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電視劇其實不分“時令”,作為中國電視劇市場上最主流的一道大餐,觀眾基本上一年四季都能看到它。但相比之下,每年的下半年往往又是主旋律電視劇扎堆上市的時候;7月有建黨節,8月有建軍節,10月更是舉國歡慶,夾在中間的9月更熱鬧,前有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后有國際和平日,今年更特殊,因為中共要召開十八大——之后就是牽動億萬人心的領導人換屆選舉——據我所知,今年許多影視公司手底下的主旋律電視劇,都在準備 “獻禮”。由此可見,盡管全世界都有主旋律,但中國的主旋律似乎和政治的關系更緊密,也更曖昧一些。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主旋律呢?許多舶來的百科網站都沒有給出準確的定義;而百度百科的解釋是,“符合統治階級利益的影視作品或其它文藝作品。通常由統治階級主導宣傳。就是要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指導下,大力提倡一切有利于發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導一切有利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思想和精神,大力提供一切有利于民族團結、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導一切用誠實勞動爭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
我之所以要強調“舶來”和“本土”的差異,其實正是為了撇清濾凈這一詞匯的政治含義,盡量地還原它本來的價值屬性。百度百科的解釋,還是強調和停留在具有中國國情的主旋律電視劇的解釋上;又或者說,政治屬性從來都是主旋律不可切割的一部分?
上世紀的1958年,中國誕生了第一部電視劇《一口菜餅子》,之后還有《黨救活了他》、《合家歡》、《生活的贊歌》、《新的一代》、《劉學文》、《養豬姑娘》、《新來的保育員》、《真正的幫助》、《共同進步》、《江姐》、《衛生大演習》、《像他那樣生活》,《戰斗在頂天嶺上》、《活捉羅根元》……光聽名字,我們已經大抵可以判斷,這些劇的內容和主題。歌頌英雄人物,進行革命傳統教育;贊美新人新事新生活,配合全黨全國中心任務。雖然也有少兒題材和民族故事,但基本上還是掙不開前面兩個意識形態的范疇。可是事實上,這是對主旋律的一種非常狹隘的,甚至是巧取豪奪式的理解;與弘揚革命信仰和好人好事好領導相比,主旋律更應該肩負起宣揚真善美和普世價值的重任。遺憾的是,一直到今天,這種對意識形態濃墨重彩的“獻禮劇”仍舊是“主旋律”中不容忽略的大軍,以至于中國觀眾一提到主旋律便本能地和“紅色經典”掛鉤。
如果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主旋律苦于敘事技巧和拍攝條件的短缺使之沒有一部成為經典得以流傳,那么今天我們對于意識形態刻舟求劍式的復制,則暴露了我們百分之百無添加的投機心態。人民日益增長的娛樂需求和審美意識同不思進取的主旋律之間的矛盾遲早被激化。市場是公正的——今年7月,央視一套播出的某偉人傳記電視劇,其收視率慘絕人寰,一上來就創下年度最低,一路播下去,竟然跌到了新中國自從有了電視機以來的最低點,輕易成為電視劇史上的“收視之罪”。
正如同我們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有些帶著“獻禮”性質的主旋律之所以難看,原因正如尹力導演所言,“藝術片就是為電影節服務,表達個人小我,主旋律電影就是政府買單,標語口號說教。”這就好比一個諂媚之人為了個人利益而拍的馬屁——自己沉醉萬分,被拍的人可能也很受用——但觀眾看得那叫一個難受。《闖關東》之后,各地的地方政府紛紛搶拍“遷徙劇”,也不管當地是否有過遷徙的歷史。某編劇曾經被某海濱城市邀請,寫一部反映當地民族英雄或風土人情的電視劇,目的是為了讓這個城市出出名,在全國產生一定的影響力。待遇十分誘人:三百萬的預付稿酬和一套海景房,在做這期選題時,我曾經采訪了不少圈內編劇和制片人,他們坦言寫主旋律電視劇的收入和其他題材相比并無差別。另外,據我所知,主旋律的電視劇大部分是被央視收購,而央視的收購價向來不高。那么“三百萬的預付稿酬和一套海景房”如果不是空頭支票和海市蜃樓,地方政府如何愿意做這個賠錢只賺吆喝的買賣?答案只有兩個字:政績!有了政績就能升遷,為了升遷不惜用納稅人的錢去拍一部注定收不回成本的電視劇。
美國主旋律在中國的軟著陸
既然中國的主旋律這么差勁,有不少年輕觀眾提出要中國影視從業者下課,大家都看好萊塢和美劇得了。這話其實側面反映了中國影視業和年輕觀眾之間的相互拋棄。很難想象,一個產業如果失去年輕受眾群,它的未來在哪里?
