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統計,有9000萬美國人被認為過度肥胖,還有遠比這個數字更龐大的“沙發土豆”。田納西大學一項關于人體運動學的調研表明,成年人平均每天走步數僅為5117,僅為美國衛生部長辦公室建議數量的一半。
在肚皮越來越肥之際,最好的解決方案莫過于人類與生俱來的意愿:不斷嘗試新途徑以保持自己的體型。如今,這些新方法大多來自數字技術。根據消費電子協會的數據,美國體育、健身產業的年營業額已達到700億美元。
佼佼者是那些生產便于個人佩戴、能夠追蹤并指導健身活動的裝置的公司。這些小巧精致的裝備與個人手機或電腦應用程序協同作業,為健身者提供健身數據分析、適時鼓勵,或者打造社會化交流平臺以及游戲專區等。
對這些高科技健身設備的需求,部分源于“量化自身”(Quantified Self)運動的大行其道。2007年,《連線》(Wired)雜志的編輯加里·沃爾夫(Gary Wolf)和凱文·凱利(Kevin Kelly)創造了這個詞匯,來形容人們對“通過自我訓練獲得自我認知”的興趣。市場研究機構ABI Research估計,便攜健身設備將從2011年的1620萬個,飆升至2017年的9300萬個。該機構還預測,與運動及健身相關的APP(應用程序)的市場規模,將從2010年的1.23億美元,躍升至2016年的3.41億美元。以自我體重管理為主營業務的健康瘦身公司慧儷輕體(Weight Watchers),年收入已達18億美元。
喬納森·科林斯(Jonathan Collins)是ABI首席移動健康及物聯網(machine to machine)分析師,他認為,“在傳統的觀念里,這似乎是那些熱情洋溢的專業人士的市場,但是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以及追求健康生活方式風潮的普及,更多普通大眾開始積極投身于健身運動”。
量化自身帶來的健身商機
在新技術驅動型的健身公司領域,Fitbit是遙遙領先的一家。靠著創新的、多平臺適用的健身產品,在難以取悅消費者的消費電子市場取得成功,令這家技術健身設備生產商揚名立萬。該公司的Fitbit Ultra(去年10月發布的第二代產品)是百思買上銷量最好的健康及健身產品,如今已遍布塔吉特超市,在“24小時健身”健身中心、著意于開發健身及家居旅行等創新產品的Brookstone公司以及專業健身產品銷售網站REI等也都有銷售。在亞馬遜網站上,其計步器產品的銷量已可與行業巨頭歐姆龍齊頭并進。它下一步的目標是向歐洲幾國市場拓展。
Fitbit創辦的契機來自兩位創始人的深思熟慮,2005年,詹姆斯·帕克(James Park)和埃里克·弗里德曼(Eric Friedman)將P2P照片分享網站Windup Labs出售給CNet后,開始考慮下一步的走向。帕克此前的身份是越野賽選手及游泳愛好者,那些常年不規律的創業生活令他的體型越來越龐大,他想運用資源找到解決方案。2007年初,他們在舊金山金融區成立了這家健身器材公司,帕克出任CEO,弗里德曼則是CTO(首席技術官)。
2009年9月,以公司名命名的第一代產品橫空出世,這是首個面向大眾消費市場的無線可佩戴便攜式健身設備。Fitbit(包括第二代產品Fitbit Ultra)是黑色的,形似一個拇指大小的夾子,夾在衣服上即可使用。在其內部,有一個小型的傳感器,可以從多個維度追蹤并呈現用戶的運動情況,比如走了多少步,旅行距離有多遠,爬了多少級臺階,燃燒了多少卡路里,以及整體的運動分數等,精確率約為97%。這個裝置通過一個連接了電腦USB接口的工作站運作。
隨身攜帶一個記錄設備,給消費者帶來了非同一般的體驗。Fitbit的內部數據表明,用戶平均每天的走步數增加了43%;那些以減肥為目標的訓練者,平均減重達13磅。約翰·巴倫(John Barron)是仕康(HealthCore)公司的執行董事,該公司為美國最大的健康保險公司維朋(WellPoint)的分支機構。他透露,一項針對過度肥胖者進行的為期一年的追蹤調查顯示,在前6個月,41%的Fitbit使用者會減掉至少5磅;在專業健身設備的指導下,參與者平均減重7.5磅。
