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假日制度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沿襲已久,源遠流長。那么,在中國古代,在政府當差的官員們的休息情況是怎么規定的呢?
我國的假日制度始自距今2000多年的西漢。晉代陸云在《請吳王觀書啟》中稱:“孔子假期玩年,至于韋編三絕。”三國孟康《漢書注》曰:“古者名吏休假曰告。”“漢律,吏二千石有予告、賜告。予告者,在官有功最,法所當得也。賜告者,病滿三月當免。”告,也稱急、寧和休假,這種假期一般說來都不固定。據史載,我國現在的“5日工作制”就是從西漢開始。《漢書·鄭當時傳》載:“孝景時為太子舍人,每5日休沐。”《漢書·萬石君傳》也載:“每5日洗沐歸謁親。”所謂“休沐”或者“洗沐”,唐《初學記》解釋得十分清楚:“休假亦曰休沐。漢律,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以上文獻記載都說明西漢官吏每5天就有1天休息。自那時起,古代官員的假日就稱“休沐”、洗沐”,意思是這些天里可以擦洗一下,打掃衛生或者走親訪友、游山玩水,這種做法一直延續到隋唐。
唐代永徽三年,國事繁擾,朝廷改“五日休沐”為“十日休沐”,此即古書謂之的“旬休”。據王聘三《古今事務考》載:唐高宗“永徽三年以天下無虞,百司務簡,每至旬假許不視事,以寬百僚休沐”。那時官員每10天休息1天,分上旬、中旬、下旬各一天。又稱作“浣”,即洗沐之意,從此假日又有了“浣”的稱謂。據《問奇類林》載:“俗以上浣、中浣、下浣,為上旬、中旬及下旬,蓋本唐制,十日一休沐。”“旬休”規定頗為嚴格,凡三品以上官員,休假前要“告假”假期滿后要到衙門銷假,是謂報到,否則,就要扣發一個月的俸祿,甚至于罷官。“旬休”制度總體經宋、元代相以沿襲。
另外,古代官員如遇有急事不能回官署辦公時,也有“急假”。如晉代規定:“急假者一月五急,一年之中以六十日為限,千里內者疾病中延二十日。”后晉時,家居外地的官吏探親時單給路程假。政府對有功人員也單給“賞假”。這種“急假”在今天看來頗具人性化,如當個人要執行對家庭的責任時,政府的法令有相應的假期規定。最寬大的是唐代的規定,包括:父母住在3000里外,每隔3年有30日的定省假(不包括旅程)。父母在500里外,每隔5年有15日的定省假;兒女行婚禮時,有9天假期,不包括旅程。其他近親行婚禮,則分別為5天、3天、1天的假期;父母親去世,強迫解官3年,如果是軍職,則為100天;5月份有15天的田假,9月份有15天的授衣假(古時有九月備制寒衣的習俗,叫授衣)。
以中國古代假日最為寬松的唐代休假制度可以看出,假期設立大部分還是因人、因事而休假。還沒有一個普適性很強的休假制度,即任何官員每年都應該享受哪些假日休息。比起今天除了法定假日之外的100多天的周末還是較少,但是不能不看出,唐朝不愧是古代社會發展頂峰時期,其休假制度還是非常人性化的。不但在個人生日、老師的喪事以及親人的忌日予以官員假日,而且官員在旅途中耗費的時日還要減去。
除了這種常規性的像星期天一樣的假期之外,政府規定的還有節慶的假日。在西漢時期,在夏至或冬至的時候,官員也都休一天假。在唐代和宋代,還有分別放假1天、3天、5天或7天的大小節慶。最為重視的就是春節和冬至日,每次都放7天假。據統計,在唐代一年中共有53個節慶假日,包括皇帝誕辰的3天和釋迦牟尼、老子誕辰各1天。宋代有54個這樣的假日,但只有18天被定為“休務,”其他天大概至少還有部分時間要和平時一樣辦公。
元代認可16個節慶假日。明清時期,節慶假日一開始甚至比元代還少。政府只規定了三個主要的節慶:春節、冬至和皇帝誕辰。實際上,端午和中秋也變得重要了。但是在明清時期,最主要的變化是有了長達大約一個月的春節和冬假。對于整個帝國的官吏而言,要由欽天監為他們選擇十二月二十號前后的一天來“封印”。約一個月之后,要宣布來“開印。”冬假可以看做是對喪失常規性假日和節慶假日的一個補償。
節日要放假,但并不簡單地等于假日。古代官員放假,主要是不讓政事影響民間的慶典活動,或者說與民同樂就是他們那天的政事。所以說,從事民俗文化活動的假日,才是節日。節日是一種全民參與的盛大慶典活動,有其特定儀式和過程,承載特定的文化價值。在過去,節日一般稱為歲時節令,主要用來表達人們對于天地自然的酬答,對神靈的祭祀,對祖先的敬仰以及對長者的尊重等,它是負載厚重的歷史記憶和情感的一種民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