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體育報道已經成為媒體報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體育新聞報道的語篇中含有大量戰爭詞匯,本文主要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出發,用Charles J.Fillmore的框架理論來分析體育新聞報道中的戰爭框架,并對體育新聞中戰爭框架的成因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體育新聞 框架理論 戰爭框架
一、框架理論的基本內容
框架語義學是Charles J. Fillmore于20世紀70年代在格語法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他最先把框架概念引入語言學研究領域,并將框架定義為能與典型情景相聯系的“語言選擇的任何系統”。框架語義學為人們提供了一種理解和描寫詞語的方法,為了準確把握語言中詞語的意義,我們必需先具備概念結構,即語義框架的知識。(江加宏,2010)語義框架是一種認知模式,這種認知模式為我們提供詞語的意義以及在話語中使用的背景和動因,通過所提供的認知背景,能夠使人們把認知范疇聯系起來,正如 Fillmore所說,“詞語代表經驗的分類,每一個范疇都以知識和經驗的激活為基礎”;“一個‘框架’在對語言意義的描寫中起作用的一個概念,是跟一些激活語境相一致的一個結構化的范疇”。(董方峰,2007)
Fillmore(1999)認為,框架應該至少符合兩點要求:1.能體現情景或事物狀態的特征;2.原則上獨立與語言上的表達。最著名的框架是“商業事件”(Fillmore, 1977b)。我們利用“框架”這個詞來表達這種結構化的方式,場景正是在這樣的結構中被呈現或被記憶的,可以說,框架使詞語意義結構化,而詞語則“喚醒”框架。范疇、語境、背景,它們自身都通過原型來理解。
二、戰爭的框架結構與體育比賽的框架結構
新聞具有轉換或傳達社會實踐的公共功能,由此看來,新聞報道中事實框限、選擇、重組都是有一定框架的,每一個框架都是由一組框架元素構成的系統,它們自身也都可以通過它們的原型來理解,下面我們來比較一下戰爭與體育比賽的框架結構。
框架名稱
框架元素戰爭框架體育比賽框架
事件參與者教練:帥、掌門人等
隊員:將軍、兵、工兵、軍團、槍手、射手等教練、運動員、團隊等
事前準備操練、備戰、士氣等訓練、準備、信心等
事件類型戰役、戰斗、運動戰、阻擊戰、拉鋸戰、對攻戰、持久戰、單邊作戰、高空轟炸等預賽、上半場、下半場、驟死延長賽、加賽、準決賽、決賽等
事件活動區域防區、后防線、前線等場地、中場、邊線、中心圈、開球點、越位線、罰球區等、
事件過程開始:宣戰、挑戰、出征、迎戰等;
發展:進攻、伏擊、交鋒、殲滅、生擒、誘敵、殺戮、殺回馬槍、狂攻、反擊、排兵布陣、調兵遣將、移師等;
結束:突圍、占領、鳴金、收兵、戰罷等PK戰、開球、踢、越位、黃牌、進球、破門、射門、帶球、三步上籃、扣球、長傳、短傳 、跑動踢球、向側傳球等
事件目標復仇、爭霸、奪標等贏得名次(第一)、獎牌(金牌)等
事件結果戰果、戰功、告捷、敗績、擊敗、死里逃生、封殺、敗將、慘敗、劫難、士氣消沉、戰局、壓倒、退役等勝利、贏、失敗、輸、運動員受傷情況等
再來看與這些框架元素對應的一些現實例子:
(1)周末的DTM將移師比利時斯帕賽道舉行第三回合的比賽。(新浪體育新聞)
(2)實德欲三連勝,魔獸軍團很難乘勝追擊。(新華網體育版)
(3)上半場時,哈德門隊憑借老將魯納在后防線上的出色表現力才力保大門不失。下半場,哈德門隊主教練李章誅不斷調兵遣將,力圖加固中場與對手打對攻戰。(《中國體育報》)
(4)面對倫敦奧運會上的小組賽對手澳大利亞,中國男籃最終以三戰皆墨的戰績收場。《中國體育報》
(5)荷蘭隊之所以被稱為“無冕之王”,就是因為多次殺進世界杯決賽,但沒有一次贏得戰爭冠軍。《中國體育報》
(6)本場比賽第一節雙方打成17平,第二節中國男籃開始在外線部署重兵。(競賽新聞)
(7)約旦球員的體能優勢在加時賽中體現出來,數次防攻拉鋸都顯得游刃有余。(新浪體育新聞)
(8)總決賽大郅打替補逆轉廣東八一四年首次攻克東莞(新浪體育)
(9)四年一度奧運大賽,可謂全球體育熱點,稱之為“體育戰爭”,并非危言聳聽,亦非故弄玄虛。從一屆奧運降下帷幕,圣火熄滅之日始,各國政府即刻為下一屆奧運厲兵秣馬,步陣排兵,深山練劍,斗智斗勇。真是忙煞各國體育首腦,急煞各國軍師良將。(季一德)