但這些設備只是促成Fitbit公司成功的半個功臣,另一個可與其平分秋色的幕后英雄是基于網絡的無縫數據追蹤體驗平臺(如今已經拓展至移動互聯領域)。健身數據收集匯總后將上傳至該平臺,可以清晰地向用戶呈現其在達到某個特定運動目標的過程中所取得的進步等數據。它會提供一個令人一目了然的餅圖或柱狀圖,包括進度條以及離預設運動目標的差距等(在離用戶設定目標15步時開始通告)。此外,Fitbit還打造了一個在線社區以及一些游戲機制,比如優秀選手展示區,以此來激發好友之間的競爭及協作。
如此一來形成了一個令人欲罷不能的系統。常年高居優秀選手榜首的用戶是一位四十出頭的女性,她的運動量達到平均每天20英里(約為32公里,幾乎可以用泡在跑步機上來形容);另一位名人則是一位60多歲的女性,她不斷增加自己的走步時間,渴望贏得“最高日走步數”徽章,目前最高記錄為4萬步。
“在個人健身管理領域,我們希望成為當之無愧的市場領導者。”帕克這樣描述公司的愿景。自今年1月獲得1250萬美元的投資后,公司已著手開發更多新產品。
現年36歲的帕克未能從哈佛大學計算機科學專業畢業,但這絲毫不影響他身上的大學生氣質:隨和、自信。他身著一件燈芯絨休閑polo衫,腳蹬時髦的板鞋,還配上了一雙條紋短襪。“運營一家公司,就如同真正搭建一個‘模擬城市’(SimCity,城市構建類游戲)。”
進軍移動互聯網
但創業之路并非永遠一帆風順。在Fitbit創業之初,帕克和軟件工程師弗里德曼沒有任何硬件方面的經驗,他們生活和工作的場所都在一個公寓內,只有一個小型會議室大小,四周還堆滿了盒子。他們不得不尋找合適的人才傳授硬件設計方面的技巧,并且帶領他們摸索高深莫測的供應鏈以及加工過程等。同時他們還面臨著巨大的風險——硬件設備一旦生產出來便難以改變造型或進行其他微調,而生產這些產品勢必需要墊付前期資金。事實上,因為帕克認為產品質量尚未過關,Fitbit第一代產品研發出來后,經歷了差不多一年時間的改進才投向市場。
獲得風投的資金,也是一堂完善自身以等待時機的耐力課程。該公司的第一筆融資200萬美元(鑒于新技術設備創業公司動輒5000萬美元的融資額,這筆錢真的很少),直到2008年底才姍姍來遲,此時公司成立已接近兩年。
如今,健身過程追蹤領域吸引了眾多參與者,購買者因而有機會從眾多品牌和風格各異的產品中挑選自己的心儀之物。比如,耐克公司的FuelBand和Jawbone公司的UP,都是手鐲類健身設備,BodyMedia公司則推出了纏繞在手臂上的裝置。另一家創業型公司Basis則研制出了一款類似手表的精巧設備,可以探測到使用者的心率、體表溫度以及動作等。
然而,第一代Fitbit設備已在市場上取得了先機。帕克分析稱:“我們能輕松領先,成功的重心在于生產出適銷對路的產品。”改良后的第二代產品Ultra售價99.95美元,在創新性方面做了很多突破。用以固定的帶子質感更好,有多種新顏色供人選擇,有一個更亮的LED顯示屏,還能接受一些帶有聊天性質的激勵信息,諸如“動起來”、“完成目標”、“擁抱一個”等等信息,全新的傳感器也更靈敏。它可以記錄睡眠狀況,并且是首個能夠感應氣壓變化從而估算具體高度的無線傳感裝置,用戶可以計算出自己攀登的梯級的海拔高度。
另一個明星產品則是該公司的Aria Wi-Fi Smart Scale,該產品售價為129.95美元,在今年的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上驚艷登場。它形成了一個閉環式健康追蹤模式,可以獲取、分析并理解用戶的日常健康狀況。在衡量體重方面的價值令其脫穎而出,通過電極及透明導電膜等部件,它能夠精確計算出身體的脂肪比重及身體質量指數。
繼推出iOS應用程序后,Fitbit于近期推出了安卓版應用程序,這也是業內首個安卓應用程序。Fitbit向用戶開放API代碼,以便用戶將數據同步到RunKeeper等運動追蹤應用程序上,甚至其平臺也向一些競爭對手開放。其他合作伙伴包括麻省總醫院,后者與一些健康機構聯合開展了臨床研究。此外,紅牛等公司還運用Fitbit健身設備作為員工健康激勵。
智能手機帶來的沖擊
“量化自身”運動在催生移動健身這一生機勃勃的市場中,或多或少扮演了一定的積極角色。根據移動健康新聞(MobiHealthNews)的數據,2010年,這一領域吸引了2.33億美元的投資,而到2011年,這一數字超過了5億美元。直至最近,由于較大的投入以及較高的失敗率,風險投資商開始看空健身技術創業公司的市場前景。
