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高農民受訓積極性,是深入推進農民培訓持續發展的關鍵。分析了農民培訓的現狀、問題和原因,闡述了構建農民培訓激勵機制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民培訓;現狀;問題;激勵機制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2-0027-02
開展新型農民教育培訓,是提高農民素質、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途徑,是發揮農民主體作用、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基礎,是轉移農村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近年來,隨著國家對三農問題的日益重視,農民培訓取得了的顯著成效。同時也存在一些深層次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激勵機制不完善,受訓積極性不高。因此,構建農民培訓激勵機制,提高農民受訓積極性,是深入推進農民培訓持續發展的關鍵。
一、當前農民培訓現狀與問題
根據筆者對湘南某市農民培訓情況的調查,有96.5%的農民表達接受培訓的意愿,62.2%的農民希望選擇自己所需求的技能培訓,24.9%的農民選擇從師學藝,而有45.3%的農民根本不知道有政府組織農民素質技能培訓這項工作。2011年該市共培訓913 670人次,具有初中文化知識結構的占52.81%左右,高中以上人員占14.79%以上,剩下的32.4%的人員只有小學文化和脫盲人員,每人次平均培訓費僅79.65元,低投入下培訓水平和質量也較低。而農民對現行實施的各項培訓項目認可率為:勞動力技能培訓33.6%、農村實用技術培訓30.9%、新型農民技術培訓20.6%、陽光工程8.8%。
當前農民培訓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認識有偏差,導致工作深入不夠。重工作安排輕投入保障,重計劃指標輕檢查評估,重培訓數量輕培訓質量,重運動式培訓活動輕經常性工作,重上級支持輕群眾發動。二是缺乏協調機構。目前,涉及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有農業局、科協、科技局、文化局、教育局、畜牧水產局等多個部門和單位,但都是各自為政、互不連通,農民教育培訓工作處于一種分散無序狀態,并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資源浪費。三是缺乏長效機制。激勵機制不到位,農民參與素質教育培訓的積極性、主動性未能充分調動;保障機制不完善,政府對農民教育培訓無固定的經費來源和投入,職能部門只能通過不同渠道或多或少地作些解決,致使培訓不能按計劃有步驟、分層次進行,特別是對一些急需培訓的內容或人員,往往由于經費問題而無法及時開展。四是培訓質量不高。由于方式單調,培訓內容不系統、不深入,缺乏針對性和時效性,不能有效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二、農民受訓積極性不高的原因探析
從調查情況看,當前各地農民培訓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應付性培訓。各級各部門每年培訓的任務多由鄉鎮落實,在組織管理、師資、經費都有限的情況下,這種培訓只是走形式,有的僅僅是應付上報數據,有的甚至借培訓之名行套取經費之實。二是湊合性培訓。“訂單式”培訓在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上發揮了作用,“菜單式”培訓(如計算機操作、家政等)因就業不理想其作用就十分有限。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參訓積極性不高,有的地方甚至以發“紀念品”補助誤工費來刺激,這樣的培訓,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三是營利性培訓。因缺失培訓評價機制,一些民辦培訓機構以營利為目的,精簡教學計劃、縮短課時、降低培訓成本,導致培訓質量不高。有的參與培訓的學員不僅不能學到一技之長,反而對進一步參加培訓以及終身教育喪失信心,極大地挫傷了他們的求知欲望。
激勵機制乏力,是農民培訓積極性不高,效果不佳的癥結所在。導致農民培訓工作缺乏系統性、計劃性、條理性,存在明顯的盲目性、隨意性因素,使得培訓目標不明確,針對性不強,效果不佳。主要原因,一是無統一的農村勞動力分流、轉移的宏觀規劃,未對接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農業產業發展布局。二是缺少勞動力市場調查研究,未對接國家產業轉型升級和承接沿海產業轉移所引起的勞動力市場需求變化。三是未作農村勞動力的全面細致調查分析,未對接培訓主體的文化層次、年齡層次、自我發展需求作出培訓計劃。四是沒能區分不同培訓類型、層次選擇或編制教材、標準、技能訓練操作方案。五是未能規劃組建一支適應滿足各級各類技能素質培訓需要的能講會做的過硬的“雙師型”教師隊伍。調查中,作者深切地感受到農民期盼有針對性的能使自己學到發家致富真本領、真技術的培訓,對那些“大雜燴”、“大路貨”、“強迫式”的培訓,農民不僅不歡迎,而且嚴重挫傷參訓的積極性。
三、關于構建農民培訓激勵機制的幾點建議
1.制定培訓規劃。政府要制定好農民培訓的近期、中期和遠期規劃。同時,對接地方新型工業化產業發展布局的實際需要,按應急就業、儲備就業等層次做好各類產業工人后備軍的技能培訓規劃;對接新型城市化發展目標,結合第三產業發展實際需要,做好自主創業發展的培訓規劃;對接農業產業化發展需要,在組織專家做好地理普查與種養產業科學合理布局的基礎上,做好農業產業化生產、經營人才的培訓規劃;對接勞動力就業市場需求,努力做好勞動力技能培訓規劃和鄉鎮人力資源市場建設規劃;對接農民實際,根據農民的年齡、文化、已有技能、發展意向系統做好農民素質的培訓規劃,滿足農民對培訓的實際需求,以達到使農民素質培訓有的放矢,實現“教到好處、練得真功”的培訓之目的。
