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與城市的不斷發展,城市中的各種問題與矛盾日益顯現,這些問題與矛盾往往被投射到城市語言中,產生了諸多不和諧現象,如語言暴力、語言歧視、語言欺詐、語言三俗化等。語言問題是城市內部各種社會問題的折射,同時又影響著城市的發展,打造一個健康、文明的城市語言環境不僅能緩和城市中隱藏著的各種問題與矛盾,有助于城市的安定團結,還能引導市民樹立積極的社會價值觀,進而有利于城市精神文明的建設與城市良好形象的塑造。城市語言文明化的實際舉措就是要整治城市語言污染,凈化城市語言環境,為城市居民打造健康、文明、和諧的語言生活。
關鍵詞:城市 語言 文明 和諧
一、引言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伴隨著城市物質文明的高度發達,人們在享有豐富物質生活的同時漸漸滋生了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不少人往往在追名逐利和物質享受的同時淡化了對精神世界的追求而致使精神家園失落。精神上的匱乏體現到語言上又產生了種種語言上的不文明、不和諧。在構建和諧社會、建設新型城市的背景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需要相互配合、同步跟進。語言文明是精神文明的體現,也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反映著人們的思想道德文化修養,反映著社會風氣和價值觀,是精神文明的窗口;文明的語言可以“宣傳真善美,抵制假丑惡,成為凈化人的思想靈魂、道德情操的語言工具”(姜德軍,2002)。與此同時,語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文明的城市語言可以充分展現一座城市的精神面貌和人文素養。因此城市語言的文明化是和諧社會構建、新型城市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以及文明城市創建的必行之舉。
二、語言使用者——“人”的文明化
所謂“言為心聲”“誠于中而形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語言是人們思想的外化,“語言使用必然體現著個人或社會的道德意識、道德標準以及道德價值的取向”(戴昭銘,1996)。因此語言文明是人們的道德和文化修養在語言和言語上的一種表露,反之語言上的不文明則是人們粗俗化的價值觀和精神世界在語言和言語上的體現。可見,作為語言的創造者和使用者,“人”對于語言文明化具有主導性的作用,因此語言文明化也必須從“人”的文明化開始,不斷提高“人”的思想品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養。
首先,要加強對“人”的愛國主義教育,增強人們的愛國精神和國語主權意識。因為語言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重要標志,更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源泉。而近年來“洋化”語言不斷侵蝕著我們的母語,特別是青少年為了追求個性和時髦,在日常語言交際中夾雜大量的洋文,甚至給自己取洋名,所穿著的衣服上赫然印著“I LOVE AMERICA(我愛美國)”,城市中更是不計其數的商店招牌和商品商標使用洋化的名稱,引導了一種崇洋媚外的扭曲思想觀和價值觀。因此必須強化人們的民族自尊意識和民族自強觀念,維護國語的主權地位,倡導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
其次,要增強“人”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現如今是法治社會,不再是個人強權的時代,增強人們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有利于抵制官僚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思想觀念,并整治假、大、空的官場語言和暴力化、強權化的語言,可以凈化社會風氣,倡導社會的公平正義。與此同時,法制教育從根本上說是一種品德培養,“法紀是文明社會得以存在和發展的保障,遵紀守法是現代社會文明人應有的社會公德,也是個人良好的思想修養的表現”(戴昭銘,1996),增強人們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可以有效減少語言欺詐等違法犯罪行為的產生,有利于城市和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第三,要提升“人”的道德情操。人們的思想道德是語言文明的內在基礎,因此要宣揚文明禮貌、平等友愛、誠實守信的道德觀念,樹立“真、善、美”的高尚思想觀和價值觀,反對封建迷信、崇洋媚外、功利拜金、享樂主義等消極思想觀和價值觀,消除語言歧視、語言暴力、語言欺詐等語言不文明、不和諧現象,樹立誠、敬、謙的美好道德情操。
