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滇中城市群是云南省經濟發展最好的城市群,但滇中城市群城市體系規模結構不合理,城市體系發展中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出現斷層,滇中城市群涉及的四州市,工業化發展速度快于城市化發展速度。要優化滇中城市群的城市體系結構,需將曲靖、楚雄、玉溪培育為大城市,再發展幾個中等城市和若干個小城市,同時強化中小城市的功能,引導其合理增長。
關鍵詞:滇中城市群;城市等級規模結構;城市化
中圖分類號:F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2-0140-02
滇中地區是云南省經濟最為發達的區域,2010年滇中四州市以占全省37.58%的人口完成了全省59.07%的GDP,滇中地區無疑是云南省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2010年昆明市人均GDP為33 549元,玉溪市為32 089元,均為全省平均水平的2倍多[1]。在中國首部全國性國土空間開發規劃中,滇中地區成為國家層面的18個重點開發區域之一。從地理空間上看,滇中地區屬于“兩橫三縱”的城市化區域。滇中地區的四個城市以昆明市為中心,曲靖市、楚雄市和玉溪市分別位于東北面、西面和南面,在空間布局上已經構成地理學意義上的城市群。
自1996年構建滇中城市群的設想被提出以來,官方和民間都為之付出了很多努力,學者們也對構建滇中城市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陳一之,2005;①鄭繼承,2010)、資源環境支撐能力(蘇章全等,2010)、競爭力提升(張洪,2004;喻微鋒、蔣團標、劉煒,2009;丁文君、王靜宜,2009)、城市化空間特征(李澤華、張改枝,2010)等問題進行了研究。城市群除了應具備地理空間上的屬性之外,亦需具備經濟上的屬性,即在城市群之間經濟聯系緊密。城市等級體系的科學、合理,有利于城市群內部經濟能量的輻射和擴散。因此,本文將從城市等級規模結構出發,考察滇中城市群的發展問題。
一、滇中城市群城市體系規模結構現狀
所謂城市等級規模體系,指的是城市體系中不同層次、不同規模的城市在質和量方面的組合形式,是職能作用大小及其發展狀況的直接反映,可采用城市行政等級體系,人口規模等級體系,城市首位度、四城市指數、十一城市指數等指標來分析城市體系規模結構問題,本文選取前4個指標來分析滇中城市群的等級規模結構現狀。
1.滇中城市群的城市行政等級體系。根據《滇中城市群規劃修編2009—2030》(以下簡稱《規劃》),滇中城市群的范圍包括:昆明市、曲靖市(沾益縣、馬龍縣并入曲靖城市),玉溪市(峨山并入紅塔區),楚雄州(南華縣并入楚雄市)四州市的行政轄區范圍。具體包括昆明市區(盤龍區、五華區、官渡區、西山區、東川區)、呈貢縣、晉寧縣、富民縣、宜良縣、石林縣、嵩明縣、祿勸縣、尋甸縣、安寧市;曲靖市區(麒麟區、馬龍縣、沾益縣)、陸良縣、師宗縣、羅平縣、富源縣、會澤縣、宣威市;玉溪市區(紅塔區、峨山縣)、江川縣、澄江縣、通海縣、華寧縣、易門縣、新平縣、元江縣;楚雄市區(楚雄市、南華縣)、雙柏縣、牟定縣、姚安縣、大姚縣、永仁縣、元謀縣、武定縣、祿豐縣。下文中所指的昆明市區,曲靖市區、玉溪市區、楚雄市區均以此為準。從行政等級體系上來看,滇中城市群有地級市3個,民族自治州1個,市轄區,市轄區7個,縣級市3個,民族自治縣和非民族自治縣32個。根據城市體系的層次性,可將滇中城市群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昆明市,是這滇中城市群的核心,是滇中城市群中行政等級最高的城市。第二層次:曲靖、玉溪市和楚雄,作為昆明市的三大腹地。第三層次:宣威市、安寧市和楚雄市3個縣級市。第四層次是縣城,共32個。從四個層級中城市的數量分布來看,滇中城市群的城市行政等級體系顯然不合理,縣級市的數量依然偏少,縣城數量較多但規模偏小。
2.滇中城市群的城市人口規模等級體系。根據中外城市人口規模的劃分標準[2],本文按照非農業人口規模對滇中城市群的城市級別進行了統計。2010年,滇中城市群有一個超大城市(昆明市區),一個中等城市(曲靖市區),4個小城市(玉溪市區、楚雄市區、安寧市、宣威市);除會澤、陸良、陸豐三個縣外,其余縣城的非農業人口均不足5萬。顯而易見,滇中城市群城市體系規模結構中出現斷層,體系結構中缺乏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現有的中等城市、小城市數量過少,縣城數量過多,且規模偏小。
3.滇中城市群的首位度和四城市指數。首位度,是指區域內人口居首位或GDP居首位的城市與居第二位的比值,通常用它來反映該區域的城市規模結構和人口集中程度。其計算公式為:
首位度=P1/P2
首位度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城市體系中的城市人口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但由于涉及的城市僅有區域中的前兩位城市,涉及面過窄,不免以偏概全。隨后的學者為了彌補首位度計算過于簡單的缺陷,改進了指標的計算方法,提出四城市指數:
四城市指數=P1/(P2+P3+P4)
其中,Pi為城市體系中按人口規模從大到小排序后i位次城市的人口規模,i=1,2,3,4。四城市指數比城市首位度更能全面地反映首位城市與其他大城市的比例關系以及城市體系中首位城市和其他高位序城市人口規模的集中狀況和區域內大城市的發育狀況。