2.加大資金支持力度。一是加大政府對農民培訓的支持,確保農民培訓經費。二是要建立各級財政投入機制,逐步把農民培訓納入公共財政投入范疇。三是多渠道、多途徑解決農民培訓經費問題。四是采取以獎代補的辦法,對在農民培訓工作中成績突出的單位給予獎勵,以調動培訓單位的積極性。建議政府每年在財政預算中增加投入,主要用于農民學歷培訓補貼,農民職業技能鑒定補貼,各類培訓的教材、資料補貼,教師補貼和參加培訓的農民補貼或獎勵等工作經費。
3.加強培訓能力建設。一是嚴格認定培訓機構資質。切實按照規定要求擇優認定培訓機構,確保培訓機構具備與培訓內容相適應的教學場地、設施設備、專業師資力量、實訓實踐基地等培訓條件。二是加強實訓基地建設。各培訓機構要與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產業化示范區、糧食高產創建示范片和農業科技示范園等聯辦、合辦培訓,構建農民培訓實訓實踐基地。三是強化師資隊伍和教材建設。建立省、市、縣(市、區)新型農民培訓講師團,實現優質培訓師資源共享,保證培訓師資質量。建立以省統編教材、地方特色教材相配套的教材使用和管理機制,保證培訓教材質量。
4.創新培訓模式。積極推行多樣化培訓模式。一是“校企聯合”,根據企業對職業崗位的技術要求,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二是“校社聯合”,依靠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農技協等組織,解決農戶在實際生產中遇到的關鍵技術問題。三是現場推廣,組織農技人員進村入戶,深入田間地頭指導服務,組織生產大戶、示范戶對左鄰右舍現身“說法”,示范引導。四是現代遠程培訓,充分利用各類媒體和網絡,通過舉辦農情報道、科普專欄、咨詢熱線等,大范圍開展有關政策法規、農業科學技術、生產經營信息等培訓服務。五是實行分類式“訂單式”培訓。按照留守農民、轉移農民、科技骨干分類施教。對留守農民的培訓,著重圍繞農村生產生活實際需要,通過編制指南小手冊,就簡單實用的農業科技和法律知識進行傳授;對轉移農民的培訓,著重進行實用工種技術和市場經濟知識教育培訓;對科技骨干的培訓,著重培訓比較適用、超前、尖端的農村科技。
5.創新培訓載體。一是實施職業技能教育工程。有效依托冶城職校、黨校、就業培訓基地、“陽光工程”等陣地,以當地企業的用工需求和農業產業化項目的發展要求為重點,有規劃、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業科技知識、職業技能培訓工作,通過幾年的努力,使大部分的中青年農民得到一次培訓。同時要整合農民職業技能教育的師資資源,加強教育科技人才隊伍建設,采取“請進來培訓、送出去深造”的辦法進行知識更新和結構完善。完善并落實激勵政策,吸引更多、更優的師資力量,為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提供師資保證。二是實施科教興農工程。根據當地的產業布局,有針對性地采取繼續教育更新知識、聘請專家集中培訓、外出進修考察等多種形式,加強農技人員的業務知識的培訓,提高農技隊伍的專業技能,壯大農村農業科技隊伍力量。三是實施干部優先教育工程。根據市場經濟和村級特色產業發展的需要,積極開展思想教育、組織協調能力和農業實用專業技術的培訓,使村干部既能掌握1~2門實用技術,又具備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以點帶面,更好地促進農民素質教育工作。
6.創新培訓方法。針對不同對象和項目,采用不同的培訓方式,著力培訓“一村一鄉一品”的農村實用技術人才。對文化程度不高的農民,要進行“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的培訓;把課堂辦在農戶的田間地頭、欄舍工地、瓜棚果園,采取面對面、手把手地教,以解決農民“應知應會”的問題。對有一定技能基礎的農民要有針對性的進行培訓,教他們新技術、新工藝,讓他們學到新知識,學有所用。對文化基礎較好的年輕農民要鼓勵他們參加農廣校、職校、黨校、遠程教育等學歷教育,全面提高綜合素質。按照冷水江市人才市場和產業發展的需要,科學設置培訓內容,提高培訓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種養基地”培訓上,讓農民帶著自己的土地加入基地,邊生產邊培訓,以此推動訂單農業、特色農業的快速發展。在勞務輸出培訓上,對外出打工又有學習要求的農民,采取函授教育和技能培訓相結合的辦法,幫助他們拿到技能證書,并積極與用工企業簽訂合同,爭取勞務訂單,做到培訓一批,合格一批,輸出一批。根據農民就地轉移、返鄉創業的要求,積極開展創業培訓。抓住內地承接沿海產業轉移這一千載難逢的機遇,積極開展創業培訓,培養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民“土專家”、“土秀才”、示范戶,達到以培訓促創業、以創業促就業、實現就業倍增效應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韓子貴.管理思想概論[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79-81.
[2] 張寶文.新階段中國農民教育戰略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89-93.
[3] 南旭光,羅慧英.激勵規制理論與教育監管的制度安排[J].當代教育科學,2006,(23):21-23.
[4] 張克杰.激勵教育的理論認識和實際操作[J].教育研究,1994,(6):59-62.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