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幽默,是一種獨特的語言手段,而相聲又是一種綜合運用多種幽默手段使人享受笑的表演藝術形式。相聲演員郭德綱將多元的幽默形式注入到相聲作品中,掀起了相聲界的又一次新高潮,給瀕臨危機的相聲界注入了新的活力。郭德綱的相聲作品運用了大量語言手段,使機智、敏捷的“郭氏幽默”呈現于眾。
關鍵詞:幽默 語言手段 語音 詞匯 修辭格
2005年末,郭德綱憑借著對傳統相聲的繼承和發展,開始進入百姓視野。網絡上、報紙上無處不流傳著他的故事和相聲段子。他為原本開始走向衰落的相聲界注入了一絲新活力,掀起了新相聲的高潮。郭德綱相聲作品中的幽默元素是多元的,由很多部分組成。單憑郭德綱相聲語言手段的運用,就足以體現出幽默性。幽默的語言表達手段有很多,本文通過語音、詞匯以及修辭格三種語言手段來分析郭德綱相聲語言的幽默性。
一、通過語音體現幽默
漢字具有獨特的音形義,由于其以聲調區別意義,因而,同音字或近音字很多。利用漢字同音或近音的條件,用同音或近音字來代替本字的現象稱之為諧音。
(一)同音或諧音現象制造“包袱兒”
同音或諧音的使用在傳統相聲中也是廣泛存在的,利用音同或音近而意義不同的特點來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引人發笑。在郭德綱相聲作品中,這種利用同音或諧音制造“包袱兒”的手段不勝枚舉。如:
《我是音樂家》中的一段:
郭:唉,真是“一失足成千古糞”啊!
于:“千古糞”啊?是“千古恨”!
郭:千古恨,對,我很恨這個糞,我糞恨!
這個段子聽起來幽默、新鮮。“憤恨”這個詞語大家都聽過,但是這種淵源解釋卻聞所未聞,“千古恨,對,我很恨這個糞,我糞恨!”給人一種繞口令的感覺,在這一句話中,音近的字“恨”“糞”反復出現,同樣運用了同音或諧音的方法。郭德綱就是以這種方式來使聽眾發笑的。
(二)采用方言制造幽默氛圍
方言,是全民語言在不同地域的分支。“方言主要體現在語音上,漢語中不同方言的詞語用漢字寫下來,差別不算大,各方言區的人大致能看懂,如果念起來,語音差別很大,相互之間就很難聽懂了。”郭德綱相聲作品中對于方言的運用就很多,例如《西征夢》中就出現幾處不同的方言:
“河南話”的段子:
郭:“泥咋菜來捏?泥干啥去了,泥個龜孫兒?”
兩個演員在表演過程中說普通話,期間突然穿插一些方言,或是學得惟妙惟肖,或是對某一方言特點加以夸張,都足以引人發笑。另外,郭德綱生于天津,對天津方言了如指掌,因此,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穿插著“天津話”,從語音到方言詞匯,都有很多天津的影子。
二、通過詞匯體現幽默
詞匯是語言的建筑材料,也是語言的靈魂所在,語言的很多獨特的東西都會在詞匯中有所體現。就漢語詞匯來說,數量很大,而且種類繁多,極大地方便了我們在各種場合的應用。但是,要用得“機智”“有水平”,還需要一些語言方面的知識和一定的駕馭語言的能力。從郭德綱的相聲作品中不難看出,郭德綱在字詞的錘煉方面的確下了很大功夫,他通過各種方法將其巧妙地引入作品中。
(一)詞匯的“歪組”與“歪解”
詞匯的“歪組”現象,與“仿詞”類似。“根據表達的需要,更換現成詞語的某個語素或詞,臨時仿造出新的詞語,改變原來特定的詞義,創造出新意。”“歪組”是一組現象的簡稱,包括在原有詞匯中換出部分字,用其他字代替;也包括在專有名詞前后插入另外的字或詞,使其變為其他的非專有名詞,這種方式幾乎成了郭德綱的“專寵”,在他的作品中隨處可見。如:
《我是文學家》中:
郭:相聲是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抨擊丑惡,“藿香正氣”。
又如《我要反三俗》中:
郭:提升品位,要高雅,記住了,天網恢恢,肥而不膩。
“弘揚正氣”中的“弘揚”兩個字被替換成了音近的“藿香”,歪組為“藿香正氣”一種治療胃病的藥物名稱,落差之大,令人發笑。“天網恢恢,肥而不膩”,利用“肥而不膩”與“疏而不漏”相似的詞匯結構,將其替換下來,但是在邏輯上卻是行不通的,由此,令聽眾產生了一種陌生感,但是陌生的背后卻隱含著笑料。
所謂詞匯的“歪解”,即曲解,“就是對某些詞語的意思有意地進行歪曲的解釋,以滿足一定的需要。運用曲解,造成幽默詼諧的語言特色,用以增加輕松愉快的談話氣氛,或達到辛辣嘲諷的效果。”在漢語中,同音字、同音詞太多,給相聲提供了一個制造“包袱兒”的契機,而郭德綱正是抓住了這個契機,讓它為其作品語言服務。
在“歪解”過程中,有的是把一個專有名詞拆為兩個詞,并要求有拆分依據;也有的“歪解”讓人摸不著頭腦,但是放入具體語境中仔細斟酌,它的深層意義也就顯現出來了。例如《西征夢》中:
于:那叫“首腦”?
