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Facebook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形態,將影響到將來銀行的生存。”日前,在深圳舉辦的2012哥倫比亞大學中國企業研究中心(CBI)全球高峰論壇上,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如是表示。
從歷史上來看,每一次信息技術的產生都會對舊的產業模式產生顛覆性沖擊。艾瑞咨詢的數據顯示,中國的互聯網支付在2011年的交易規模已經達到10105億元,在2012年將達到22038億元,互聯網帶來的對金融行業的變革已經毋庸置疑。
馬蔚華表示,Facebook 8.4億實名制的客戶形成了巨大的網絡社區,并使得信息充分共享。“其中有很多人提供存款,也有很多人需要資金,將來可以通過搜索引擎讓資金供給和需求進行有序排列,通過云計算和資訊體系的完善,確定風險成交的價格。每個人手里有一個移動終端,都可以在手上完成,不需要銀行作為中介。”
在互聯網支付的領域中,除了傳統的金融體系內的銀行、銀聯等商業機構之外,還有借助互聯網技術涉足金融業務的第三方支付企業。那么,第三方支付真的能夠威脅銀行的生存嗎?
記者就此求證了多家第三方支付公司,但他們都認為問題沒那么嚴重。
聯動優勢副總經理李賁稱,第三方支付與銀行是合作大于競爭的關系,銀行看重存款與貸款的利率差,而第三方支付更看重商戶服務,希望從服務中為用戶增值以獲得利益。“雙方的互補,對促進整個支付產業是有積極作用的。”
拉卡拉董事長孫陶然稱,第三方支付企業只能做金融業務中5%的業務,并且利潤最高的信貸、存款、理財等業務,第三方支付都還無法去做。并且拉卡拉的目的之一是讓用戶更方便地去使用銀行卡,所以與銀行的合作關系大于競爭關系,雙方的最終目的是共贏。
支付寶公關總監陳亮則對記者表示,支付寶始終把自己定義為一家互聯網公司,未來也不會成為一家金融公司,支付寶更看重的是在互聯網行業的創新和發展。“外界總是認為支付寶的保障金,即沉淀資金很龐大,可以去做很多銀行做的事情。但實際上,國家對沉淀資金的監管很嚴格,支付寶也不會去動用這筆錢。”
易觀智庫高級分析師張萌稱,第三方支付只是金融業務中的一個環節,最終的結算還是由銀行來進行的,并且第三方支付的服務都是基于銀行的業務基礎之上的,所以第三方支付和銀行應該還是以合作為主。
另外,她認為馬蔚華重點想說的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銀行服務的企業和個人用戶的需求在改變,銀行業需要重視客戶的這種改變,利用互聯網的各種應用去服務企業和個人用戶。“在互聯網的領域中,可以實現信息分享,但也需要有機構對交易的風險做把控,個人用戶是無法對這種風險把控的。所以銀行的生存不會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出現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