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字出版是出版企業版權資源增值利用的重要方式,出版企業將數字版權轉讓給數字出版商以實現增值利用的最大效益,而公益性圖書館代表的則是公眾的利益,由于其非盈利性,難以滿足出版企業的經濟利益,這樣在出版企業與圖書館之間就產生了利益沖突,分析了產生這種利益沖突的原因,并提出了解決的方法。
關鍵詞:數字版權;出版企業;公益性圖書館;利益平衡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2-0101-02
“版權資源增值利用指版權資源在首次利用之后,通過再次或多次利用來增加其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1]。版權資源對于出版企業的意義不只在于它們可以被用來制成出版物,還在于它們可以通過被轉讓或許可使用而產生更大的價值。紙質出版后再進行數字出版或網絡出版是出版企業版權資源增值利用的重要方法。出版企業可以自辦數字出版或者網絡出版;也可以把從作者那里獲得的數字或網絡出版權轉讓或許可給數字出版商使用來實現版權資源的增值利用。
一、出版企業為實現版權資源的增值利用必然要加強版權保護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的廣泛運用,網絡構建了強大的傳輸平臺,出版企業把紙質圖書數字化,再將這些數字化的圖書傳送到互聯網上,便實現了版權的再次利用。網絡出版與傳統出版相比邊際成本低,因此傳統出版企業現在多會涉及網絡出版領域。“2005年,網絡出版(E-book)的銷售額已占到出版行業的6%~10%,2020年將達到50%,而到2030年,90%圖書都將是E-book版本。”[2] “2008年底,中國數字出版的整體收入已達到530億元,比2007年增長46.42%。2009年中國數字出版業的整體收入超過750億元,遠遠大于傳統紙媒出版的收入”[3]。數字出版或網絡出版將是出版業中最有發展前景的產業,然而,出版企業在進入網絡出版這個新市場時會遇到各種問題,其中最大的就是數字版權保護問題,所以數字版權保護就成為出版企業實現數字版權增值利用的關鍵。
由于網絡傳播的空間大,更快捷,數字版權被侵權的情況更容易發生,且不方便舉證。如果數字版權保護不到位,版權市場就會被復制品擾亂,出版企業也會由于復制品的泛濫而在數字或網絡出版上的投資得不到應有的回報,甚至會蒙受經濟損失,因此,在信息時代,出版企業勢必加強對數字版權的保護,以最大限度地實現版權資源的增值利用。
數字版權保護首先是技術保護,但技術保護也有它的局限性,因為技術也可以用技術來破解,因此,我們還需要政策法規來保護數字版權。2000年中國頒布了《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2002年出臺了《互聯網出版管理暫行規定》。此外,版權法的修改也不斷擴張著對版權的保護,版權法中新增的信息網絡傳播權證明了這一點,2006年頒布的《信息網絡傳播權條例》更明確了這項權利,該條例使數字版權所有人的權利得到了相應的保護,順應了新技術的發展,健全了法制環境。同時,出版企業也要加強自身的版權保護意識,更有效地維護自身的版權利益,減少投資風險,避免由于數字版權被侵犯而造成的不必要經濟損失。
二、公益性圖書館為了保障信息的公共獲取必然希望適當限制版權所有者的權利
出版企業作為內容的提供者,以合理的價格,把數字或網絡版權轉讓或許可給數字出版商或公益性圖書館使用,是實現其版權資源增值利用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出版企業將數字版權轉讓給公益性圖書館與將其轉讓給數字出版商(也稱“數字圖書館”)的性質不同,所以它在與后者簽訂數字或網絡出版許可使用協議時應區別對待。“數字資源的公益性傳播和商業性利用適用的法律制約是不同的。”[4]
根據法定許可,公益性圖書館使用作品可以不經作者授權,但要按照規定支付報酬。因為圖書館目前還不享有對外網絡傳播權,國家也沒有撥給其專門的公益性網絡傳播版權使用費,圖書館在購買數據庫后,只能在單位內部實行無償使用,所以出版企業在總體上并不把公益性圖書館視為市場。由于出版企業許可圖書館使用數字資源的商業意義不大,所以它一般不大熱心向圖書館提供數字資源。“純公益性的圖書館包括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科學圖書館和工會圖書館。開辦數字圖書館業務,尤其是網上閱覽業務一般屬于非營利性業務。純粹的公益性數字圖書館的服務行為不以營利為目的。”[5]公益性圖書館是公眾獲取知識和信息的地方,它的職責是在尊重作者著作權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的信息需求,主要為教學、科研和傳播科技文化提供免費服務,促進社會科技與文化的發展,推動國家和民族的進步。版權法對版權合理使用的規定是,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可以不經版權人同意,也不用付費使用該作品。這也是限制版權所有者對其權利獨占的一種方式。版權人的權利如果不加限制,就會因保護過渡而導致權利濫用,阻礙知識信息的傳播,損害公共利益。版權法中的合理使用和法定許可就是對版權權利的限制。《信息網絡傳播權條例》中規定了在信息網絡傳播權中,圖書館在館內對信息傳播的合理使用權,在館外對信息傳播的許可使用權和自行數字化部分館藏作品的權利,這也是網絡傳播時代信息網絡傳播權在公益性圖書館中受到的限制。