而如果我們只剩下美劇可以選擇呢?固然好萊塢有許多質地精良的主旋律,幾乎每一部都在強調真善美——即使披著鋼鐵外殼的變形金剛和擁有超能力的蜘蛛俠亦不例外;而且必須要說明的是——好萊塢面向的是全球市場,面對不同文化習慣和傳統,它竭力避免一切容易引發誤會和沖突的情節、細節,乃至價值觀,它宣揚的都是普世價值——所謂普世價值就是普天之下,各種膚色人人默認的一種正面的價值觀。既然如此,我們還那么費勁干嘛?中國影視業歇菜得了,何況中國影視產業對GDP也沒啥太大的貢獻。直接被好萊塢招安不就得了?
事實上,我們現在已經有一大批年輕觀眾被好萊塢完美征收。他們在被灌輸“真善美”的同時,亦全面接受并認同了美國的全部——包括粗話,這些觀眾即使在罵人的時候,不再像土著一樣問候對方的母親,而是操著一口流利的帶著紐約下城口音的以S、F、B打頭的英語國罵;年輕人聚會不去茶館,而是星巴克或哈根達斯;一件標價比同類產品貴出10倍的蒂梵尼鉆戒成為多少女人一生的夢想與追求。美國電影中的消費主義和對于地方本土品牌的大力贊揚,已經完全俘虜中國年輕一代。美劇的教化功能早已無遠弗屆了。
影評人毛尖說,“上世紀九十年代風靡中國的《成長的煩惱》,我們看到人家父母面對孩子的第一次約會,父母給的第一次性教育,簡直要熱淚盈眶。這一個熱淚盈眶不要緊,美國意識形態就軟著陸了。弄到現在,中國人搞戀愛,泡酒吧吃西餐,擺泰坦尼克的姿勢,穿斯巴達克的衣裳,加上教堂、加上十字架,光看背影你能認出是自己人算你識貨。不要以為愛國主義教育就是喊喊我愛你祖國,所謂管住男人先管住他的胃,愛國主義是具體的,包括愛祖國的風土人情,愛祖國的吃喝玩樂。美劇中,人家有吃著我們的包子說我愛你嗎?美國人才不肯把這樣的好事給我們,可我們多幫襯人家啊,從西海岸到東海岸,美國一直在我們的影像中,漢堡比包子多,酒吧比茶館多,美劇的愛‘美’教育叫一個潤物細無聲啊。”
如果你以為以上只是消費主義和物質主義借著影像的東風隨風潛入夜,那么你真是大錯特粗了,因為不管是電視劇還是電影,終究還是一個精神屬性的物質。南京大屠殺能拍成《南京!南京!》,就是好萊塢人道主義的勝利,活生生把一場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拍成一場人類的弱點之戰,不僅為鬼子做影像粉飾,還為他們做哲學超度——這也是為什么好萊塢的編劇大師麥基盛贊這部電影的原因——好萊塢和美劇早已滲透到我們的一線人士,遑論其他?
