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深入研究了浙江省地區居民收入差距形成機制,對防止收入差距繼續擴大有著積極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實證研究表明:產業結構差距,實際利用外資差距和勞動生產率對居民收入差距的形成有顯著的影響。而科技從業人員數量和交通運輸量對收入差距的形成影響不顯著。產業結構對收入差距影響最大,勞動生產率差距對收入差距影響較大,實際利用外資差距對收入差距影響最小。在收入差距貢獻率方面,產業結構變動對收入差距的貢獻率平均為0.1295;實際利用外資差距的擴大對收入差距的平均貢獻率為0.4724;而勞動生產率差距的擴大是導致收入差距擴大的最重要因素,其平均貢獻率達到了0.4972。
關鍵詞:收入差距;形成機制;產業結構;勞動生產率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2-0129-03
引言
地區居民收入差距問題是經濟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近年來成為國內外政府策者和學者關注的焦點。改革開放以來,各個地區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似乎并沒有得到明顯改善。從長期來看,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僅制約經濟發展水平的進一步提高,而且關系到社會和諧穩定。對各地區收入差距形成機制準確測量和分析既是政府政策實施效果的體現,同時又是政府制定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宏觀經濟政策的參考依據。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評述
有關收入差距形成機制理論界的主要觀點有:地區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有二元經濟結構,經濟政策的傾向,壟斷、尋租、腐敗行為等非法收入各種原因,同時財產收入差距也引發收入分配新的不平等[1] 。李實等的研究表明財產分配和收入分配之間具有強相關性[2] 。地區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以及由收入差距的擴大逐年累積起來形成的財產差距的不斷擴大,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中國城鎮居民的財產分配差距不僅超過了收入分配差距,而且從長期趨勢上可能會出現加速擴大的勢頭。陳遠方的研究表明,中國地區居民收入差距呈現出高收入人群的收入以遞增的速度增長,而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卻是以遞減的速度增長的趨勢。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很多,他們利用富人、窮人財富流動模型分析這一現象的機理,并且從中找出實現合理分配與經濟增長之間均衡的突破口以及相應的對策[3]。袁海霞認為,造成地區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本質原因是生產力不平衡結構發展擴大下,引進為主的科技進步方式和由此形成的經濟增長方式所決定的投資分布。中國主要依靠引進技術而不是自我的技術創新來實現科技進步,導致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中最重要的因素——資本的不均衡流動從而通過分配、消費的影響形成中國的產業差距、地區差距以及城鄉差距不斷擴大,從而各地區居民、不同產業從業人員的收入差距也隨之拉大[4]。陳秀梅認為,按要素分配是經濟發展的必然,是要素價值在收入分配關系中的體現,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但同時,它不可避免地造成收入差距的拉大。在長遠看來,這一差距還有進一步拉大的可能。對于這種源于效率差別形成的收入差距不能簡單地加以否定,否則會對市場競爭效率產生負面消極的影響。要緩解這方面的矛盾只能更多地依靠政府和社會非市場機制的力量,需要政府在再分配中加大宏觀調控的力度[5]。
二、研究方法與數據
本文用加權變異系數來衡量區域間經濟發展的差異以及區域各個指標間差距,其計算公式為:CV=,Y為浙江省各地區收入差距變異系數,用其來表示浙江省各地區的收入差距。x1,x2,x3,x4,x5表示各個地區產業結構差距,實際利用外資數量差距,勞動生產率差距,科技從業人員數量差距和交通運輸量差距。
(一)變量的選擇
本文選擇的解釋變量主要有:
1.產業結構變異系數(x1),產業結構指的是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占社會總從業人員的比例,它等于當年的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數量除以當年的社會總從業人員數量。理論上來講比例越大則居民收入越低。
2.實際利用外資數量變異系數(x2),改革開放后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很重要的原因是利用了大量的外資,所以外資實際利用數量對地區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會產生重大影響,外資利用數量越多則經濟越發達,居民收入也越高。
3.勞動生產率變異系數(x3),本文計算勞動生產率的公式為:勞動生產率=國民生產總值/年末實際就業人員數量。一般來說,勞動生產率越高則居民收入越高。
4.科技從業人員數量變異系數(x4),一般來說,科技從業人員數量越多則勞動生產率越高,從而居民收入越高,科技從業人員數量的差距會對勞動生產率差距產生影響。
5.交通運輸量變異系數(x5),本文將各個地區的海路、陸路和空中運輸量加總得到每個地區的交通運輸總量。一般來說,經濟越發達的地區其交通運輸量也越大,交通運輸量的差距會對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差距造成重要影響。
(二)模型設計
根據浙江省地區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影響因素,本文設計的計量模型為:
Yt = Ax1t+α1X2t+α2X3t+α3X4t+α4X5t+α5 (1)
