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濟學是高職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專業基礎課,該門課程的學習對于學生以后的學習、生活及工作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但在經濟學教學中,由于圖形、公式較多,理論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而使經濟學教學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在分析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一些對策措施來促進經濟學的教學的發展。
關鍵詞:經濟學;高職學生;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2-0259-02
引言
經濟學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門社會科學,由于經濟學研究問題的重要性,而被稱為“社會科學皇后”,在高職院校中是經濟管理類專業基礎課程之一。通過本課程的教學,既能開闊學生的思維和眼界,又能提高學生對市場經濟社會的認知水平和分析能力。但是,由于經濟學理論抽象、難懂,教學時間不足,教學模式較落后及高職院校學生特點等原因,使得該課程的教學效果不太理想,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是十分濃厚,課程設置的預期目標遠未達到。如何將這門課程教授到位,讓學生對經濟學中的基本原理和知識及其在經濟發展中的運用有著全面的認識和理解,是經濟學教學面臨的重要問題。
一、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方面
1.經濟學課時少、內容多,教學質量和任務時常沖突
經濟學作為高職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基礎課,教學計劃要求一學期60學時左右講完微觀、宏觀兩部分內容。教師如果要根據教學內容要求結合教學對象水平,保證教學質量,教學任務就難以完成,學生學到的東西就少;教師如果趕時間完成教學任務,教學質量就很難保證,學生學的東西多了,但往往似是而非,這樣就出現魚和熊掌不能兼得的尷尬局面。
2.理論聯系實際不夠
目前,經濟學教材很多都是通篇的經濟理論,很少或有的教材根本沒有經濟生活的實際案例,學生容易失去主動閱讀、學習的積極性,完全靠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獲取知識。課后對于經濟學教科書中經濟理論圖形和專業術語,學生產生了一種畏難的情緒,從而認為經濟學是枯燥的、沉悶的。
3.教學方法單一,缺乏綜合性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往往形式單一,要么是傳統的板書教學,要么就是多媒體教學,在講授過程中也是以教師“講”為主,學生被動“聽”的傳統模式。由于經濟學不同于一些應用性學科,該學科主要從概念、特征、作用、性質方面理解問題,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如果教學方法缺乏綜合性,學生理解起來比較難,容易失去學習的興趣,教師往往也是事倍功半的結果。
(二)學生方面
1.學生人文知識豐富,數學基礎相對薄弱
經濟管理類學生很多是文科生,有豐富的歷史、人文等方面的知識,但在數學方面比較薄弱。這一明顯的知識結構特點,導致學生普遍對定性分析感興趣,對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驟不愿深入。比如在教學中講到經濟學家的生平、經濟學的淵源時,學生非常感興趣,但講到邏輯推導、圖、表、公式、數學證明等內容時,則不習慣接受。
2.學生缺乏對企業和社會的深入了解
經濟學有很強的實踐性,但高職學生剛剛從高中畢業,基本上是從學校到學校,理論知識學了很多,但實踐活動卻很少,有少數同學甚至對國家的基本經濟方針都難以理解。現代社會的發展特點決定了學生迫切需要了解國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指導企業運營管理的微觀經濟學理論及宏觀調控的宏觀經濟學理論,因此,“理論聯系實際”是經濟學教學的必然選擇。
3.學生學習缺少主動性
大多數學生對上課的內容課前不預習,造成上課比較被動;課后也不復習,學過的知識很容易被遺忘,隨著章節的展開,就出現了學后忘前的現象。甚至有些同學生對布置的課后作業題不及時完成,或是直接抄其他同學,使作業訓練的效果達不到。
二、改進經濟學教學工作的對策措施
(一)把握核心,梳理主線
經濟學內容較多,但有著完整的體系,是圍繞核心理論展開論述的。如:微觀經濟學圍繞“價格理論”這一核心理論展開,首先分析“價格”的決定因素:需求和供給,需求產生于消費,供給產生于生產,因此微觀經濟學接下來章節分別介紹的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教師在教學中理出一條主線,把章與章的聯系,節與節的聯系串起來,使學生對全書的內容有著清晰的認識,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
(二)綜全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經濟學教學內容中有經濟理論、圖形、數學公式,因此,針對不同的內容采用適當的方法,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并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1.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在經濟學教學中是常用的、也是重要的教學方法。通過列舉通俗易懂的實例,把抽象難懂的理論給予具體形象化。如:“邊際”這一重要的概念對于初學者來說,較難理解。如果僅從理論的角度去解釋,學生則會感到枯燥難懂。通過講述俄羅斯的克雷洛夫的一則寓言《杰米揚的湯》的例子,學生很快在這個寓言故事中悟出了邊際的含義。這樣的舉例不但讓學生理解了難懂的概念,而且增強了知識的趣味性。因此,案例教學能將抽象的理論變成鮮活的知識,呆板的模型變成現實的圖畫,調動了學生積極性。
