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開發老年人力資源的途徑包括:提高認識、加強宣傳,政府統籌規劃,推進科技進步,降低勞動強度,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建立老年勞動力市場。
關鍵詞:老年人;老年人力資源;老年員工
中圖分類號:F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2-0111-02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老年人口的數量和人口老齡化進入快速增長時期,老年人口在社會總人口中的比重將逐漸增大,目前,內地逾60歲老人達1.85億。據預測,到2040年,中國將達到人口老齡化的高峰,4個人中就有1個老年人。老年人口多、增長速度快、未富先老是當前中國人口老齡化的三個顯著特點。如何應對?正確看待和利用日益龐大的老年人群體及蘊藏在他們身上的巨大的人力資源,成為當前一項緊迫而有意義的課題。傳統觀念和一般應對辦法是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常常將老年人視為“負擔”,從“問題”視角解讀老齡化問題,遮蔽了老齡化所蘊涵的潛在力量。20世紀80年代后,西方學界提出了健康老齡化、成功老齡化、積極老齡化、生產性老齡化等概念,開辟了老齡化研究的新向度。在中國走向老齡化,勞動力從無限供給開始走向短缺的趨勢下,加強第二次人才資源開發,可以使離退休老同志從單純的消費者轉變為積極的物質財富創造者和勞動者。開發老年人力資源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也是一項長期復雜、需要巨大投入的社會項目。開發老年人力資源需要政府、市場的共同努力,共同推動。
一、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的意義
探索老年人力資源的開發已成為中國應對老齡化問題一條必要的新途徑。尤其是開發城市低齡老年人這類勞動力資源,他們具有為兩個文明建設作貢獻的技能和條件。尤其是知識分子老年人,他們的勞動性質和專長尤其適合繼續工作。而且,他們的獨特勞動,尤其是創造性勞動,是青年人無法替代的。隨著醫療條件的改善和機械化、自動化技術的發展,尤其是中國人均壽命的延長,在退休之后,很多人保持健康的身體和旺盛的精力。他們當中、尤其是年紀較輕的老人希望通過勞動增加經濟收入,或者繼續工作、發揮余熱、實現自身的價值。但是目前的退休制度使他們離開勞動崗位過早,原因是尚未給老年人建立一套適用、完善的延長勞動年齡的制度。這是一種嚴重浪費老年人才的現象,不利于生產力發展,更不能緩解老齡時代贍養負擔日益嚴重突出的矛盾。知識具有積累性,老年人的智力高,經驗豐富。需要鼓勵、引導他們將畢生所學所積累的知識傳給社會和后人。在第二產業中,許多一線的老技工,經過長期的生產實踐,本領已過硬,經驗已豐富。需要積極引導老技工再就業,解決企業人才短缺問題;或者留任“師帶徒”,把“絕活”傳承下來。老年人力資源有經驗豐富,能力強;責任心強,穩定性高;培訓成本低,合作意識強;人脈資源豐富,人際溝通能力強等特點,老年人力資源開發實際上是老年人力資源再作貢獻,乃至再創輝煌。因此,應尊重本人意愿,由其自主選擇。但也必須依靠各級政府進行調控,應將其作為一項系統工程,認真研究,有序開展。
二、老年就業服務的系統化
1.強化宣傳,提高認識,將老年人力資源的開發納入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目前,對老年人力資源開發存在三個錯誤認識,一是“無用論”,二是“搶飯碗論”。1985—2011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數據統計及分析白皮書表明,歷年國家最高科技獎,174位特等獎或一等獎項目第一完成人中,平均獲獎年齡是58.68歲,年齡最大者87歲,最小33歲。這是延長退休年齡的最好論據。享譽世界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中國雜交水稻研究及應用領域領先世界水平,推廣應用后不僅解決了中國糧食自給難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貢獻。他現在年逾八十,仍然不畏艱辛、執著追求、大膽創新、勇攀高峰,為雜交水稻產量突破1 000公斤/畝而努力奮斗。無論是獲得中國最高科學獎——國家科學獎特等獎、一等獎的科學獎,還是袁隆平等老科學獎,他們的勞動都不僅是青年人無法替代的,而且是青年人望塵莫及的。至少不存在老年知識分子搶青年人飯碗的問題。開發老年人力資源的問題政策性強,既要調動老年人參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積極性,又要有嚴格的法律法規,使之規范化、有序化。立法機構應重視修訂和補充老年人權益保護法中有關條款,確保老年人的勞動權利不受任何歧視和侵犯。老年人力資源是中國人力資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關政府部門應制定和實施相應的政策法規,出臺操作性的辦法,確定開發的基本原則、基本政策和途徑,把開發老年人力資源作為發展中國老齡事業的一項重要舉措加以研究規劃,把開發老年人力資源當成一項系統工程納入國民經濟規劃,有計劃、有組織地對老年人力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對行之有效的政策要繼續貫徹落實,對不適應新形勢、新情況的一些規定要及時修改完善,對一些政策空白點要認真研究補充。政府部門等在積極引進外來人才、大力培養本地人才的同時,給予老年人才以應有的位置。根據勞動力緊缺程度,以及老齡化程度,分階段制定老年人才開發計劃,逐步推進。必須調整和改革勞動、退休、分配和福利制度,完善評價體系等機制。
