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當“北京精神”提出來的時候,我曾寫文章表示異議,并作出預言:“如果北京可以提‘北京精神’,當然很快也就可以有‘上海精神’、‘天津精神’、‘廣州精神’、‘武漢精神’……如果每個城市都提出‘城市精神’的口號,并以幾個語詞概而括之,中國城市的‘精神’要么彼此重復,譬如都會有‘創新’等,要么就花樣百出,難免‘精神’紊亂。”
果不其然,到2012年1月底,已經有13個省、市、自治區和40個地級市,都提出了自己的“精神”。下面試作抽樣列舉,供關心我國城市建設的朋友研究參考。
北京“精神”——愛國、創新、包容、厚德
天津“精神”——愛國誠信、務實創新、開放包容
上海“精神”——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
重慶“精神”——登高涉遠、負重向前
成都“精神”——和諧包容、智慧誠信、務實創新
南京“精神”——開明開放、誠樸誠信、博愛博雅、創業創新
杭州“精神”——精致和諧、大氣開放
武漢“精神”——勇立潮頭、敢為人先、崇尚文明、兼收并蓄
廣州“精神”——務實進取、包容創新、奉獻參與、熱愛生活
長沙“精神”——心憂天下、敢為人先
合肥“精神”——開明開放、求是創新
以上抽樣,所提的“精神”表述語,重復甚多,雷同更多。如果視作當今中國城市的總括表述也無不可,單獨一個城市的特色沒有了。
事實證明,由北京帶頭的我國大小城市都競相提出“城市精神”的表示語,形式意義遠大于實際價值,不僅無助于城市建設,反而造成城市的“精神”紊亂,其本身就是務虛不務實的表現。近幾個月,北京的“愛國、創新、包容、厚德”的大標語滿天飛,特制的精美廣告牌四處林立,電子滾動字幕隨處可見。是不是因此就“厚德”了?就“愛國”了?就“包容”了?就“創新”了?我看不出有這樣的作用。還不要說從擬詞、票選到廣為宣傳,不知花費了多少資金,浪費了多少社會成本。我們改革開放以前的幾十年,吃形式主義的虧還少嗎?
精神其實是一個人或者一個城市的內在品質,不需要特別夸張地用標簽標出。大張旗鼓地宣傳自己城市的“精神”,就算真有這種“精神”,也扭曲變形了。何況很多都標示得不夠確切,重復雷同,疊床架屋,不知誰可。譬如上海的特點,本來是洋氣、都市味濃,現在卻以“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自標,反而不知說的是什么以及是在說誰了。
我建議不要搞這種“城市精神”擬詞自標的競賽。更不要把擬好的“城市精神”大標語滿街貼。重要的還是把我們的城市建成宜居之所。發展特色經濟,建構屬于自己城市的傳統與現代融會無間的特殊文化氛圍,環保、安全、舒適、清潔、健康,人人都愿意住在這里,以自己的城市為榮,應該是城市發展的最重要選項。形式主義害國害民,即使無法禁絕,也不能任其泛濫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