2.討論教學法
經濟學教學中,需調動學生主體的能動性,讓學生參與教學中來,而不是僅靠教師單方面的講授。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對經濟生活中的問題展開分析和討論,鼓勵和支持學生大膽闡述討論結果。討論結束后,教師做必要的歸納、總結、評價,使問題的結論更加明確,更有條理。比如,在學習宏觀經濟學一個重要總量GDP時,可就以下問題展開討論:如何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水平?如何確定每年經濟增長情況?怎樣反映出世界各國貧富的差異?通過這些問題討論,學生很容易掌握GDP、實際GDP及名義GDP及人均GDP的概念。討論教學方法不但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且鍛煉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及膽量,使學生人文素質能力也得到提高。
3.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
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可把搜集來的信息通過圖片、短片、精彩片段等形式展示給學生,生動、直觀,引起學生的注意,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比如,在講解商品彈性大小時,把不同彈性的商品用圖片或視頻展示給學生,學生將很感興趣的理解“彈性”這個微觀經濟學重要的概念。另外,由于經濟學的教學內容需要做圖、做表量較大,因此引入多媒體教學手段后,可以節約出大量的課堂時間,對教學內容的完成將很有利。
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可依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及學生特點選擇各種形式的教學方法,并使之達到優化組合。加之教師語言上言簡意賅,通俗易懂,生動形象,幽默風趣,會使各種教學方法有更好的效果。
4.鼓勵學生關注經濟社會
生活無處不經濟,現實生活周圍充滿著經濟知識,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學會觀察、分析、思考經濟現象,訓練經濟學思維能力,將對以后生活,工作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高職院校學生應多看報、多聽新聞,了解經濟生活中出現的一些現象和問題,運用經濟學理論去分析、理解。為了鼓勵學生關注經濟社會。
5.考核方式的創新
高職院校經濟學課程考核方式一般采取的是期終考試成績和平時考勤成績加權平均法,并且期終考試成績占的比重較大。這種考核方式主要測試學生對經濟學概念、理論的掌握程度,學生成績的高低主要由學生對教材上經濟學知識的熟悉程度決定,熟悉程度高的得高分。從而忽視了學生根據經濟學原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有關能力的考查,所以無法反映經濟思維能力的形成和高低程度。這種考核方式,還是體現了在經濟學教學中重知識輕技能的傾向,起不到有助于專業能力提升的基礎性作用。因此,經濟學考核也應測試出學生能力的水平的不同。比如,課堂上對大膽主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闡述問題的學生,根據問題質量和數量給予評分。課后,對那些積極搜集材料,組織、參加學院國內外經濟熱點問題辯論會及參與社會實踐的學生給予鼓勵和評分。由此激勵同學們更加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實踐活動,從而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和能力。
結束語
高職院校培養學生應具備的技能型、應用型、創新性、創業性,因此,結合高職院校經濟學教學,提出一些對策措施,以便更好地促進經濟管理類專業經濟學課程的教學,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人文素質、專業素質、創業素質等綜合素質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
參考文獻:
[1] 魏布誼.工商管理類專業微觀經濟學教學改革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0,(17):17-18.
[2] 王鵬飛.案例教學在西方經濟學教學的應用[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0,(2):114-117.
[3] 孫曉榮.《經濟學》課程交互式教學法研究初探[J].當代經濟,2010,(4):101-104.
[4] 左正強.淺議案例教學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的應用[J].經濟研究導刊,2010,(4):232-233.
[5] 陳靜.關于高校本科經濟學課程創新教學的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10,(18):69-70.
[責任編輯 魏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