2.推進科技進步,提高機械化、自動化水平,方便老年人就業轉變發展方式,必須提高機械化、尤其是自動化水平,降低勞動強度,為老年人就業提供方便。例如,因特網的發展,為適合老年人就業的分散辦公提供了必要條件。第三產業是容納一般勞動力最多,也是最能吸收老年勞動者就業。對“老年經濟實體”等老年人就業企業,要給予優惠。為了更多地聘用退休老人再工作,各級政府還應當繼續對老年經濟實體的發展給予政策優惠和支持。
3.改革退休制度。現行的退休年齡規定,仍然是1950年根據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和當時人均預期壽命35歲制定的法規。勞動者退休時間等制度應該與時俱進。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壽命的延長,延長退休制度勢在必行。根據有兩個:一是健康正常的人退休后仍有接受二十年乃至更長的壽命,開發利用這段時間,就是充分利用人力資源。二是“一刀切”的退休制度是浪費高科技人才資源。法定退休年齡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可以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口預期壽命的延長而相應提高。退休年齡偏低,會使一大批具有勞動能力的老年知識分子過早地被排除于科技隊伍之外,導致勞動人口比重下降和老年贍養系數上升,從而逆轉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人才和人力資源的浪費。由于中國行業工種類型繁雜,對勞動力的體力和腦力的需求量差異較大,根據老年人特點,實行彈性退休年齡制和彈性工作時間制。
三、老年人力資源市場的完善
1.開拓老年勞動力市場,優化老年人力資源配置。這是提高老年人力資源開發利用水平的基礎條件。很多大城市里人才集中,許多老年人才無用武之地。政府和社會各界要為老年人才流動開辟渠道,讓他們從大城市到需要的地方去,實現老年人的價值,也為他們參與社會,貢獻社會,實現老年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在確認老年人力資源資本化、市場化、社會化、價值化的前提下,老年勞動力市場運行要具備以下條件:一是依據市場追求投資回報最大化的運行規律,要以老年人力資本轉化為商品的程度為基本依據,其社會效益的體現只能以經濟利益的分配為前提。二是老年人力資源的市場化和社會化的核心是勞動力產權明晰化、勞動行為的主體化。三是企業依據利潤最大化原則對老年勞動力的最優配置。在老年人力資源市場,招聘錄用、薪酬福利、激勵考核、勞動關系管理等方面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運行。雇主與勞動者通過相互了解,雇主擇優錄用,勞動者擇優就業。雇主針對適合老年人工作的特點,推出彈性時間工作制、分散工作制、遠程辦公制等。在激勵考核方面,采用符合老年人精神需要、生理需要、工作方式特點的激勵考核辦法,尤其考慮老年人希望通過“再就業”發揮余熱實現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工作動機。要按法律法規的規定,用人單位要與勞動者建立合法、穩定的勞動關系。司法和社會服務機構要妥善處理出現的涉老勞動糾紛,切實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
2.建設老年人力資源信息網絡平臺。為了切實開發好老年人力資源,各個單位必須盡快設立老年人力資源信息庫。在此基礎上,構建起全社會的老年人才信息網,促進老年人力資源共享,為其市場化運作提供一個平臺,為各級政府部門規劃、開發與利用老年人力資源提供決策依據。
3.老年崗位設計,要突出強調工作的熟練程度和責任大小,發揮老年人的工作優勢。企業反聘或以其他形式雇傭老年員工,可建立獨立的職位序列系統,引導老年員工提供技術、咨詢和服務。老年人的生理特點決定了他們并不適合承擔風險太大的工作或超負荷勞動,應該盡量為老年人選擇良好的勞動條件和環境,以避免給老年人帶來不利影響。
4.老年薪酬水平,目前,對老年返聘人員和全社會的勞動者來說,勞動收入普遍明顯偏低。需要提高老年人薪酬水平。畢竟對于大多數老年人來說,退休后再工作、參加社會發展是一種謀生手段。因此,要以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為原則,允許老年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要明確規定在貢獻較大者,應獲得較高的報酬。遵循“以人為本”和從老年員工需要出發的原則,福利項目要個性化,福利以實物和服務的形式發放,以適應老年員工的生活需要,并增強他們對企業的歸屬感,激發責任心,提高忠誠度。同時,不能歧視老年員工,在評優等方面,要給老年員工一席之地。滿足老年員工注重精神激勵的需要,加強社會認同。
5.老年專家組的建立及外包。針對各個技術崗位的特性,組成相應企業內部專家組織,有針對性的攻克企業的技術難關,并且對于新員工進行有計劃的培訓。同時,對于那些技術人才資源相對豐富的城市,還可以通過外包的形式,組織專門的老年技術專家組到技術人才緊缺的城市的企業中去幫助解決技術難題,協助培養技術人才。這樣一方面平衡地區性技術人才矛盾,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技術輸出企業創造更多的利潤,也使得老年技術人才的技能能夠得到更為充分的發揮。老年員工要充分認識自己的優勢、潛力,增強自我提高自身價值的意識,不斷完善自身素質。
參考文獻:
[1] 周志太.轉變發展方式的根本出路是增加勞動收入[J].現代經濟探討,2011,(7):19-23.[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