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額信貸和小額保險之間,相互需要,相互依賴,相互促進。只有實現小額信貸和小額保險有效銜接,才能進一步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共同為廣大農民改善生活和防范風險起到積極的促進和保障作用。但是農戶小額信貸與農業保險模式運作中存在不少問題,因此對促進農戶小額信貸與農業保險協調發展問題提出建議。
關鍵詞:農村信貸;農業保險;小額信貸
中圖分類號:F83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2-0049-02
近年來,各金融機構不斷實施金融創新,探索出了多種形式的“農業保險+小額信貸”的銀保合作模式,但這些合作模式多少都存在問題。
一、存在的問題
1.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不足。農業保險由于風險大、損失集中、定損復雜等特點,造成了農業保險的高成本,農戶往往不愿購買農業保險,再加上農業保險宣傳力度不夠等因素影響,造成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不足,農業保險覆蓋面窄,難以滿足保險經營所依賴的大數法則理論,使得農業保險經營風險集中,政策性農業保險難以充分有效落實。
2.保險內容和條款有待完善。一是種植業保險金額低。當前農業保險按照“低保障、廣覆蓋”的保障原則,使得保險補償遠不能彌補實際成本投入,農民災后負擔仍然較重。二是養殖業保險金額過低。部分農民寧愿賣死豬給非法收購者也不愿報險,致使部分死亡牲畜流向市場,嚴重影響居民的生活飲食安全。三是政策性農業保險品種較少,不能滿足需求。
3.缺乏有效的配套機制。主要表現在:(1)政策支持面還比較窄。一是中央財政對政策性農險的支持僅限于對保費的補貼,而對承辦農險的保險公司沒有補貼政策,不利于調動保險公司的積極性。二是中央財政對農險再保險無任何補貼,使得分保費率苛刻,試點公司很難承受得起,不利于建立風險分擔防范機制。三是承辦試點的保險公司在政策性農險業務上未能享受到任何稅收優惠待遇。(2)法律法規支撐不夠。在中國,由于《保險法》與《農業法》均未對農業保險作出規定,法律的缺失給發展政策性農險帶來了諸多困難。(3)風險分散機制不完備。
二、對促進農戶小額信貸與農業保險協調發展的建議
1.構建完善的政策支持體系。(1)健全農村保險法規,加快農村信貸保險機制建設。政府應盡快頒布專門的《農業保險法》,將一些關系國計民生、易受災害的品種、項目和行業確定為政策性險種,由政府對其提供保費補貼、業務費用和免稅支持,并配套營運規則,以便實際操作有章可行。(2)建立財政金融支持機制,調動保險公司承保和農民投保的積極性。一是國家對農業保險進行全額補貼。實行“政府推動+商業保險經營”,統一規定政策性農業保險險種目錄,對進入目錄保險險種參保的,實行國家財政全額補貼。未進入保險險種目錄的,由保險公司市場化動作。二是對銀行類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利息收入的營業稅等稅收減免、政策性金融對農業中長期信貸支持等政策措施。三是發揮涉農龍頭企業、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優先進行信貸支持和政府貸款貼息等。四是提商農戶參與的積極性。對投保農民提供保險費補貼,提高農民對農業保險的購買力。同時,加強對農業保險工作的正面宣傳,積極培育廣大農戶的投保、參保意識。
2.保險公司要開發多種保險種類。我們可借鑒歐盟的做法,開發多種保險業務,增加種植業、經濟作物、牧漁業、農房、農資等險種轉移農業保險的風險:一是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產品體系。在農業保險產品設計上,把番茄、葡萄、牛、羊等養殖及林果業等納入農業保險范圍,滿足農村差異化的保險需求。二是研究實施農村一攬子保險方案。把農機險、農村建房險等逐步納入以險養險范疇,提高保險公司可持續營運能力。三是適當降低免賠額度。實行服務承諾制,使條款通俗化,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惠及面。
3.強化農業保險風險防范能力。一是成立農業再保險公司。鼓勵商業保險公司介入政策性農業互助保險,降低一家承辦保險公司所承擔的風險。二是政府建立農業保險發展基金。三是鼓勵建立多種形式的農業共保組織。
參考文獻:
[1] 李曉東,費玉娥.新疆農戶小額信貸與小額保險協調發展探析[J].金融發展評論,2010,(5).
[2] 曹艷.小額信貸對中國農業發展的作用[J].新財經,2011,(4).
[3] 李瑞紅.政策性農業保險是發展農業保險的必要模式[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1,(2).[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