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漢著名將領—衛青,是漢武帝時期抗擊匈奴的主要將領,華夏杰出志士,霍去病的舅舅,二者并稱“帝國雙壁”。衛青開啟了漢朝對匈奴戰爭的新征途。他自公元前129年被封為車騎將軍開始,七戰七捷,立下了赫赫戰功,為歷代兵家所敬仰。由于衛青為人低調,世人對他知之甚少,甚至于有些時候抹黑了他的名聲。但是本人,十分欽佩這位常勝將軍。其能居高位,而淡然處之的作風值得我們細細挖掘。
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
衛青后雖位極人臣,但童年時期較為凄苦、悲慘。其母育有一男三女,后與縣吏鄭季私通,生下衛青。由于衛家生活拮據,衛母將衛青送至鄭父家中。誰想。鄭父命令衛青去放羊而且鄭母和她的兒子們都像對待奴才般虐待衛青。有一次,衛青跟隨別人來到甘泉宮,一位囚徒看到他的相貌后說:“你現在貧窮,將來必為貴人,官至封侯。”
衛青笑道:“我身為人奴,只求免遭責罵,已是萬幸,哪里談得上立功封侯呢?”可以說,衛青的童年受盡了苦難。但在這樣惡劣環境下,他仍保有一些良好的品質,為其日后走上為將之道打下了基礎。
雖當世之人說衛青能貴極人臣,全是靠衛子夫這層裙帶關系。但為官與為將之道畢竟有所區別。為將,看重領兵才能、能善用兵法。這等真才實學可是作假不得。衛子夫的存在是衛青能有一官半職的前提,但絕不是日后他成為一位驍勇善戰的將軍的主因。衛青戰功顯赫,權傾朝野,但從不結黨營私、干預朝政。面對同僚的阿諛奉承和私下送禮,總是有禮地拒絕。可見其作為皇后的弟弟、太子的舅舅,卻不自認高人一等、徇私枉法。
事君以忠、對之忠心不二
衛青與漢武帝劉徹的關系有些復雜,兩者經歷了從姻家至好朋友再到君臣的關系。這種關系的轉變也映襯著衛青這戎馬一生的高潮迭起。從衛子夫弟弟的身份開始被人引薦,得到劉徹的重視和栽培;后來終不負皇后姐姐和姐夫的期盼,建下蓋世奇功并贏得諸多良將的擁戴,這也是衛青和衛子夫最輝煌燦爛、聲名顯赫的年華;功高蓋主,此時劉徹對衛青的感情產生了微妙的變化,他感受到了衛青的威脅,深怕外戚奪權的歷史會重演的劉徹開始日漸疏遠衛青。
作為皇帝,劉徹知道衛青的為人,知道他根本沒有篡奪皇權的想法,但是內心猜疑甚重的帝皇是不會把這么一顆定時炸彈放在身邊,所以有了劉徹重用霍去病而輕衛青的這一歷史。隨著漢武帝劉徹對霍去病恩寵日盛,漸漸地霍去病的聲威超過了他的舅舅衛青,過去那些奔走于大將軍門下的能人志士紛紛轉入霍去病門下。身邊的人看著衛青的門前冷落勸其應收回人心,但衛青卻不以為然,認為皆為君主辦事,歸于何人門下又有何區別,便繼續過著悠閑自在的生活。
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苦共進退
公元前124年春,衛青率領三萬騎兵從高闕出發,利用包圍政策殺的突厥右賢王措手不及,俘虜15000千余人。牲畜幾百萬頭。漢武帝得知漢軍大獲全勝,便派特使捧著引信至軍中封衛青為大將軍,加封食邑8700戶,將領皆歸其指揮。同時漢武帝封衛青還在襁褓中的三個兒子為列侯。但衛青堅決而婉轉的推辭:“微臣有幸待罪軍中,仰仗陛下的神靈,使得我軍獲得勝利,這全是將士們拚死奮戰的功勞。陛下已加封了我的食邑,我的兒子年紀尚幼,毫無功勞,陛下卻分割土地,封他們為侯。這樣是不能鼓勵將士奮力作戰的。他們三人怎敢接受封賞。”漢武帝表示:“我沒有忘記諸校尉的功勞,同樣也會嘉賞。”
衛青實行論功行賞,同時賞罰分明,沒有半點私心。這樣的為人處世與當今許多高官為其子女謀得一官半職的做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樣一個體恤下人,肯為士兵著想的將軍,無怪乎衛青麾下強將濟濟。漢武帝后來也聽從衛青的建議,封賞了李廣、公孫賀、趙食、曹襄、韓說、李蔡、李朔、趙不虞、公孫戎奴、李沮、李息、豆如意等。
身處高位無半點驕縱、為人謙遜和善
由于與匈奴大戰,李廣兵敗被俘,部隊傷亡慘重,理應斬首。漢武帝惜才,下令他用錢贖罪,貶為平民。公孫敖也被奪了軍印。李廣雖然長期為官,且俸祿不低,有兩千石,但素來不置家產,所以家無余財,那筆保命的罰金遲遲湊不足數。據說還是衛青暗中資助,這才得以解圍。但是李廣之子李敢怨念衛青對父親的不公,便記恨在心,找上門打傷了衛青。衛青卻淡然處之,不加以懲罰李敢。作為一個大將軍,能有容人之能,實屬難得。
衛青為人謙讓仁和,敬重賢才,從不以勢壓人。漢武帝希望群臣見大將軍行跪拜之禮,有位臣子依然實行揖禮。衛青還經常向他討教國家大事并對他非常尊重。
據史記記載,文人志士對衛青評價褒貶不一。文人受司馬遷、詩歌的影響,認為衛青之所以能高居朝堂是因為他的妹妹是皇后,著重述說衛青低調懷柔的處事作風,對其戰功的敘述遠不如李廣的事跡詳細。但是兵家將領對衛青的評價很高。雖然衛青從小積弱成病,但在用兵制勝之道上還是很真知灼見的。抗金名將岳飛就曾言:“衛青、霍去病、將之典范,吾當效之。”可見,衛青的軍事才能是讓歷朝歷代的著名戰士多么為之欽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