郭:對,都守著這碗豆腐腦啊!
把“首腦”拆成“守著這碗豆腐腦”,首先利用諧音用“守”字替換與其音同的“首”字,再歪解“守腦”,給人一種把一個專有名詞給生拉硬拽開了,但是,聯系上下文語境,這碗“豆腐腦”就如同各國“首腦”眼中的既得利益,當然都要守著,就自然了。
(二)熟語的化用
成語、慣用語和歇后語等語言成分言簡意賅,而且富有極強的表現力,運用到相聲中,可以使相聲的語言不僅精煉,而且生動形象。但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成分來源不同,含義較為復雜,感情色彩也較豐富,運用時稍不留神就會用錯語境,釀成笑話。郭德綱的相聲作品中也適量地引入成語、慣用語和歇后語,不僅恰到好處,而且充滿了生活情趣。如:
《我的一輩子》中:
郭:橫壟地里拉車——一步一個坎兒,吃糖餅燙后腦勺。
“橫壟地里拉車——一步一個坎兒”,這個表達相當精煉,將一種抽象的情感遭遇化作一種現實的難處,形象而又生動。“吃糖餅燙后腦勺”雖是尋常生活場景卻又顯得不可思議,將習慣陌生化,效果極佳。
三、通過修辭格體現幽默
漢語傳統的辭格,在相聲語言中得到了廣泛且充分的運用,服務于“包袱兒”的制造,服務于主題思想的表達,并且對相聲語言風格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當然,諸如夸張、反復、比喻、鋪陳、反語等等,在郭德綱的相聲作品中比比皆是。在此僅舉夸張、反復兩例來淺析。
(一)夸張
“夸張,是故意言過其實,對客觀的人、事物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的一種辭格。”在具有喜劇風格的相聲藝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緊隨傳統相聲語言風格的郭德綱,對這一點也是長于把握。有種夸張是反生活常態的,有學者將其歸納為夸張中的“錯形容”,使人印象深刻。如:
《西征夢》中的一段:
郭:烙餅卷著饅頭就著飯吃,有二尺長的龍蝦嗎?
于:對不起,沒有二尺長的,只有二尺二的;
郭:什么破飯店啊,連二尺長的龍蝦都沒有,來盤土豆絲。
這個例子中,郭德綱利用了夸張這一修辭手段,把龍蝦的長度夸大,將《西征夢》中的主人公那種“明明吃不起龍蝦卻又裝相兒刁難人”的樣子呈現于眾,增強了諷刺意味。
(二)反復
“反復,是為了突出某個意思、強調某種感情,特意重復某個詞語或句子的一種辭格。”反復的類型分為連續反復和間隔反復。恰當的使用,可以突出思想、強調感情、分清層次、加強節奏感。
例如:“(我的相聲)大伙是愿意聽啊愿意聽啊還是愿意聽啊?”這屬于反復修辭中的連續反復,連續重復相同的詞語“愿意聽”,很顯然,提問方所提供的看法應是不同的幾種,但是在郭德綱的這個句子中,提問方提供了反復使用的同一種看法,無論回答方怎么回答都是提問方想要的答案,機智成分自然呈現。
郭德綱相聲中語言手段的使用充分體現了語言的精妙之處,而幽默元素的運用更是達到一種理想狀態,從而為凸顯其“郭氏”幽默的獨特性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林語堂.林語堂散文[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
[2]徐通鏘,葉蜚聲.語言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增訂四版)下冊[M].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2008.
[4]吳禮權.現代漢語修辭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王迪 遼寧大連 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 116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