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銘 tang_ming@ccw.com.cn
北京時間2012年7月28日凌晨4時,奧運會在倫敦開幕。看著熊熊燃燒的奧運圣火,不禁讓人回想起4年前北京奧運會,“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口號還在耳邊回繞。但是7月21日北京城的一場大雨,讓這口號聲變得模糊起來。
4年前的奧運會,給北京留下了不小的財富。眾多當時新建的城市基礎設施,至今也是這個城市的亮點。在這些顯而易見的亮點之外,其實還有不少罕為人知的“隱形亮點”。作為當年專職報道奧運相關內容的記者,筆者至今對這些“隱形亮點”還有著深刻的記憶。
2007年,為了滿足奧運會精細化的天氣預報的需要,北京市氣象部門花費巨資構建了相應的高性能計算系統。當時的受訪人表示,該系統將提高北京市區的精細化天氣預報業務,以滿足奧運會場館周邊天氣變化數值的預報要求,在災害性天氣出現前的2小時內對其進行臨近預報和預警;2007年,為確保奧運期間的排水安全,北京排水集團相關人士表示,他們通過建立基于GIS的排水管網信息系統、引進一批專業排水設備,建立起管網氣體預警系統,強化應急搶險能力,提高排水管網運行能力;為了確保奧運參賽運動員的食品安全,利用RFID、GIS等信息技術,相關部門建立起可實現對奧運食品從生產到消費整個食品鏈的全程跟蹤、追溯的奧運食品安全信息系統......
至今,筆者還能記得,當年那些受訪者談到這些為奧運服務的信息系統時,都曾經說過同一句話,“奧運不是終極目標”。對于圍繞奧運會展開的各項工作,每個人都表示,奧運會給這些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信息系統提供了一個發展的契機。
另外,筆者還清楚地記得一位受訪人說的話,“這些工作并不是為奧運會專門準備的,而是我們平時就要做的。通過舉辦奧運會確實加速了相應信息化工作的建設速度,但是更重要的是為普通百姓帶來了實惠。”
作為一名普通北京市民,太需要這樣的實惠了。但是4年后,一場大雨奪取了77個鮮活的生命,不免讓人對這些系統中的某些部分是否發揮了應有的作用產生了懷疑。系統再先進,但它永遠是死的,如何讓它發揮相應的作用,關鍵還是在于人。
我相信房山區韓村河副鎮長高大輝、燕山公安局向陽派出所所長李方洪、密云縣大城子鎮鎮長李建民,他們在這場大雨面前,肯定是盡了各自的全力。如果時間能夠重來,如果能讓77條鮮活的生命沒有在這場大雨中殞滅,他們還能和我們一樣坐在電視前觀看倫敦奧運會的開幕式,那么4年前某些人口中的“實惠”才是真正發揮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