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認識,目前學界存在三個誤區。首先,馬克思主義傳到中國,是中國人民根據自己的歷史實際做出的理性選擇,決非是傳統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其次,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的結合,但主流仍然是馬克思主義,決沒有被中國文化所同化。最后,追溯毛澤東思想的淵源主要應該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去尋找,毛澤東思想決非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合乎邏輯的發展。當代中國的文化特征是馬克思主義文化而不是所謂的傳統文化,這是當前文化研究的基本出發點。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化;中國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2-0213-03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與中國的具體的實際相結合,形成的理論來指導中國的革命和建設。然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取得勝利,不僅是它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而且是與中國的優秀文化傳統相結合的產物。把馬克思主義看做一種文化現象并把它與中國文化傳統聯系起來研究是近幾年理論研究中開拓的新課題。然而許多人認為,中國人接受馬克思主義是因為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是被中國的傳統文化所同化,毛澤東思想是中國思想文化合乎邏輯的發展等等,仍把當代中國的文化特征理解為所謂的傳統文化。要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必須要對這些認識作進一步梳理。
一、選擇馬克思主義是中國人自己的選擇,并非傳統的選擇
(一)并非傳統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傳統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是一個時期內相當流行的觀點。這一觀點有如下兩點認識:其一,馬克思主義是與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相一致的;其二,中國的優秀文化傳統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扎根的思想土壤。依此觀點來看,馬克思主義能被中國人迅速接受,不在于其他的什么理由,就在于它與中國文化的內在結構相似,傳統這種無意識的力量在馬克思主義的選擇過程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傳統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其實完全是一個虛假的命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根本上是不一致的。馬克思主義是迄今為止最完整最科學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都是中國文化中所不具有的,當它作為一種思想武器來改造中國社會時,更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馬克思主義比中國文化處于更高級的形態,中國的傳統文化也不是用三個方面可以涵蓋的。
(二)馬克思主義雖是普遍真理,但接受它需要文化自覺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它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馬克思主義是人類思想認識的結晶,代表著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中國文化對馬克思主義有認同,西方文化對它也有認同,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都有馬克思主義的火種。對于五四時期接受并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新型知識分子來說,接受主體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中國人。既然接受主體都不存在,所謂“文化相同”當然也就是一個虛假的命題,就五四時期的中國人來說,選擇馬克思主義來改造中國,不是傳統這種無意識的力量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而是中國人經過比較以后做出的理性選擇。五四時期社會主義的流派很多,尤其無政府主義和空想社會主義影響為大。但這些思潮都不能解決中國社會的現實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社會實踐和比較鑒別以后許多人開始轉向馬克思主義。這個理性的過程體現了主體的文化自覺,人們是帶著滿腔的熱情去迎接馬克思主義并接受它的。當主體意識覺醒以后,文化接受的主體就表現出一定的選擇機制,即選擇那些在時代性上高于本民族的文化,使中國迅速由低勢位文化向高勢位文化趨同,趕上時代步伐。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文化相結合,并非被中國文化所同化
雖然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七十多年的實踐中事實上存在著中國化的過程。但這個課題的提出,主要歸功于這幾年來理論戰線上的活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它既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又被中國革命的建設和實踐證明是對的。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作了精辟的闡述:“馬克思主義必須和中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并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1],“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2]。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相結合的過程
目前學界有一種看法,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被中國傳統文化所同化。這種觀點把中國傳統文化直接歸結為“舊文化體制”,傳統文化在當代形成了所謂“封建主義文化背景”,一切事物,包括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和中國共產黨,一旦進入這個文化背景就要受到歪曲而變形,成為封建主義的變種,也就是說中國化的過程把馬克思主義還原成中國傳統文化。顯然,這種認識過高地估計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文化因素的作用。就文化意義上來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要是指它同中國文化相融合的問題,是將馬克思主義用中國人自己的邏輯習慣進行理解,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使中國人更容易接受和理解馬克思主義,并按照自己的行為方式進行實踐。從形式上看,就是使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學說,帶上鮮明活潑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為中國大眾所喜聞樂見。把這個過程部分意義上理解為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和通俗化也是可以的。把馬克思主義由西方文字翻譯成中國文字的過程就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化過程,把西方文字轉變成漢語,必需要借助傳統文化中的概念和判斷。
(二)中國無產階級新文化的形成
列寧說:“無產階級文化應當是人類在資本主義社會、地主階級和官僚社會壓迫下創造出來的全部知識合乎規律的發展。”[3]馬克思主義當然也應該吸收中國文化中的合理成分來充實自己。毛澤東在長期的革命實踐斗爭中總結出“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1]中國文化在哲學思想、政治思想、倫理思想等諸多方面有著充足的營養可供吸收的,并且要由無意識的轉變為能動的。對于一個有深厚文化土壤的中華民族來說,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實踐必然會留下一些中國文化的痕跡。但這個估計要適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后的實體仍屬于馬克思主義范疇,決非屬于中國傳統文化。就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來看,是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基點建立起來的,使中國傳統學術完成了歷史性的飛躍,通過馬克思主義對中國文化的改造提高,為傳統注入了新鮮血液,使傳統獲得了新的生機。同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不斷批判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消極部分。封建糟粕作為一種傳統的惰性力量對馬克思主義也會施加影響。但要認清誰主誰次,決不能借反封建之名來反對馬克思主義。
