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中國國民經濟運行企穩回升,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被確定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主攻方向。然而由于現有貨幣傳導渠道的不暢通,造成了貨幣政策不能有效的實現對產業結構的調整目的。因此迫切需要有新的理論指導我們的行動,力求改變貨幣政策傳導不暢的現狀。通過對國內外關于銀行貸款渠道的產業因素分析的一些最新文獻的歸納梳理,可以得出國外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并結合國內現在的研究成果,進行對比,分析,找出差距,由此,得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和目的。
關鍵詞:產業因素;銀行貸款渠道;貨幣政策傳導;產業結構調整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2-0047-02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各國央行對宏觀經濟的調節更多依賴于貨幣政策調節工具。由此引出的問題就是貨幣政策傳導的有效性。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兩大主流觀點分別是:Keynes和Friedman主張的以貨幣供應量為基礎的貨幣觀點,即利率傳導渠道;Bernanke和Blinder主張的以信用可得性為基礎的信用觀點,即信貸傳導渠道。近年來,以信用可得性為基礎的信貸傳導渠道影響更為深遠。信貸傳導渠道又分為銀行貸款渠道和資產負債表兩個渠道。隨著金融業的快速崛起,銀行貸款渠道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以Bernanke和 Blinder(1988)為代表的一大批學者從供給角度出發,通過假設產業特征的同質性,對銀行貸款渠道中貨幣政策傳導的有效性問題展開了廣泛的研究。然而,隨著近年來,貨幣政策傳導效果的不理想和產業結構失衡問題的日益突出,越來越多的學者對貨幣政策傳導中產業特征的同質性假設提出質疑。
一、國外文獻綜述
從西方經濟學文獻來看,學術界在考察銀行貸款渠道中產業因素的傳統思路中,通常是假定銀行在配置信貸資金時所面對的產業是同質的,這也就意味著,各個產業因素對中央銀行調控特定產業貸款力度的影響效應是相同的。這樣,他們就忽略了產業間差異性,并且在構建銀行貸款決定模型時采用宏觀經濟總量來取代產業變量(Kashyap和Stein,1995,2000;Kishan和Opiela,2000;Ehrmann et al.,2003)。不難看出,這種思路實際上說明,產業自身因素本身并不會對銀行貸款渠道有效性產生影響,而中央銀行也能夠有效控制各個特定產業貸款的增長。
目前國外學者對銀行貸款渠道的產業因素分析已經展開了較為深入的探討。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注意到銀行貸款渠道的有效性,可能取決于銀行貸款的產業組合。于是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開始著重探討信貸需求中存在的明顯的產業間的差別會對銀行貸款渠道產生怎樣的影響?
Bernanke 和Gertler (1995) 最早運用離散數據對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進行實證研究,發現貨幣政策對一國最終支出的各個組成部分具有不同的影響。Fares 和Srour(2001) 運用加拿大的數據則證實了貨幣政策存在地區效應。Deutsche Bundesbank(1996)將這些歸因于產業的周期性和結構性特征的異質性。他認為,產業的周期性產量通過它在內部金融資金有效性上的影響力影響著外部的金融需求。而交叉產業在銀行信貸需求上的差別,又進一步影響著銀行的信貸量。由于各個行業在保持和擴大產業結構的成本上千差萬別,而信貸市場的不完善也導致了市場的嚴厲程度不同和信貸需求不同,從而使得這些產業的資金強度的等級、企業規模分布、或對以貿易為中心的產業的開放度等產業結構特性也千差萬別。
在此基礎上,Ivo J.M. Arnold,Clemens J.M. Kool,Katharina Raabe(2006) 認為,特定產業的貸款增長是由貨幣政策工具和銀行個體特征所決定的貸款供給,以及特定產業所產生的貸款需求均衡作用的結果。作者以德國聯邦銀行1992—2003年間的季度借貸方統計數據和月度銀行資產負債表統計數據為研究對象,并通過對Ehrmann et al(2003)的模型進行擴展,將原有模型中影響貸款需求的GDP和CPI,替換為特定產業的工業增加值和該產業的產品價格,進而分類討論各個產業的貸款決定問題。最終得出結論:特定產業的貸款受到特定產業自身產生的貸款需求影響較大,而受到貨幣政策工具的影響較小。這就意味著,銀行貸款渠道的有效性,可能取決于銀行貸款的產業組合。
Jean-Stéphane Mésonniery(2008)在細微的宏觀經濟脈沖的基礎上提供了法國銀行貸款渠道的新的證據,他將信貸目標和銀行特征結合起來,結果表明,在總水平中,將這兩個特征都考慮進去,是對銀行信貸變化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的正確估計。確實,貸款組合的各組成部分對貨幣政策沖擊的反應是不同的,因為顯著的公司短期貸款一般會因為緊縮的貨幣政策而增加。此外,作者還發現,隸屬于銀行的企業似乎不太會因金融的制約而阻礙獨立銀行在緊縮的貨幣政策后保持他們的長期貸款活動,作者最終得出了結論:檢驗宏觀經濟相關的銀行貸款渠道不僅需要分析獨立的短期和長期公司信貸,還需要糾正信貸機構與銀行網絡的關系,這可以緩解在貨幣政策約束下,可能會威脅到銀行個體的資金或流動性約束.這表明,在緊縮的貨幣政策下,一部分公司長期貸款可能會受貸款供給的影響,特別是當面臨的是規模較小的銀行個體時。
二、國內文獻綜述