其中,Y為浙江省各地區收入差距變異系數,x1,x2,x3,x4,x5表示各個地區產業結構變異系數,實際利用外資數量變異系數,勞動生產率變異系數,科技從業人員數量變異系數和交通運輸量變異系數。 ε為隨機誤差項。α1,α2,α3,α4,α5,分別表示各個地區產業結構差距,實際利用外資數量差距,勞動生產率差距,科技從業人員數量差距和交通運輸量差距的彈性系數。
式(1)兩邊取自然對數,將模型(1)化為線性回歸模型(可以減弱各變量指標數據中存在的異方差現象) :
ln Yt =α0+α1 lnX1t +α2lnX2t +α3lnX3t +α4 lnX4t+α5 lnX5t (2)
(三)數據來源
產業結構指標等于當年的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數量除以當年的社會總從業人員數量。勞動生產率指標是用國民生產總值除以年末實際就業人員數量得到的。交通運輸量是將各個地區的海路、陸路和空中運輸量加總得到。本文所采用數據均來自于歷年《浙江省統計年鑒》、《中國能源統計年鑒》等。
三、實證分析
1990—2010年,浙江省地區居民收入差距不斷增長。其變異系數由1990年的0.353增加到2010年的0.594 ,增加了1.68倍,年均增長2.5425%。
(一)浙江省地區居民收入差距形成機制計量模型分析
由于對非平穩數據變量直接建立模型會產生虛假回歸,因此需要對時間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若為非平穩的同階單整時間序列,則需要進一步檢驗變量間是否存在長期協整關系。容易驗證各變量時間序列(對數形式)為平穩的序列。因此,可以直接進行回歸。根據模型,利用各變量數據和計量經濟軟件Eviews6.0,得到回歸結果。由回歸結果可知,模型中,ln x1、ln x2、ln x3對ln Y有顯著影響,其他變量有的顯著、有的不顯著。模型2回歸結果最好,各回歸系數顯著,擬合優度較高,模型不存在異方差性和自相關性,解釋變量之間不存在多重共線性,達到了比較理想的效果。根據上述回歸結果,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產業結構差距,實際利用外資數量差距,勞動生產率差距變動對浙江省地區居民收入差距有顯著正向影響,而科技從業人員數量差距和交通運輸量差距對收入差距影響不顯著。從模型2的回歸系數看來,收入差距關于產業結構差距彈性、實際利用外資數量差距彈性、勞動生產率差距彈性,依次為0.5073、0.1001、0.3068,即產業結構變異系數、實際利用外資數量變異系數、勞動生產率變異系數每提高1%時,收入差距依次增0.5073%、0.1001%、0.3068%。因此,產業結構對地區居民收入差距影響最大,其次為勞動生產率差距,而實際利用外資數量差距對收入差距影響最小。
(二)各因素對收入差距增長的貢獻率分析
由模型2 可知其回歸系數依次為: α1=0.5073、α2 = 0.1001、α13=0.3068。將模型2的回歸系數做歸一化處理,記歸一化處理后的系數為:βi =αi /Σαi ( i =1,2,3,),則有β1 = 0.56、β2= 0.11、β3=0.33,Σβi = 1 。各驅動因素變動對碳強度變動的貢獻率為βi Gi /GY ( i=1,2,3,) 。其中Gi 為各因素增長率,GY為收入差距增長率。
從收入差距及其形成因素增長率、各形成因素變動對收入差距變動的貢獻率計算結果看,1990—2009年浙江省地區居民收入差距總體呈上升趨勢,年均上升1.2039% ,在分解后的各驅動因素中,產業結構差距變動,實際利用外資數量差距變動,勞動生產率差距變動對收入差距增長的平均貢獻率依次為4.128217%、22.21558%、12.75567%。其主要原因在于: 1990—2009年浙江省各地區實際利用外資數量差距年均增長率達到11.63126%,實際利用外資持續增長對增加收入差距的貢獻率最大,而產業結構差距和勞動生產率差距分別年均增加1.835427%和4.114576%。因此對收入差距增加的貢獻率較小。
結論與建議
本文通過對浙江省地區居民收入差距,產業結構,實際利用外資數量,勞動生產率,科技從業人員數量,交通運輸量的實證分析得到了以下結論。
1.產業結構差距,實際利用外資數量差距,勞動生產率差距變動對浙江省地區居民收入差距有顯著正向影響,而科技從業人員數量差距和交通運輸量差距對收入差距影響不顯著。從模型2的回歸系數看來,收入差距關于產業結構差距彈性、實際利用外資數量差距彈性、勞動生產率差距彈性,依次為0.5073、0.1001、0.3068,即產業結構變異系數、實際利用外資數量變異系數、勞動生產率變異系數每提高1%時,收入差距依次增0.5073%、0.1001%、0.3068%。
2.1990—2009年浙江省地區居民收入差距總體呈上升趨勢,年均上升1.2039% ,在分解后的各驅動因素中,產業結構差距變動,實際利用外資數量差距變動,勞動生產率差距變動對收入差距增長的平均貢獻率依次為4.12%、22.21%、 12.75%。其主要原因在于:1990—2009年浙江省各地區實際利用外資數量差距年均增長率達到11.63126%,實際利用外資差距持續增長對增加收入差距的貢獻率最大,而產業結構差距和勞動生產率差距分別年均增加1.835427%和4.114576%。因此對收入差距增加的貢獻率較小。
針對以上研究結果,本文提出如下的政策建議:
1.加快改變浙江省落后地區的產業結構,提高第二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員比例。通過實證分析可以了解到,浙江省各地區產業結構的變異系數從1990年的0.406增加 到2010年的0.453,對收入差距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4.12%。因此落后地區應該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振興裝備制造業,加快發展高技術產業。 推動服務業加快發展。努力提高服務業的比重。調整和優化服務業結構,提高服務業水平和層次。
2.落后地區積極引進外資。通過實證分析可以發現實際利用外資差距持續增長對增加收入差距的貢獻率最大,所以落后地區應該加快引進外資。引進外資有利于推動經濟增長,促進資本形成,提高工業產值與增加值,并對出口規模,出口創匯有重要作用。最終有利于提高落后地區的收入水平。
3.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落后地區的人均收入。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首先,勞動者的平均熟練程度越高,勞動生產率就越高。勞動者的平均熟練程度不僅指勞動實際操作技術,而且也包括勞動者接受新的生產技術手段,適應新的工藝流程的能力。其次,積極利用科學技術。科學技術越是發展,而且越是被廣泛地運用于生產過程,勞動生產率也就越高,勞動生產率就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