犬儒和功利之外的信仰之美
現在,我再來問你,到底什么是主旋律?你會不會更茫然,但思考卻變得更審慎?還是聽聽編劇劉恒的說法,“主旋律除了要征服觀眾和征服自己以外,我以為一個更大的目的是征服敵人,這個敵人是廣義的敵人,包括意識形態的敵人。我們要對他們說,你說你們的價值觀不錯,我說我們的價值觀也不差。”
劉恒說“我們的價值觀也不差”,但語氣還是軟了點。不過,通俗地說,表現我們的主流價值觀,表現我們價值觀的導向,或者說期望,統統屬于主旋律。主旋律電視劇和社會主義、革命信仰的關聯,本來就是應有之義,但不是說,社會主義、革命信仰等等就是主旋律電視劇的全部內容。我們的價值觀可以上通社會主義,下接人民美食——今年最火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不知道讓多少國人在為中華源遠流長的飲食文化自豪的同時,也因其影像記錄中對于食材的艱難采集而加倍珍惜自己嘴下的食物,這比“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式的填鴨教育輸入,要有趣得多,也有用得多。
主旋律電視劇的類型還有很多,事實上,我們確實也生產了不少品質優良的主旋律作品。說到這里,我先扯一段八卦,中戲和北電的96級明星班在坊間早已傳為神話,人們喜歡樂此不疲地從網上各種流傳的模糊不清的畢業照里數星星,卻很少有人理性地想過為什么神話偏偏降臨96級?雖然一個明星的走紅是變幻莫測,說也說不清的,但集體走紅的背后必然有一定的內在邏輯和外部聯系。背后的秘密,其實說來也簡單,那就是——民營影視業的崛起。
你可能有所不知,我國一直到1997年以后,伴隨著中國影視業改革的腳步,民營企業才在影視行業逐漸取得了制片、發行、院線等各條產業鏈上的“準入證”。攜體制、資本、專業市場運作技能、人才等方面的諸多優勢,民營影視企業迅速走向成熟與壯大,并逐漸成為中國影視市場的中流砥柱。具體到民營影視對中國主旋律的貢獻,正在于資金的獨立和完整使之完全脫離政府買單模式;市場化的需求又逼得民營影視公司追求最大程度上的娛樂性和觀賞性。
我們印象中好看的主旋律差不多均出自民營公司之手。比如講述個人成長與勵志的《士兵突擊》,強調家和萬事興的《媳婦的美好時代》,歌頌真愛至上的《山楂樹之戀》,反映一代遺民抗日的《闖關東》,還有直接拿中共歷史開刀的《走向共和》和《人間正道是滄桑》……最好的例子是20年前的《渴望》,超過70%的收視率使之成為“歷史之最”——同樣都是主旋律,一個是君住長江頭,一個是我墊長江底。為什么差別這么大?
《渴望》不講革命,也不跟你談政治,但它顯然是不折不扣的主旋律作品,在人物的家長里短和磕磕碰碰中展現了一個轉型社會的時代之痛和人心之美。誠如人制片人鄭曉龍所說,“文藝作品的主題就是傳播真善美,鞭笞假丑惡。”《渴望》沒有更高的主旋律,就是講述普通老百姓的善良和美麗,與群眾特別近。《渴望》之后,劇組當時總結過三貼近:“貼近生活、貼近百姓、貼近觀眾”。這個三貼近,至今仍是電視劇取信觀眾的不二法門。值得一提的是,當下成功的主旋律電視劇在“三貼近”的基礎之上,敏銳地觸及了當下人們內心深處對精神價值的渴望。主旋律電視劇的熱播,其實正是社會公眾集體心理的反映。如今我們已經改革開放30年,尤其在最近幾年,飛快增長的GDP讓我們贏了很多,也失去很多,我們來不及思考和判斷,這其中不僅僅是經濟體制的改革、政治體制的改革,還有文化上的改革。在一個缺乏宗教傳統的國家和一個缺乏精神領袖的時代,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一些現實生活價值的缺失,一些老百姓開始重新思考信仰。因此,我們需要形成一種新的道德依據去引導人們的文化心理走向,而主旋律恰好是提供這種價值觀念的最好平臺。《士兵突擊》、《潛伏》、《人間正道是滄桑》這些電視劇,用拔尖的高音表現了我們早已缺失的信仰,如此純凈又高亢的表達。在一個犬儒和功利盛行的年代,他們展示了什么叫做“信仰之美”;這種“信仰之美”并非曲高和寡,他們在年輕人中間的認知度亦是高居不下——《士兵突擊》中的一直把“不拋棄不放棄”掛在嘴邊的許三多不就被票選為當年的“北京十大杰出青年”嗎?這象征了人們在推崇投機主義的現代社會里對傳統情義的熱切呼喚。一個虛擬的人物能在年輕人中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力,成為我們這個國家青春氣質的源頭。對此,誰還能否定主旋律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