三、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并非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
近幾年來發表了大量的從中國傳統文化角度研究毛澤東思想的論著,這些研究拓寬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思維值得充分的估量。但是,這些研究有一個共同的傾向,就是在孔子、孫中山以及儒家經典中去尋找毛澤東的思想淵源,認為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的體現。有的學者從湖湘文化的角度來研究,認為毛澤東個人的思想是王船山、魏源、譚嗣同等思想發展的直接后果。這些研究錯誤的把毛澤東思想歸屬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范疇。
(一)毛澤東思想主要來源于馬克思主義
研究毛澤東思想離不開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毛澤東是一位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家是利用馬克思主義作為思想武器來研究中國的歷史和現實,并且形成了一套涵蓋各學科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1938年毛澤東在《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中講得非常明白,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毛澤東哲學思想主要來自馬克思列寧主義,而非來自中國傳統哲學。“由于中國社會進化的落后,中國今日發展著的辯證法唯物論思潮不是從繼承和改造自己哲學的遺產而來的,而是從馬克思列寧主義學習而來的。”[4]毛澤東一生非常注意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原著,為了提高全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他多次開出經典作家著作的書目,要全黨學習。
(二)毛澤東思想也有中國傳統文化的成分
毛澤東也指出:“中國現時的新文化也是從古代的舊文化發展而來。”[1]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是中國實際的一個方面,毛澤東思想的形成當然不能從中國思想發展史的長河中割裂開來。探討毛澤東思想的源流,應該注意到中國傳統文化。最近幾年來,這方面的研究比較充分。但有一點不可忽視,毛澤東思想雖然也源于中國傳統文化但決不是中國傳統文化合乎邏輯的發展,而是升華。它是利用中國文化中的素材去豐富馬克思主義,引申馬克思主義,并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去整理中國文化。毛澤東一生特別強調要有選擇地吸收中國傳統文化。1960年12月,他在對兩個外國代表團的談話中作了很充分的表述:“對中國的文化遺產,應當充分地利用,批判地利用”[5]。逢先知根據他長期在毛澤東身邊工作的經歷回憶毛澤東閱讀中國古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利用馬克思主義觀點來閱讀中國古書的內容。他也號召中國理論界一起用馬克思主義來整理中國文化。1940年范文瀾在延安作了一篇《中國經學史的演變》的講演,毛澤東給予極高的評價,稱:“用馬克思主義清算經學這是頭一次”[6]。
(三)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的革命和建設相結合的理論
如何理解毛澤東思想的這種“結合”呢?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是有機的,是馬克思主義體系里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實踐本質上說來是利用馬克思主義來改造中國,并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在中國這樣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文化土壤相當深厚的大國搞革命和建設,有許多具體的情況需要考慮,有許多具體的問題需要回答。正如劉少奇所說,必須使馬克思主義從歐洲形式變為中國形式,并賦有可操作性。拋棄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某些已經過時的、不適合中國國情的個別原理和個別結論,而代之以適合中國歷史環境的新原理和新結論,這就是毛澤東思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毛澤東思想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的運用,而且是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使馬克思主義賦有中國氣派,而決非因為考慮到中國國情使馬克思主義有絲毫降格。
四、馬克思主義文化是中國的當代文化的特征,并非傳統文化的特征
(一)馬克思主義改造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文化是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復合體,具有很強的時代性,馬克思主義文化和中國的傳統文化各自具有獨立的文化特征。自五四以后馬克思主義引進到中國來無疑改變了中國文化發展的趨勢,馬克思主義文化從而成為中國文化的特征。目前,海內外的學者還有一種傾向,認為自五四開始切斷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造成了長時期來文化傳統的“斷裂”或者叫做“中國意識的危機”,這實際上是抱著十分惋惜的態度來認識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勝利。馬克思主義文化在中國的確立,這不是“切斷”,更不是“危機”,而是中國文化的飛躍與升華。就文化發展的階段來看,馬克思主義文化高于中國的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實踐,社會主義文化形態的確立,使中國迅速地趕上世界歷史的發展。
(二)馬克思主義的文化是中國新文化發展的方向
在當代中國,中國文化是不能以儒家文化為主要特征和代表的,也不能沿著“儒道互補”的路數走下去。近代以前,中國文化是典型的傳統文化,盡管受到過幾次西域、印度文化的沖擊,但它們迅速被中國文化所同化,這一點無須證明。當中國的大門被西方的船堅炮利打開以后,中國文化面臨的不是單一的傳統文化,而是面臨著以封建主義為特征的中國傳統文化和以資本主義為特征的西方文化這樣一個二維結構,但是,在這個結構中仍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體。五四運動以后,一種新的文化格局異軍突起,當代中國文化發展面臨的就不是兩維格局,而是中國文化、西方文化和馬克思主義文化這樣一個更為復雜的三維格局,馬克思主義代表著中國文化發展的趨勢并逐步成為中國文化發展的主流。現實是馬克思主義文化的可觀形態,從文化包含的三個層面: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來看,當代中國文化是典型的馬克思主義文化。如果再作全面的描述,當代中國的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主要特征的,吸取中華民族和世界優秀文化遺產的社會主義文化。世界歷史發展的一體性,中國不僅要吸取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還要學習西方先進的東西。要使中國文化更具活力,不僅西化行不通,希望儒學第三期復興一樣也是行不通的。中國唯一的出路在于堅持和完善馬克思主義文化,發展生產力;把馬克思主義當做一個開放的體系,吸取中華民族和世界文化的優秀的東西,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文化。
參考文獻:
[1] 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708.
[2] 中共中央文獻選集:第11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658-659.
[3] 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8.
[4] 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第2章[J].抗日軍政大學,1938,(1).
[5] 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5.
[6] 毛澤東書信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63.[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