舊金山健身機構Rock Health聯合創始人萊斯利·齊格勒(Leslie Ziegler)分析稱:“現在審視這個市場,可以說,在這股席卷全國的浪潮前,我們抓住了發展的關鍵點。”Rock Health是全球首家專注于數字健身創業公司的孵化器及種子階段投資公司。該公司近期的兩堂創業孵化課程計劃吸納15個應用程序,最終提交的應用程序數量超過700個。今年夏初,公司啟動了波士頓孵化計劃。
2011年11月結束的孵化課成功打造了Skimble平臺,該公司的健身與社交應用產品WorkOut Trainer具有豐富的跨平臺內容,可在用戶無法親臨健身館時,為其提供虛擬或真人教練的健身指導。BitGym也是該期課程成功孵化的公司,它將騎自行車運動融合進視頻游戲,通過追蹤心動加速中樞的狀況而工作。比如,用戶可將內置了其應用程序的iPhone等設備放置于動感自行車的后座上,BitGym會自動捕捉運動的振動情況,便于用戶加快或減慢運行速度,其前置攝像頭還能跟蹤眼球運動,指導用戶正常“駕駛”。
齊格勒認為自己是質量至上主義者。盡管評審團仍對面向大眾的健身追蹤記錄技術持肯定態度,盡管創業者會拿出更好的產品,甚至會進行更多令人信服的與臨床相關的探索,她仍然未能從中發現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
居家健身社交網站DailyBurn的安迪·史密斯(Andy Smith)對此深有同感。2007年,他與合伙人聯合創辦了這家追蹤、鼓勵用戶在家健身的網站,并出任CEO。4年多以來,網站已擁有250萬使用者。去年12月,他將公司重心轉移至旗幟鮮明的居家健身視頻領域,因為他注意到,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攜帶在身上的其他健身記錄工具都將淪為可有可無的東西。果然,幾個月后這些設備的銷量出現了大幅下滑。
Fitbit的投資商的冒險物超所值。風險投資機構True Ventures領投了Fitbit公司首輪200萬美元的投資,并支持了多家消費電子設備生產商,比如MakerBot Industries公司(其最新推出的3D打印機產品頗受各界關注)及Sifteo電子公司(主打產品為創意積木游戲機等)。True Ventures創始人約翰·卡拉翰(Jon Callaghan)表示:“在消費電子市場缺席,對一個產品或者一家創業企業來說是非常失策的。”其時,卡拉翰已經投資了幾家健身機構,投資回報率比較一般。但是Fitbit以“大創意”點燃了他的信心——它是健身設備產品的范本。
“它全天候開機,無需接入其他電子設備,讓數據變得盡在掌握;它將人們日常生活中那些原本無法觸及的東西變得清晰可見。作為投資商,不難預見其前景,這一切令人非常興奮。”卡拉翰說。
在獲得首輪風險投資后,Fitbit的發展勢頭為其贏得了后續兩輪投資(True Ventures都參與其中),融資總額達2350萬美元。帕克對公司產品的銷售情況及用戶數量三緘其口,不過他透露,2011年公司規模較之前翻了三番,今年他希望仍然能夠保持這個增長態勢。他告訴記者,自從成立以來,Fitbit用戶的走步量達到了800多億。
2010年,風險投資公司Foundry Group參與了對Fitbit公司的第二輪900萬美元的投資。該機構聯合創始人布拉德·菲爾德(Brad Feld)認為,Fitbit公司在很多細節上都處理得很到位。Fitbit現金流健康,在運用新技術打造更小更高效的設備方面處于市場領先地位。其產品與蘋果產品持有相同的設計理念,注重質量、簡約及整合,這種設計往往具備人見人愛的潛力。
“我們希望做移動健身界的任天堂Wii游戲機,將微軟Xbox等巨頭甩到身后。”帕克說,他認為成功的關鍵在于重金投入研發,并采用當下最先進的傳感器及其他控制設備。在這個領域,消費者不僅希望掌握自己的各項健身數據,更希望以此為指導順利達到設定的健身目標。
“我無法跟你分享這個產業的未來究竟在何方面,但是我知道,Fitbit從一開始就符合我的發展規劃。”帕克說這番話時雄心勃勃,他背靠座椅,雙手抱著后腦勺,手肘向外,活像仰臥起坐運動的姿勢,“我們將首個產品投向市場時,那感覺就好像專為翹首企盼的消費者量身定做的一樣。”洞悉到市場需求后,公司將會快馬加鞭地開發針對性的產品。 譯 | 文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