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作為世界上僅存的三個實行嚴格戶籍制度的國家之一,已經越來越明顯地感受到戶籍制度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不適應甚至阻礙作用。從戶籍制度產生的歷史背景入手,分析戶籍制度在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起到的作用以及不利影響,并建議結合國情弱化或削除戶籍制度的阻礙,使資本、勞動力、人力資源等要素自由流動,直至最終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差異。
關鍵詞:戶籍;二元結構;城鄉差異;要素流動
中圖分類號:D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2-0219-02
一、中國戶籍制度產生的背景
中國的戶籍制度萌芽于商代,成型于秦代,是歷代統治者管理民眾、收取賦稅的有效手段。然而古代戶籍制度是以家庭為單位,以農業為主要產業,依托于土地產生的,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與經濟的不斷進步,戶籍制度已經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的發展,而當今世界也僅存中國、朝鮮、貝寧三國仍然實行嚴格的戶籍制度,相比于世界主流形勢,戶籍制度顯然已經脫離了時代背景。
新中國的戶籍制度的確立最初目的為“維護革命秩序,打擊反革命分子”,對鞏固自身政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這之后,戶籍制度被逐漸納入了國家法律系統,成為管理公民的重要方式,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由于在改革開放前,全國一直處于物資非常匱乏的情況,實行戶籍制度便于國家對資源的調撥與分配;其次當時由于極左情緒的影響,部分脫離實際的幻想也需要利用戶籍制度進行管控,組織民眾以調動更多的社會資源。
二、戶籍制度的弊端
某種程度上違背了憲法原則。中國憲法中明確規定,遷徙和自由居住是公民的不可侵犯的合法權利,而本國公民在本國領土上自由遷移在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則被視為天經地義,而嚴格的戶籍政策則是人為的將本國公民劃分為城市與農村,農村人口遷往城市則面臨眾多的限制,不僅如此,城市人口之間的流動也極為受限,特別是中小城市向以“北上廣”為代表的大城市流動也顯得極為困難。
對社會公平原則的破壞。城鄉之間的差異越發明顯,而不同城市之間的差距也在拉大,政府對不同地區投入的不同則造成了地區間公民享受福利的差異,這也嚴重的破壞了公平原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法律地位的差異。近些年來,媒體曝光的農村與城市中的人身賠償問題,如同命不同價也被大眾所詬病,同樣問題、同樣的生命,只是因為其戶籍不同,就做出不同的賠償,這樣荒謬的事情只可能源于制度本身存在的問題。二是受教育權的不平等。受教育權的不同體現的尤為突出,不同地區的學生所擁有的機會相差懸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學生則可以較容易的考入重點大學,而河南山東等人口大省則遠遠困難。而農民工子女入學難的問題也廣受關注,農民工子女不被所在地學校接收或者需要繳納高昂的贊助費,這也造成了大量留守兒童或失學兒童的產生。三是醫療與社會保障的不平等。在中國的城市中,基本已經實現了醫療保障的覆蓋,而占中國人口重要比重的農村地區,則遠遠落后于城市,此外如失業保險、養老保險、公積金等福利更是缺乏,僅由于戶籍的差異,便能夠導致如此多福利的差異這也極大的撕裂了城鄉。
三、戶籍制度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
戶籍制度阻礙了要素的流動。作為計劃經濟時期的產物,戶籍制度在建設市場經濟背景下就顯得格格不入,甚至是嚴重的阻礙,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特點便是要素的自由流動,而戶籍制度恰恰是限制了資本、勞動力等要素的流動。這樣人為限制則造成了經濟要素不能實現其市場化配置,嚴重影響經濟與社會的效率,而在全國范圍內不能形成一個科學合理而統一的要素市場,也將極大的損害中國產業結構,使部分稟賦或優勢難以發揮,這樣對中國經濟發展有著較大的損害。
戶籍制度割裂城鄉,激化二元矛盾,延誤城市化進程。戶籍制度的產生造成了大量資源涌入了大城市,是對農村地區以及中小城市經濟利益的嚴重剝奪,這也使得地區之間的差異不斷擴大,使得廣大農村地區的城鎮化或城市化進程被延誤,城市化進程是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它能夠帶動多個產業的發展,提升GDP質量,促進居民收入的提升。然而中國的內陸欠發達地區卻進展緩慢,而發達地區卻以驚人的速度不斷發展,大量的農民進入第二、三產業,融入城市的生活,然而卻享受不到城市的服務與保障,這是典型的“偽城市化”,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又一大隱患。
四、解決方案
不斷放寬戶籍限制,促進要素流動。戶籍制度需要改革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因此部分地區如重慶、銅陵等地已經開始了試點工作,取得了較好的試驗效果,因此放寬甚至廢除限制則應為今后工作方向的重點,使得資本、勞動力、人力資源等要素自由流通。
改變戶籍政策,由防控型向服務型轉變。由于計劃經濟已經被摒棄,戶籍制度存在的經濟政治基礎也已經不再存在,因此戶籍制度不應成為防控公民的工具而應向信息搜集、社會保障等服務型職能轉變。
擴大內需,促進農村及中小城市發展。戶籍制度的難以改變并不在其本身,而是在其戶籍制度所捆綁的福利與利益,所以最重要、最根本的途徑在于擴大內需,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資源向中西部、農村、中小城市傾斜,而不是全部集中于大城市,通過市場機制與居民合理的選擇是有可能達到最佳的均衡狀態的。
綜上,中國的戶籍制度已經不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戶籍制度亟待改革,惟其如此,才能夠適應要素自由流動的需求,在改革過程中應使使該制度由防控型向服務型政策轉變,以清理戶籍與特權福利的聯系為出發點,擴大對農村及中小城市的扶持力度,最終使中國國民經濟又快又好的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參考文獻:
[1] 王海光.當代中國戶籍制度形成與沿革[EB/OL].鳳凰網,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uanjialunshi/wanghaiguang/200912/1210_
7325_1469935_1.shtml,2009-12-10.
[2] 郭少峰.三家機構報告稱現行戶籍制度造成中國“偽城鎮化”[EB/OL].人民網,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12879609.html,
2010-10-05.
[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