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實現由制造大市向制造強市的轉變,是唐山“十二五”規劃設定的主要目標之一。目前,唐山傳統產業的發展存在著一些制約瓶頸,主要表現在產品低端雷同、節能減排壓力大、項目建設滯后、自主創新能力差、產業集中度低、對外開放水平不高,為此,需通過項目建設優化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加快產業集聚、發展綠色經濟、加大技術創新和政府支持力度等方面采取措施,以實現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
關鍵詞:唐山;傳統產業;改造提升
中圖分類號:F2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2-0183-02
一、唐山傳統產業的發展瓶頸
唐山作為資源型重化工業城市,歷經百余年發展,特別是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快速發展,工業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總量不斷擴大,質量不斷提高,逐步形成了以鋼鐵、裝備制造、化工、建材、基礎能源五大支柱產業為主導的重化工業發展格局。“十一五”以來,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到17.4%,五大支柱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77.7%、占唐山市GDP的33.1%,實現利稅占規模以上工業的69.1%。但是,作為資源型重化工業城市,受發展階段、資源稟賦等因素的制約和影響,特別是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來衡量,目前唐山市工業結構性矛盾突出,存在制約傳統產業發展的“瓶頸”。主要體現在:
1.產品相對低端雷同,經濟運行效益不高。表現在產品粗加工多,精、深加工少,并且大部分是同類產品;初級產品多,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產品少,資源利用率不高;產品品種少、檔次低、包裝差,更新換代慢,產品結構難以完全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盈利能力趨弱。
2.“雙高一資”行業占據產業主導地位,節能減排形勢嚴峻。唐山市高耗能行業主要集中在冶金、電力、煤炭、建材、化工、焦化等六大行業。以2009年度為例,六大行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68.72%,占到唐山市GDP的29.27%,能源消耗量占比卻高達95.81%。值得關注的是,唐山市“雙高”行業高速增長的態勢仍在持續,資源能源依賴性強產出率低,環境承載難以為繼。
3.重大項目支撐不足,發展后勁亟待提升。“十一五”期間,唐山市共謀劃前期戰略支撐項目320項,其中工業項目115項,占前期項目總數的36%,而投資在100億元以上的僅9項。在謀劃的前期項目中,重化工業項目比重占7%,產業鏈長、關聯度大、技術含量高、產品市場前景好、能夠帶動一個產業發展的大項目明顯偏少。
4.研發投入不足,自主創新能力偏弱。2008年唐山市全社會研發投入為27.13億元,占GDP的比重僅為0.76%,與河北省基本持平,低于全國0.78個百分點,低于石家莊市0.3個百分點,低于國內同類經濟規模城市1~2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占增加值的2%,低于全國、河北省0.6和0.3個百分點,造成唐山市新產品產值率較低。
5.行業生產集中度低,集約發展效應不強。近年來,唐山市先后組建了冀東發展、渤海、長城、津西等一大批企業集團,但整體看仍然存在企業數量多,集約化水平低等問題。其中,唐山市6 747萬噸的鋼鐵產量,集中在50個鋼鐵企業,分布在11個縣(市)區,平均產量不足150萬噸;唐山市3 282萬噸的水泥產量,集中在160家水泥企業,分布在11個縣(市)區,平均產量僅為20萬噸。
6.利用外資規模小,對外開放水平不高。唐山市實際利用外資多年來一直在省內領先,2010年1—9月份唐山市實際利用外資6.4億美元,占河北省的23 %,比位列第二的石家莊市多出1.56億美元。但與沿海先進城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2010年1—9月份蘇州為71.5億美元、青島19.3億美元;與唐山市經濟總量相仿的城市中,天津濱海新區2009年為54億美元、大連為60億美元。作為沿海開放城市,唐山市利用外資規模與城市經濟總量遠不夠協調,導致經濟外向度僅為10.9%,大大低于全國44.3%和河北省11.7%的平均水平。
二、改造提升唐山傳統產業的對策
1.抓好項目建設,優化產業布局和產品結構。一是做大做強鋼鐵產業。按照唐山北部地區控規模提質量、中部地區壓規模促轉移、南部地區擴規模上水平的原則,根據市場需求,大力發展高檔板帶材,培育壯大優特和專用鋼材,穩定提升建筑材料,鞏固加強系列型鋼產品檔次水平。延伸產業鏈條,培育一批鋼鐵深加工龍頭企業,大力扶持以鋼鐵為原材料的終端產品制造業。二是提升裝備制造業整體水平。重點加強唐車公司高速動車組擴能技術改造、唐山盾石機械制造有限責任公司搬遷擴能等項目建設。大力推進電動汽車、中低速磁懸浮列車、海洋工程裝備等后發優勢產業向規模化方向發展,培育壯大高端裝備制造和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現代裝備制造產業體系。三是推進建材行業優化升級。水泥工業重點是加快啟新搬遷,冀東三友、曙光強興等日產4000噸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項目建設。陶瓷行業重點是發展新型工業瓷、電用瓷、建筑衛生瓷和高檔日用瓷,培育國際品牌,推動傳統陶瓷向現代陶瓷轉變,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全力打造“北方瓷都”。此外,以遵化金三順木化產業基地等項目為重點,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的新型建材業,打造北方重要的新型建材基地。四是加速化工產業鏈發展。大力推進石化行業上下游協同發展,提升現有鹽化工產業產量和質量,加快建設與鋼鐵和焦化工業發展緊密結合的現代煤化工體系,努力構建產業聚集、銜接配套、產業鏈特征的石油化工、煤化工、海洋化工“三化合一”的現代化工產業體系,打造全國重要的現代化工臨港產業基地。五是打造可持續能源產業。依托豐富的石油、煤炭、礦產、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等資源優勢,打造可持續能源產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化產業結構。
