業員工進行誠信教育,如美國企業的倫理委員會等。因此只有定期地對企業員工進行誠信教育,才能促使他們自覺地把誠信內化為道德信念,形成以誠信為榮,以失信為恥的正確誠信觀。第四,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內部信用管理制度。完善企業在賒銷、賒購、投資、擔保等各項經營活動中的信用管理流程和技術手段,保持應收和應付賬款的最合理持有,保障應收賬款及時足額回收,保障投資、擔保等業務的安全性,通過資信調查,收集客戶的各種信用信息與數據,加以綜合處理、判斷,對客戶的信用質量作出評價,權衡信用銷售的風險與收益,制定恰當的信用決策,并對產生的應收賬款進行跟蹤管理。其目的是對各種規模的企業,在力求達到銷售最大化的同時,將信用風險降到最低。第五,制定企業倫理守則與完善企業誠信的內部監督管理機制是實現企業內部誠信建設的重要保障。制定倫理守則是現代企業的慣例,它既明確了企業與員工、股東、消費者等利益相關者的責任關系,又概括了企業的經營理念與道德理想。誠然倫理守則并不具有任何法律強制力,但是它可以緩解不同利益群體的緊張與矛盾,是企業經營活動中不可或缺的潤滑劑。企業需要建立一套誠信監督機制并實施之。對于信守誠信的員工給予相應的物質或精神獎勵,對于不守誠信的員工給予警告與處罰。一旦企業內部形成嚴格的誠信監督機制,員工就不敢輕易欺詐失信,誠信理念才能在企業中得到切實貫徹。
參考文獻:
1.宋惠昌.誠信商道之本.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2.王良.社會誠信論.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責編: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