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臺灣觀摩ideas show(相當于《創業邦》雜志在大陸組織的demo china活動),有幸認識了當地一些創業者和投資人。僅就創業氣氛而言,臺灣一點也不輸于大陸,上至政府高官,下至普通大學生,都對創業活動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
這是我始料未及的。在去之前,有個問題一直在我心中盤旋:在一個人口及市場規模如此小的地方(相比美國和大陸),怎么能夠按照硅谷的邏輯加速成長呢?眾所周知,除了創新性之外,美國和中國大陸的互聯網創業公司基本都遵循了同一個成長邏輯:先有一個點子,然后找天使投資,然后做用戶量,然后A輪、B輪融資,直至登陸納斯達克。這個過程中,沒有個幾千萬甚至上億規模的用戶數,都不好意思說給資本市場聽。
據臺灣朋友講,不出意外,今年秋天臺北股市將會迎來一家互聯網公司的IPO——愛情公寓,一家婚戀交友網站。這家臺灣本土最大的社交網絡公司,其注冊會員500萬左右,而臺灣全省人口不足2500萬。毫不夸張地說,隨便在中關村的某條街上就能拎出幾家500萬用戶規模的互聯網公司。不同之處在于,愛情公寓已經靠會員費實現了穩定的盈利,而虧損是大陸互聯網公司的常態。
這正是很多臺灣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公司在創業伊始的著眼點:先找個能讓自己產生收入的領域,然后再摸著石頭過河。臺灣朋友講,有一家solomo概念的公司,已經開始盈利。其創始團隊是從臺灣一個大的金融機構出來的,本來是給老東家做一些技術外包服務,慢慢發展成給予地理位置的信用卡優惠服務,就是在一個商家消費,通過APP就能查到用哪張信用卡可以享受打折服務。這個應用對銀行、商家和消費者,都是剛需,而關鍵點就在于,創業團隊獨特的金融背景可以幫助他們拿到各大銀行的信用卡優惠信息。
這也是臺灣創業領域的一個特點:創始人大多具有產業背景,投身的新項目往往是從服務老東家開始。相對大陸而言,金融、保險、貿易、教育特別是硬件都是臺灣的優勢產業,人才儲備極為豐富。大陸是互聯網圈子的創業人脈,而臺灣是傳統產業圈子的創業人脈。
這種迥異的圈子,不僅決定了臺灣創業者的入場邏輯,也決定了臺灣早期資本的退場邏輯,即被代表產業資本的大公司收購。一位臺灣的天使投資人說,由于沒有大的本土互聯網巨頭的存在,所以被以硬件公司為代表的產業資本收購將會是臺灣創投市場的一大特色,比如,APP的創業公司可能會被HTC等手機公司收購。
大陸有句俗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對于天生就面對市場狹小、用戶稀少的臺灣互聯網創業公司而言,這也是一種恩惠。當然,13億人口的大陸市場正在成為不少臺灣朋友垂涎欲滴的下一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