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們一般通過考察工作和生產來考察經濟狀況,但是,閑暇和生活,是經濟硬幣的另一面,掀開這一面,得見新篇章。
國際經驗顯示,當收入水平越過中等收入線后,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將從生產邊向閑暇邊轉移,也就是我們說的制造業向服務業傾斜。
在這個過程中,國民擁有多少閑暇,如何擁有,又如何使用這些閑暇,會越來越成為經濟發展的決定要素之一。
今天,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并開始放緩后調整質量,而我們關注閑暇經濟,掀開硬幣另一面的時機也同時到來。
今年是CCTV經濟生活大調查的第六年。“CCTV經濟生活大調查(2011-2012)”攜手國家統計局、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閑暇經濟研究中心,歷時4個多月,描繪2011年中國經濟脈絡走勢,探測未來發展的內驅力。
本次調查的一個新特色在于,增加了對國民閑暇時間和閑暇活動的調查,不但從消費、民眾注意力、經濟預期等方面反映了客觀民意,也從閑暇和生活方面反映了未來中國經濟轉型的微觀基礎所在。
70%的人每天休閑不到3小時
今年,我們首次對國民的休閑時間數量進行了調查。70%的受訪者,日均休閑時間少于3小時,從國際對比來看,這部分人處于奔波勞累、閑暇缺乏之中。還有8%的受訪者表示幾乎沒有休閑時間,忙碌不堪。
總體上看,中國人的休閑時間不太充分。這吻合了大多數百姓的直觀感受,也吻合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階段:處于經濟騰飛階段的工業化國家,休閑時間基本上都偏少。如上世紀60年代的日本和韓國,以及后來的亞洲四小龍。
從經驗數據看,休閑時間和經濟增長率大致呈反比脹率呈反比的菲利普斯曲線。但是,勞動經濟學的理論預測是,隨著經濟進一步增長,休閑時間和經濟增長有可能出現同比增長。休閑時間增加是一種福利體現。如果說國家需要轉變增長方式提高增長質量的話,個人的增長質量提高就表現為擁有更多的休閑時間和健康壽命。因此,休閑時間在這里成為國家和個人在增長方式轉變上互通有無的橋梁。
北方城市比南方城市幸福?
休閑時間較少,意味著什么?
社會學和行為經濟學的研究顯示,休閑時間充裕有助于提升幸福感,而休閑時間少,過于忙碌,會降低幸福感。
本次調查顯示,在我國現階段,幸福感主要由收入決定,同時受其他因素的影響(如休閑時間、健康狀態、婚姻質量等)。這種幸福感的收入決定論迎合了目前中國經濟的工業化特點,但從休閑等其他影響因素的分析上,也可以看到未來中國人幸福感的需求走勢。
根據調查,休閑時間排名前十的省會城市(十大休閑之城)是:貴陽、海口、廣州、杭州、拉薩、成都、重慶、太原、福州和長沙。幸福感排名前十的省會城市(十大幸福之城)是:拉薩、太原、合肥、天津、長沙、呼和浩特、石家莊、濟南、銀川、重慶。
可以看出,休閑時間多進而幸福感也強的城市占了四席:拉薩、重慶、太原、長沙。這四座城市,幸福感之所以躋身前十,除了由其市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決定外,市民擁有較為充分的閑暇也是理由之一。
另外六座休閑充裕的城市沒有進入幸福十強,主要的原因是收入水平和個體因素(健康狀況、情感質量等)拉了后腿。
在此,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十大休閑城市中南方城市占了八席,這些城市環境優美、服務業繁榮,展現出很好的休閑經濟特點,未來可持續、健康發展的潛力大。二是,十大幸福城市中北方城市占了七席,這些城市最近幾年GDP增速顯著,收入帶動幸福,實現了短期內的經濟發展和民生幸福互相促進。在一定時期內,北方城市市民的幸福感將緊密和收入提高掛鉤,但是,幸福感提升的幅度將越來越受休閑、健康、情感質量等因素的影響。
本次調查顯示,在感覺“很不幸福”的受訪者中,有19.31%的人沒有休閑時間,而在感覺比較幸福的受訪者中,這一比例為4.52%。同時,引領經濟增長的產業也需要向服務業調整,方能保證增長的平衡和質量。
年收入10萬元是休閑門檻
根據“CCTV經濟生活大調查(2011-2012)”數據顯示,休閑時間較少,也就是最為忙碌的地區集中在遼東半島、長三角和京津地區。這些地區也是當前經濟發展較快、收入水平較高的地區。
從這個分布看,閑暇經濟研究中的“閑錢悖論”(有閑和有錢不能兼得、收入高的地區通常休閑時間少)表現得較為明顯。尤其,人均收入處于國內頂端的北、上、廣的休閑時間在所有343個受訪城鎮中的排名十分惹眼:北京的休閑時間排239位,上海排177位,成為中國最忙碌的城市之一,廣州的表現勉強及格,排第95位,成為在休閑和收入上較為均衡的城市之一。
休閑,是對工作的替代,是種比較昂貴的商品,需要用收入來購買。在收入水平沒有越過“休閑門檻”之前,在社保水平沒有達到“休閑安全線”之前,人們無法實現“有閑有錢”的和諧狀態。人們只能犧牲收入去換取休閑,或是靠減少休閑來獲得更高的收入。
本次調查證明,年收入10萬元大概是收入上的“休閑門檻”所在:年收入在2萬元以下的較低收入人群中,12.01%的人沒有休閑時間,休閑時間在1~2個小時之間的比例最大;而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上的較高收入人群中,只有5.87%的人沒有休閑時間,休閑時間在2~3個小時之間的比例最大,休閑時間在3小時以上的高達33.87% 。
本次調查中,70%的受訪者年收入在5萬元以下。也就是說,大部分國人依然處在“閑錢悖論”的掙扎之中,并無法保證同時擁有高收入和高閑暇。
如何擺脫這種掙扎,如何實現自由和快樂?閑暇經濟理論指出:第一,在工業化后期,經濟增長的收入分配調整和社保提升勢在必行,這是對閑暇的基本保障;第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需要生活方式的轉變來配套,積極健康的閑暇活動能高效地積累人力資本、營造優良的制度氛圍、提高國民的消費動力、激發原創的創新精神和企業家精神,此類生活方式的轉變,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微觀基礎和活水之源;第三,學會工作,更要學會休閑、學會生活。
國人的休閑時間不夠充分,但更讓人遺憾的是在閑暇時間內的休閑安排。
調查顯示,國人最熱衷的休閑活動是“看電視”和“上網”,這兩項選擇并不受人口統計特征的影響,表現出穩定性和全民性。同時,體育健身、學習培訓、社交娛樂的從事比例很小。被動而消極的休閑活動,占據了國民大多時間,大眾休閑時代仍未到來。
看電視和上網這類活動,在閑暇經濟學研究里,都算是相對被動型的休閑活動。而當一個社會休閑活動單一,且多是從事這種被動型的休閑活動,不利于提高從事者的效率,不利于激發創新思維時,我們通常認為,大家患上了“休閑病”。
休閑,是為了再出發。休閑真正的魅力在于追求休閑的意蘊,人與自然的和諧。高雅的休閑,是一種心靈的愉悅。有一種說法是,不會玩的人,就不會學。這是閑暇經濟研究的一個真理性命題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