目前國內學者對這一議題的研究尚未充分展開。王劍和劉玄(2005)建立了四個層次的VAR 模型考察貨幣政策的行業效應,結果顯示貨幣政策沖擊對行業經濟影響的程度存在較大差異。
閆紅波和王國林(2008)發現中國貨幣政策對制造業中各行業存在非對稱性,并提出并檢驗了這種產業非對稱性的原因。這也給我們將要作的工作提供了理論依據。戴金平、金永軍、陳柳欽(2010)利用向量自回歸和脈沖響應函數證實了貨幣政策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及其內部次級行業存在著明顯的行業效應。白鶴祥(2010)通過對企業資產負債表分析發現:貨幣沖擊企業資產負債表主要是通過企業抵押資產價格、企業家投資信心以及企業現金流這三種途徑進行的。通過實證分析,發現對于實習較弱的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受緊縮性貨幣政策影響較大,而實力較強的大型企業、國有企業等則受緊縮性貨幣政策影響相對較小。
三、小結
事實上,上述三份研究可能存在幾個有待改進之處。首先,針對貨幣政策的行業效應的分析,只是粗略的將產業分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而沒有根據各個產業的特點及政策傾向及政策方向做進一步的分類,這與當前中國對各產業的政策導向嚴重不符。對當前的產業政策導向沒有提出實質性的有效政策建議。對此,索彥峰(2007)對貨幣政策的區域效應進行了分析,并最終得出結論: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產生的原因在于各地區銀行體系信貸提供能力上的差別。而忽視了產業自身因素的影響力。這也是本文的貢獻之一。其次,從研究方法來看,現有的研究,由于數據的不可得性,多以貨幣供應量代表貨幣政策,以M1為貨幣政策的代理變量。而現在研究表明轉型期內中國貨幣政策主要是通過信用渠道傳導的索彥峰(2007),因此作為對研究結論的一個自然應用,我們將以“信用觀點”為理論依據。
鑒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對Ehrmann et al(2003)的模型進行擴展,將原有模型中影響貸款需求的GDP和CPI,替換為特定產業的工業增加值和該產業的產品價格,通過方差(ANOVA)分析,分類討論各個產業的貸款決定問題。分析特定的產業貸款增長是受到貨幣政策工具的影響較大,還是產業自身產生的貸款需求的影響較大?不僅如此,由于產業之間存在周期性和結構性的差異,特定產業貸款增長對上述兩種因素的敏感度,在產業之間又存在何種差異?
隨著中國國民經濟運行企穩回升,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被確定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主攻方向。在此背景下,中國人民銀行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通過加強流動性管理,在將貨幣條件從反危機的極度寬松狀態逐步向常態回歸的同時,著力引導銀行根據宏觀調控要求和實體經濟部門的信貸需求,安排好下一階段貸款投放的進度和節奏。進而增強信貸資金支持經濟結構調整的力度。然而,在緊縮性政策的作用下,由產業特征決定的各產業的貸款需求表現出了巨大的差異性,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貨幣當局通過銀行貸款傳導渠道實現經濟結構調整的目標。那么,由此提出的問題是,緊縮性的政策下,實體部門中的各產業信貸需求是否會影響到人民銀行利用貨幣政策工具優化貸款的調節力度呢?對這一問題的解答,不僅可以從貸款需求層面上理解銀行貸款傳導渠道的內在機理,而且還有助于進一步發揮貨幣政策在促進經濟結構調整中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Jean-Stéphane Mésonnier(2008)Bank loan portfolios,bank heterogeneity and the bank lending channel: new macro evidence for France.
[2] Ivo J.M. Arnold,Clemens J.M. Kool,Katharina Raabe(2006)Industries and the bank lending effects of bank credit demand and monetary
policy in Germany.
[3] Ganley J1 and C1 Salmon(1997),The industrial impact of monetary policy shocks:Some stylized fact s[R].Bank of England Working
Paper No168,Bank of England,London1.
[4] 索彥峰.轉型期中國貨幣政策信用傳導機制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博士論文,2007.
[5] 劉玄,王劍.貨幣政策傳導地區差異:實證檢驗及政策含義[J].財經研究,2006,(5) .
[6] 戴金平,金永軍,陳柳欽.貨幣政策的產業效應分析——基于中國貨幣政策的實證研究[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5,(4) .
[7] 閆紅波,王國林.中國貨幣政策產業效應的非對稱性研究——來自制造業的實證[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8,(5).
[8] 王一仿.中國貨幣政策的行業效應分析——基于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的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0,(8).
[9] 白鶴祥.關注貨幣政策傳導的企業資產負債表效應[J].中國金融,2010,(18).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