從上面的例子中不難發現,在體育新聞中存在著大量的戰爭框架,體育比賽框架中的元素在戰爭框架中都能找到與之相對應的元素。如:軍師對應著教練,戰爭對應著比賽,重兵對應著隊員,移師對應著隊員的轉移,厲兵秣馬、步陣排兵、深山練劍這些也都是形容戰爭前的備戰詞匯。可見,戰爭和體育在結構框架上有著高度的相似性。所以,無論用戰爭來理解體育,還是用體育理解戰爭,都是可以接受的。
三、體育新聞中戰爭框架形成的原因
戰爭雖離我們越來越遠,但戰爭中的詞匯和框架卻仍然能夠在體育新聞中得以廣泛使用,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
(一)認知動因
戰爭是迫使敵人服從的一種暴力行為。比賽是有多人或團體在體育、生產等活動中,通過一定的規則,比較本領、技術的高低。戰爭與體育比賽的目的基本一致,即迫使敵人服從,再加上第二節所述,戰爭與體育比賽在框架元素和構造上有著很強的相似性,戰爭中的語詞才能更容易被體育新聞所吸收。
(二)修辭動因
我們即便沒有經歷過真實的戰爭,但是或多或少都能間接感知或想象到戰場上你死我活的對抗,因此,用戰爭作為框架,用帥、將軍、敵人、武器、戰場、交戰、殺戮、輸贏這些表達,比用教練、運動員、對手、戰術、賽場、比賽、得分、勝敗更能引起人們的注意,使報道在效果上也具有一定的形象性,使觀眾更能感受到體育賽場上的競爭之激烈,讓人記憶深刻。其次,因為戰爭術語已有一定的年代,所以表達上也較為簡潔,語言更為經濟。此外,由于有些戰爭術語在體育新聞報道中用得過于頻繁,已經把它們默認為體育詞匯了,忘記了它們來自于戰爭詞匯,如果離開了這些詞匯,我們就會發現描述體育比賽會變得更加困難。
(三)歷史文化動因
框架作為人類認知的一種手段,是在社會文化知識的基礎上產生的。軍事話語在中國歷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戰爭話語就成了文化話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在體育領域,在經濟、股市等領域中也都包含著戰爭語言的框架體系。
(四)媒體因素
我們現在接觸戰爭的重要來源就是媒體,媒體承擔著社會良知和見證歷史的重要責任,為了能夠把戰爭年代人們堅強不屈的精神傳達下去,鼓勵年青一代,大量戰爭年代的電影、電視劇充斥著我們的眼球,再加上學校中歷史、政治課的教育,所以,人們對戰爭詞匯也并不陌生。
四、結語
在這篇論文中,我們以真實的語料考察為基礎,從框架理論的角度出發,討論了體育新聞中的戰爭框架。可以看出,框架理論作為人類認知構建的一種手段,在國內越來越受到了重視,它在詞匯、小句和語篇等平面上對語言概念語義的表述都有許多獨到之處。從體育新聞報道所使用的戰爭框架中可以發現,框架理論不僅強調概念與意義對人經驗的依賴,而且使人們對概念和意義的認識超越了真值的判斷,把指稱的內容融入到了框架之中,同時也包含著說話者的情感和意圖。總的來看,理解框架語義這一認知方式有助于揭示其中包含著的、加以強調的元素,使讀者能夠準確把握其中所傳遞的信息。
(作者簡介:王靜,女,1988年生,漢族,陜西銅川人,西安外國語大學中文學院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2011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現代漢語。)
參考文獻:
[1]江加宏.框架轉換與幽默言語意義的識解[J].池州學院學報,
2010,(1).
[2]董方峰等.中國媒體體育報道中的戰爭隱喻[J].桂林電子科技大
學學報,2007,(4).
[3]張永虎.我國體育新聞報紙及其受眾的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
2007,(12).
[4]魏勇.“比賽”與“競賽”[J].語文月刊,2007,(4).
[5]程琪龍.語義框架和認知操作[J].外語教學,2007,(1).
[6]Charles J.Fillmore.Frame Swmantics[M].詹衛東譯.北京:北
京大學中文系,1999.
(王靜 西安外國語大學中文學院 71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