三、出版企業在版權資源增值利用中與公益性圖書館的利益沖突
在網絡傳播環境下,公益性圖書館與努力實現其版權資源增值利用的出版企業之間存在著利益沖突。出版企業希望加強對數字版權的保護,以防止自己的版權被侵犯,這樣出版企業才能從版權轉讓或許可中得到更大的利益。對版權保護的力度越大,出版企業能夠獲取的利益就越多;而公益性圖書館則希望在使用出版企業擁有的版權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對其版權的保護,這樣公眾就能以更低的成本接近作品,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于是,以追求最大經濟利益為目的的出版企業與以追求最大社會利益為目的的公益性圖書館在數字版權資源的轉讓或許可中就產生了利益沖突。
出版企業認為,公益性圖書館在館內對信息傳播的合理使用,在館外對信息傳播的許可使用,會減少出版企業的利潤,但事實上出版企業與公益性圖書館的利益并不是絕對對立的,雖然出版企業將其擁有的版權轉讓或許可給公益性圖書館所獲取的經濟利益比轉讓或許可給數字出版商小,但也還是可以從中得到一定的回報。只有出版企業對公益性圖書館適當限制自己的版權保護,公益性圖書館才能較好地利用數字資源,才會積極向出版企業采購,也才能擴大出版企業的市場份額,隨之增加出版企業的利潤。“在世界范圍內,圖書館是作品的最大購買者之一。圖書館為了提供優質高效的文獻信息服務,盡可能保障資料的完備性。每個圖書館都竭盡全力申請或籌集盡可能多的文獻購置費”[6]。雖然出版企業對公益性圖書館適當限制自己的版權保護,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其在版權增值利用中的經濟利益,但這種限制是為了保證公共獲取,促進社會科技文化的發展,這是版權法的宗旨,也是出版企業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因此我們有必要處理好出版企業在版權資源增值利用過程中與公益性圖書館之間利益的平衡關系,以利于兩者的協調發展。
四、維系出版企業與公益性圖書館之間利益平衡的途徑
在數字版權的轉讓或許可中,需要科學地平衡出版企業與公益性圖書館之間利益關系,這種平衡意味著,出版企業在擁有數字版權時,不能形成對信息的壟斷,并在追求高效益的同時,要保障公眾對信息的獲取,否則就會拉大兩者利益的差距,并導致沖突的產生。當沖突雙方的利益自身難以協調時,我們就需要引入一些制度設計來解決這一問題,即通過一定的原則和方法對雙方的利益進行權衡與分配,使雙方的利益都在合理的前提下,實現最大化。
網絡傳播權是信息時代版權法賦予版權所有人的一項新權利,目前出版企業利用這種權利實現版權資源增值利用的困境之一是,有的出版企業沒有注意從作者那里取得網絡傳播權,如果出版企業得到的版權不完整,也就無法通過數字版權的轉讓或許可來實現版權資源的增值利用。在傳統出版模式下,版權人與使用者的利益通過版權法的合理使用與法定許可制度來協調,數字出版模式下,侵權情況更容易發生,數字技術不斷推動著版權法的規定改變,使合理使用的范圍不斷縮小,以保護數字版權人的利益,版權企業也希望能更多地削弱合理使用以為自己獲取更大的經濟利益。但是,我們不能僅僅因為在這種新的傳播方式下需要加強版權保護,就過分強調合理使用對版權人利益的不損害。在信息網絡傳播時代,我們應該完善合理使用與法定許可制度,以維系出版企業與公益性圖書館的利益平衡。技術措施的保護意味著版權完全控制在所有人手中,使用者只有付費后才能獲得訪問密碼,因此嚴格限制了使用者的進入,而且任何反技術措施保護的技術實施都是非法的。這種技術措施是對數字版權人權利的保護,但是,如果這種保護過于嚴格,在本質上也不符合版權法的原則與宗旨,“技術保護措施帶來的絕對保護也并不符合權利人的長遠利益,作品權利人與作品使用者之間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 [7]。當然,我們并不是反對用技術措施來保護數字版權,但這種技術保護必需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和程度之內,才能平衡出版企業和公益性圖書館的利益沖突。
在數字時代,出版企業的版權資源可以通過數字出版或網絡出版來實現增值利用,但我們還需要維系出版企業與公益性圖書館的利益平衡,以實現版權法的宗旨,即促進社會的文學、藝術和科學進步。
參考文獻:
[1] 夏穎.版權資源增值利用運作研究[J].編輯之友,2009,(11).
[2] 周林.傳統出版進軍網絡出版的困境與策略[J].編輯之友,2006,(5).
[3] 方鴻輝.數字出版大趨勢[J].編輯學刊,2010,(2).
[4] 李國新.圖書館:從數字出版到數字享用的重要橋梁[J].圖書館論壇,2006,(12).
[5] 張宇潤.數字圖書館版權私權性及社會性的沖突和平衡[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06,(6).
[6] 吉宇寬.圖書館平衡著作權私權利益與公共利益的職能審視[J].圖書館學研究,2010,(2).
[7] 薛紅.網絡時代的知識產權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112.[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