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國內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研究的成果,對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內容、模式、質量、影響因素四個方面的文獻進行回顧與評價,并指出了研究不足和未來發展趨勢,以期為進一步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環境會計;信息披露;上市公司
中圖分類號:F830.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2-0056-02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環境問題引發人們高度的重視。隨之諸多學者和業內人士對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有關的問題進行廣泛的研究。本文主要從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內容、模式、披露的質量、影響因素四個方面進行文獻梳理,回顧了中國理論界和實務界對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研究成果,并作出相應評述,以期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參考。
一、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內容研究
孟凡利(1999)認為企業環境會計應該披露的信息包括:環境問題對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的影響;環境質量情況、環境法規的執行情況、環境治理和污染物回收利用的情況等環境績效。耿建新等(2003)又提出環境信息還包括環保引發的成本費用、與環境有關的收益等。胡曼軍(2008)認為,現階段環境信息披露應包括給企業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等帶來變化的環境問題,給企業支出與收益帶來變化的環境問題,引起的企業現金流量變化的環境問題及企業的環境績效情況;還有與環境問題相關的會計制度與會計政策等。
根據前述簡要的回顧可以看出,中國在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內容的研究領域越來越廣,從披露環境會計各要素、環境問題對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的影響、環境績效、相關的會計政策及其環境法規細致到環保設施支出、環保補貼、罰款、不同行業環境及未來收益問題的分類都有涉及。
二、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模式研究
許家林和蔡傳里(2004)認為,環境信息的披露存在補充報告模式和獨立報告模式兩種。孫興華等(2002)認為,采用補充報告模式,并建議環境會計報表包括環境資產負債表、環境利潤表和環境會計報表附注三部分。王辛平等(2000)主張非重污染企業采用補充報告模式,而環境污染重的企業可采用獨立報告模式。李建發、肖華(2002)建議目前考慮采取獨立報告模式,將來再采用補充表格模式。紹毅平、高峰(2004)認為,在環境會計不成熟的階段,可選擇側重于以環境績效信息披露為主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模式,一般可編制單獨的或非獨立的兩種環境績效報告。
三、環境會計信息披露質量
目前對環境會計信息披露質量的衡量缺乏統一的標準,為了衡量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質量,使用一種評分方法,就是從環境訴訟、經濟因素、污染減輕和其他環境事項四個大類18個項目評價公司的環境信息披露質量,每一項目,根據其披露詳略程度給予評分。后來,在這種衡量方法的基礎上,還設計了更為詳細的評分標準,評分項目包括管制和法律、支出和風險、污染減輕、土地修復和污染、可持續發展披露、環境管理等六大類37項。
中國的學者在研究環境信息披露質量問題時,也沿用了類似的方法。肖華、張國清(2008)對環境信息披露質量的評分采用了七大類36項,王建明(2008)的評分包括了22項,肖淑芳和胡偉(2004)則把上市公司的環境信息劃分了11項。田云玲和洪沛偉(2010)在研究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中又把披露的環境信息劃分了20項。
四、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影響因素研究
楊思琴和程輝(2010)認為,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影響因素主要可以分為公司治理因素、公司特征因素和外部因素。公司特征因素包括公司的規模、行業類型、財務杠桿(資產負債率)、盈利能力等;公司治理因素包括董事會結構與特征、股權結構、所有權性質等;外部因素包括政府的政策、利益相關者的要求、監管制度、公眾的環保意識、媒體的報道等。另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外部因素,如公司上市的地點等。
(一)公司特征因素
國內關于公司特征對環境信息披露影響的研究文獻比較多,有關研究結果列示在表1中。
從研究的結果來看,雖然不同的研究所采用的樣本、研究方法和研究對象存在一定的差異,但仍可以得出如下若干結論:(1)公司特征中的公司的規模、公司績效對環境信息披露有顯著的影響,所屬行業污染越嚴重其環境信息披露越詳盡而且披露水平在重污染和非污染行業之間存在明顯差異;(2)從上表中研究結果看:盈利能力、資產負債率對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影響未能取得一致的結論。
(二)公司治理因素
目前中國有較少文獻研究考察了中國上市公司環境會計信息披露與公司治理之間的關系(見表2)。
從目前的研究情況來看,中國學者對公司治理影響因素分析的比較全面,從所有權性質、獨立董事的比例、直接控股股東股份性質到董事長與總經理是否二職合一等方面進行了分析。但研究結論的爭議比較大,如董事會結構和特征、股權結構等對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水平影響。引起爭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一是在建立模型時,環境信息披露指數所選取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內容項目的差異;二是公司治理本身存在很多的問題(董事會的獨立性、一股獨大等);而股東、董事會的環保意識不強,對環境信息不重視等,這些對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水平的影響也比較大。
(三)外部因素
張彥、關民(2009)考慮政府環保投入、公眾環保意識、區域經濟水平和社會監督水平等外部因素對企業環境信息披露水平影響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顯示: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與企業的環境信息披露水平顯著負相關;政府環保投入與之顯著正相關,公眾環保意識和社會監督水平與環境信息披露水平無顯著影響。王建明(2008)認為,外部制度壓力與環境信息披露水平顯著相關,監管制度壓力越大,環境信息披露水平越高。田云玲、洪沛偉(2010)研究發現公司所處區域、是否境外上市對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水平有顯著的影響。
現有文獻對外部因素與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水平關系的研究中,多數研究結果表明外部因素與環境信息披露水平是相關的。少數研究中某些外部因素對環境信息披露水平的影響是不顯著的,如公眾的環保意識、社會監督水平等。主要原因之一是因為中國的環境信息披露是自愿性和強制性相結合,企業為節省披露成本而不愿披露或為維護自身形象不愿多披露環境信息。
五、簡評
從上述文獻回顧情況來看,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較大的進展。研究范圍的廣度和深度都不斷在擴展。然而,現有的研究存在局限性,仍有許多問題亟待今后進一步的解決:一是如何有效評價影響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相關性與可靠性,政府部門制定和頒布的政策又是否真正提高了公司的環境管理水平?是否提高了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的質量;是否提高了環境績效?二是環境績效中一個重要的指標是非財務指標,怎樣考慮這些指標?這些指標如何選取?選取的指標又如何量化?三是環境審計是否真正發揮了環境信息對公司環境表現和環保活動的監督與推動作用。這也是環境會計信息披露需要研究的方向和重點。
參考文獻:
[1] 湯亞莉,陳自力,等.中國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狀況及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06,(1):158-159.
[2] 王建明.環境信息披露、行業差異和外部制度壓力相關性研究[J].會計研究,2008,(6):54-62.
[3] 沈洪濤.公司特征與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J].會計研究,2007,(3):9-16.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