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不和就吵了起來,繼而大打出手,相互扯破對方的衣服扭打成一團。不僅在場的同事勸架不成,就連聞聲而來的上司也遭到謾罵。這一幕鬧劇發生在日本山形縣天童市政府,演員是兩名年過四旬、存在個人恩怨的女同事。8月中旬,天童市以擾亂辦公室風紀為由,向當事人下達了停職六個月的懲戒處分決定。
在許多外國人看來,日本職場女性儀表文靜典雅,舉止恭順沉穩。如今,淑靜賢惠的“大和撫子”突然變成兇惡的“虎狼女”,難免讓人百思不得其解。探究個中原因,恐怕還要從日本女子的社會地位和社會角色追根溯源。眾所周知,日本女性的社會地位普遍不高。日本傳統家族制度下的女性“三界無家”:在家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這一情形直到“二戰”后日本新制定的法律增加了保護女性權益的內容才有所改變。20世紀60年代,日本經濟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后,勞動力資源稀缺的情況日益顯現。這時,日本女性在各行各業嶄露頭角。20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崩潰,為生計所迫,日本女性更是不得不像男人一樣在職場打拼。如今日本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大大提高,并在各行各業中證明了自身的價值,但是“男尊女卑”的狀況并未發生根本轉變。首先,與日本男人下班后可以三五成群去居酒屋喝到半夜再醉醺醺回家不同,她們在承擔社會責任的同時還要顧家。其次,日本的企業文化對女性的重視很不夠。相比世界500強企業中女性高管通常占13.5%,日本上市公司的這一比例僅略高于1%。盡管97%的日本企業承認“積極起用女性很重要”,但鮮有企業提拔女性到高層管理職位,人數最多的科長級女性也僅占5%左右。眾多日本職業女性為工作和家庭付出無數,卻得不到關心和回報,必然心存不滿。
日本總務省人口動態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3月底,日本總人口為1.26億人,較去年減少26萬人,減幅為0.21%,為1968年該項調查開展以來的歷史最高紀錄。在日本“高齡少子化”趨勢日益加重的未來,除了引進外國勞動力,推進本國女性就業不失為重振日本經濟的主要途徑。但另一組關于畢業生就業率有所提高的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7月,2013年3月畢業的日本大學本科及研究生就業簽約率為58%。然而,男女生就業簽約率嚴重不平衡,文理科男生就業率均明顯高于女生??梢?,女性在職場上仍處于劣勢。
未來,日本社會若想真正發揮女性的作用,就不能只將女性作為勞動力而不顧及她們的職業發展,也不能忽視對職場女性的心理關懷和幫助,否則,類似在天童市政府發生的那一幕,想必還會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