本文用非農業人口(以全市為統計口徑)的數據,計算了滇中城市群的城市首位度和四城市指數,以期較為全面的反映首位城市與其他城市的比例關系以及城市規模分布的特點。1995年、2000年、2005年、2009年和2010年滇中城市群的首位度分別為2.86、2.93、3.15、7.48和3.96,四城市指數分別為1.45、1.43、1.51、3.51和1.82。
從理論上講,首位度越接近2,城市規模分布越接近“位序—規模”規律,即表明此時結構正常、集中適當;大于2則有結構失衡、過度集中的趨勢。1995年以來滇中城市群的首位度一直都大于2,這說明該區域內首位城市和第二位城市的規模結構存在不合理的現象。從1995—2009年,滇中城市群的首位度一直在增加,尤其是2005年以后,首位度迅速變大,這表明區內生產要素(包括資本等)在向昆明市迅速集中,區域內最大城市——昆明市和第二大城市——曲靖市的發展水平差距在不斷擴大,滇中城市群內極化效應明顯,兩極分化嚴重。但從2009—2010年,首位度迅速下降,但依然高于2005年的水平,這表明滇中城市群中的擴散效應逐漸在發揮作用,但極化效應的作用仍大于擴散效應。
按照“位序—規模”原理,正常的四城市指數應該是1。但1995年以來滇中城市群的四城市指數一直大于1,即首位城市——昆明城市規模的增長速度快于曲靖、玉溪和楚雄城市規模的增長速度,直到2009年,這種差距都在不斷擴大。2010年,四城市指數下降為1.82,這表明滇中城市群內其余城市開始逐漸發展起來。總體來看,滇中城市群城市非農業人口在首位城市的集中度依然較高,其余城市規模偏小。
二、滇中城市群等級規模結構不合理的原因
導致滇中城市群等級規模結構不合理的一個可能原因是,滇中城市群內部各城市城市化發展水平總體較低,并且地區之間城市化水平差異較大。2010年,滇中城市群平均城市化率為18.14%;2010年,滇中城市群各市(縣)城市化率由高到底的排序為:五華區(城市化率達79.09%)、盤龍區、西山區、官渡區、安寧市、麒麟區(城市化率達33.83%),接著是紅塔區(城市化率達29.64%),楚雄市(城市化率達27.16%),其余市(縣)的城市化率均在16%以下。
滇中城市群的四個地州市中,玉溪的工業總產值占GDP的比重最高(59.41%),接著依次是曲靖(46.61%),分別高出云南省平均水平23.37%和10.56%;接著是楚雄(34.71%)、昆明(33.47%),都低于云南省平均水平。工業產業占GDP比重最高的是玉溪市,但玉溪市的城市化還處在城市化發展的初期,工業化對城市化的帶動作用并未發揮出來;曲靖也存在類似的情況。
三、結論
《規劃》要求把滇中城市群建設為大、中、小城市共同發展,“采用‘一核三極多心’多層次的區域城鎮等級結構”,這種金字塔型結構在城鎮體系中是最為常見的。“一核三極多心”城鎮等級體系結構的形成,有利于加強滇中城市群之間的互動作用,有利于昆明充分發揮對曲靖、楚雄、玉溪輻射和帶動作用,不同等級的城鎮體系的建成,有利于這種輻射和帶動作用的層層傳遞,最終有利于提升滇中城市群的競爭力,使其成為帶動云南省區域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從滇中城市群當前的規模等級來看,“一核”已經具備;但“三核多心”還需要進一步培育。滇中城市群內,最潛力發展成為大城市的是曲靖市區,如果從城市等級規模發展的合理性需要來看,還需把楚雄市區、玉溪市區也培育為大城市,形成“三極”;然后在昆明、曲靖、楚雄、玉溪這一等級的城市下再各自培育幾個中等城市,發展若干個小城市,這需要從政策上進行配合,同時強化中小城市的功能,引導其合理增長。
參考文獻:
[1] 云南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云南調查總隊.云南統計年鑒 2011[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8-492.
[2] 謝文蕙,鄧衛.城市經濟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9-81.
[3] 陳一之.滇中城市經濟圈的構建應盡快提上云南發展戰略的議事日程[J].經濟問題探索,2005,(2).
[4] 滇中城市群規劃修編(2009—2030)[Z].
[5] 蘇章全,吳映梅,明慶忠.滇中城市經濟圈資源環境支撐能力綜合評價[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0,(8).
[6] 丁文君,王靜宜.滇中地區區域競爭力提升對策分析[J].思想戰線,2009,(S1).
[7] 張洪.論滇中地區率先實現現代化戰略[J].經濟問題探索,2004,(3).
[8] 喻微鋒,蔣團標,劉煒.滇中城市群與北部灣城市群比較分析——基于城市流視角的城市群發展研究[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西部
論壇,2009,(6).
[9] 李澤華,張改枝.滇中城市群城市化空間特征分析及新構想[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3).
[10] 孫久文,葉裕民.區域經濟學教程:第2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4.[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