2.大力推進企業整合重組和產業集聚。一是積極培育大型企業集團及上市公司。通過資源整合和資產重組,進一步增強唐山市在鋼鐵、水泥制造、重型裝備、陶瓷產業等領域的競爭優勢,做大做強唐山優勢產業。積極推動冀東發展集團、唐山北方瓷都陶瓷集團、唐山重型裝備集團、渤海、長城鋼鐵集團等大型企業集團組建和整合重組,做大做強優勢企業。二是加快打造各具特色的產業集聚區。在加快發展國家和省級園區的基礎上,鼓勵引導每個縣(市)區謀劃建設一個10平方公里左右的工業聚集區,加快形成大項目→產業鏈→產業集群→產業基地的工業聚集區發展模式。在依托現有的產業集群及園區,著力打造規模較大、特色鮮明、功能互補、優勢突出的工業聚集區。
3.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一是嚴控新上高耗能高排放項目。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省產業政策,嚴格實行新建項目節能評估審查、環保前置審批和“三同時”驗收制度,堅持把節能評估審查和環境影響評價作為新上項目強制性準入門檻和前置條件,嚴把項目節能環保關口。二是全面推行清潔生產。以冶金、煤炭、建材、化工、電力為重點,著力推進企業清潔生產。通過實施“三定一改”(定能耗限額、用水定額、污染物排放指標,開展綜合節能、節水和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改造)和加快推進“四節一利用”(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廢棄物循環利用),從源頭和全過程充分利用資源,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和排放,實現資源消耗“減量化”,逐步建立完善的清潔生產運行機制。三是推進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和企業建設。制定落實鋼鐵、建材、化工等重點行業循環經濟推進計劃,開發應用源頭減量、循環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產業鏈接技術,加快資源循環利用,逐步構建以鋼鐵、建材、石化、電力和裝備制造為龍頭的循環經濟產業鏈條,促進企業產品鏈延伸、行業間耦合、區域范圍循環。充分發揮園區產業集聚和工業生態效應,加快推進循環經濟示范項目建設,積極推廣曹妃甸循環經濟示范區和唐山三友集團等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單位經驗,在工業聚集區探索建立城市、園區、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有效模式,促進循環經濟由試點示范向整體推進轉變。
4.加強技術創新,運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一是完善現有18家市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建設,并適時發展1~2家新的市級重點實驗室。二是加強與中科院、清華大學等大院名校的合作,積極開展“產學研”聯合工程,建立與京津科技人才合作的長效機制,搭建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平臺。三是積極落實對授權專利的補貼政策。實施專利創新引導工程。在裝備制造、鋼鐵、陶瓷、機電一體化行業實施專利創新引導工程,每年劃撥一定額度的專項經費,對申請專利較多的重點企業給予資金支持。四是進一步完善以財政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銀行貸款為支撐,社會資金、風險投資和引進外資為重要來源的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體系。設立科技創新風險投資基金,建立企業創新投入的約束機制。
5.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一要加強財稅支持。制定和完善財政扶持政策,從專項資金、稅收優惠、激勵機制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形成良好的傳統產業發展財稅政策環境。二要加強要素保障。鼓勵各項扶持資金、用地、供電、供水、供氣、交通運輸、金融、人才等要素保障集中向重點項目傾斜。在用地方面,積極拓展解決項目建設用地的途徑,盤活閑置低效土地,用足用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盡可能多的增加用地供給。在金融支持方面,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采取銀團貸款模式、創新信用模式和擴大貸款抵押擔保物范圍等方式積極擴大信貸規模,加大信貸資金對重點項目的支持力度。改進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率,確保符合貸款條件的項目獲得方便、快捷的信貸服務。在人才支撐方面。大力做好京津人才智力對接工作,在不斷優化人才優惠政策,調整人才引進方向,創新人才引進模式上做文章,廣開“才”源,多措并舉,重點破解唐山環京津引才難的瓶頸。既要充分發揮“柔性”引智的作用,又要把“剛性”引才工作做實做到位,為促進京津人才來唐創業發展和京、津、唐扇形人才服務新格局的形成創造條件。三要搭建合作平臺。要充分發揮各級政府在招商引資工作中的主導作用,以世界五百強企業、國內五百強、制造業五百強和行業龍頭企業為重點,以曹妃甸論壇、唐山中國陶瓷博覽會、曹妃甸臨港產業投資貿易洽談會為平臺,以工業聚集區為載體,進一步加強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城市的交流和合作,堅持把招商引資、產業合作有機結合起來,有效地承接京津冀等先進地區的產業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