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主義者說:“少給孩子一些昂貴的玩具,多給他們一些優質的思想。”時下最火爆的電視娛樂節目《中國好聲音》很難說給出什么優質思想,倒是以理想和歌唱的名義展示了昂貴的轉椅。《中國好聲音》備受矚目,這絕非歌壇之幸,而是轉椅的勝利。這個節目最終不見得能打造出個把歌壇巨星,但節目落幕時卻可以靠拍賣四把轉椅再瘋賺一筆!
好聲音好聽,不如轉椅轉得好看!就《中國好聲音》而言,評委的表演要比選手更為出色,這是該節目最大的看點,同時也是它在各大電視臺一窩蜂的歌唱選秀中異軍突起、相對唱響的最主要原因。
如果說《中國好聲音》與同期的那些良莠不齊卻煞有介事的電視歌唱選秀節目有何不同,那就是更進一步證明:我們絕對不缺少好聲音(尤其是嗓門大能飆高音兒的),我們絕對不缺少“職業”歌手(如今業余歌手的音樂素質已經好到了油滑的程度,唯獨少了“業余”味,不知是幸還是不幸啊),我們絕對不缺少熱情過度的觀眾(心懷歸屬感并時刻期待被分堆兒歸類的粉絲),我們絕對不缺少好的舞臺美術設計(如果能花得起大價錢請得起張藝謀或是央視春晚的哈文,舞臺效果估計會更炫目刺眼),我們絕對不缺少好的配器和現場伴奏樂手(你難道不覺得節目中的配樂表現要比很多已經出版的CD唱片要好嗎),我們絕對不缺少好聽的老歌(悉數老歌,包括評委能奉獻給觀眾的),我們絕對不缺少老曲新唱、老調重彈(還應該包括由此引發的老生常談,例如本文),我們絕對不缺少……
那么我們缺少什么呢?創新,原創創新,原生態創作的提攜!試看這些年此起彼伏此消彼長的電視歌唱選秀節目,除了名目翻新模式翻新之外,卻從來沒有一檔節目是以鼓勵原創歌曲創作為主題為目的的。我們寧可花八十萬造一把土不土洋不洋的轉椅,卻絕對沒想過要用這筆錢買八十首物美價廉的原創歌曲!
我的這番說辭算不得什么優質思想,至多是良好愿望罷了。良好愿望往往沒有及時套現的商業價值,“尋找好作品”絕對不敵“尋找最好聲音”。小火輪一響,黃金萬兩。同理,小椅子一轉,腰纏萬貫!《中國好聲音》火爆,這火爆表面之下絕對與歌壇無關,而與娛樂節目的收視率有關,收視率與廣告投放量成正比,廣告投放量決定效益和收益。說來說去(唱來唱去),這不過是商機和商業模式的勝利。
跳出《中國好聲音》,我們不妨從更大的視角來看,唱歌是一個好職業嗎?我們需要利用理想的名義來激勵歌唱這個職業嗎?更進一步來說,時下的我們還需要勵志嗎?吃飽的吹牛逼,餓著的瘋找來錢的道兒——對“飽吹餓唱”提勵志,無異于火上澆油!
最后,我們還是回到火爆的《中國好聲音》,這火爆得益于概念兜售和模式營銷,而且還是引進的(買來的)海外二手貨。原創歌壇靠這個,沒戲。當然,熱情過度的觀眾要看的也不是這個,而是轉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