最后,要提高“人”的科學文化素養。要提高“人”的審美情趣,引導人們追求健康高雅的語言藝術,抵制“粗、野、臟”的低俗化語言;提高“人”的科學文化素質,加強人們分辨是非真偽的能力,認清語言圈套,抵制語言侵略,堅定語言立場,培養“語言羞恥心”;提高人們合理使用語言的能力,使得語言適境應情、恰當有效,從而達到語用得體的效果。
三、整治城市語言污染,凈化城市語言環境
(一)整頓語言暴力
整治暴力化的公共用語,以文雅溫馨的語句如“保護一片綠地,撐起一片藍天”“呵護一草一木”來代替“禁止隨手摘花”“不準踐踏草坪”等生硬冷漠的城市標語,在城市公共用語中體現出以人為本的主旨,更要清理和整治如“放火燒山,牢底坐穿”“誰在此倒垃圾,全家死光光”等暴力化的標語、口號,營造溫馨和諧的城市氛圍。
整治暴力化的網絡語言,加強對網絡的監管,規范網絡語言,網站管理人員及時刪除惡意詆毀、誹謗等具有人身攻擊性質的帖子和評論,凈化網絡語言環境;從根源上緩解廣大民眾的仇富、仇官心理,全體社會成員共同伸張社會的公平正義,整頓當前社會“拼爹”“炫富”“博上位”的不良之風,倡導重義輕利、勤奮簡樸、取財有道、克己修身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社會公眾人物、明星名人要起表率作用,停止網絡罵戰、口水戰等借機炒作的行為,以身作則,引領寬容友好的網絡語言風尚。
規范窗口服務用語,特別是規范公務機關窗口服務人員的語言,全面提高窗口服務人員的語言技能和語言藝術,以文明禮貌的服務用語和親切柔和的語氣語調來為人民群眾答疑解難,從語言上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同時管理部門要完善對窗口服務語言的監督和投訴機制,避免窗口服務人員在語言使用上的不得體以及在語言態度上的傲慢冷漠所呈現出的語言“冷暴力”。
倡導文明禮貌的交際用語,在稱呼語的使用上做到長幼有序,對長者和尊者要使用尊稱,對幼者要使用表示愛憐的昵稱,遵循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平輩之間以兄弟姐妹相稱,杜絕具有人身攻擊性或侮辱性的外號和稱呼;在話語句式的選擇上盡量避免過于直接的祈使句和否定句;在話語語氣上則以請求和商量的口吻來代替命令與指責的語氣,打造恭謙友愛的城市風氣。
避免語言傷害,“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特別是面對內心最為敏感最容易受到語言傷害的青少年群體,家長和教師要給予其更多的語言鼓勵和語言關懷,而不是一味地施加語言壓力;城市輿論和主流媒體要在城市中引導人們發揚相互尊重、相互體諒、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精神,抵制語言暴力,避免語言傷害,減少人際沖突,以此構建人與人之間的和睦關系,促進城市的安定和諧。
(二)消除語言歧視
尊重各地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構建平等的語言環境。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是我國寶貴燦爛的語言文化資源,地域方言的語音、詞匯、語法等都反映了某個地域特有的風土人情和地方文化,少數民族語言體現了我國是多民族國家擁有豐富的多民族文化,因此在當前大力推廣普通話的同時也要充分尊重各地方言和各民族語言,不能以普通話的強勢性歧視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不能以強勢方言歧視弱勢方言,不能以方言口音和少數民族口音來歧視說話者,更不能以口音的地域性而歧視來自特定地域的人。
端正語言態度。對語言的選擇和使用要遵循我國憲法和語言文字法的相關規定,在規定場合必須使用標準的現代漢語普通話,不可因為方言的強勢性而抵制普通話,譬如一直處在熱烈討論中的“粵、普之爭”,要正確處理強勢方言與普通話的關系;也不可因為方言的強勢性而排擠不懂方言的外來客,對各地的方言廣播電視節目進行規范和管理,要發揮方言節目、方言教學與文化熏陶的作用,而杜絕方言的排外效應,同時在城市中積極推廣普通話,使外來客能順利融入城市生活。
取消歧視性語言。去除具有歧視和調侃特殊弱勢群體性質的習語、俗語,如帶有“聾子”“瞎子”“傻子”的民間歇后語“瞎子點燈——白費蠟”“聾子的耳朵——擺設”等;使用具有人性化和人文關懷的稱呼語,以“智障人士”“聽障人士”取代“傻子”“聾子”等用于稱呼殘疾人的具有歧視性的稱呼語,以“外來務工人員”“家政服務人員”取代“打工仔”“農民工”“小保姆”等具有歧視和貶低性質的稱呼語,在稱呼語上充分尊重對方,給予對方內心平等和人格尊嚴。
(三)杜絕假大空語言
嚴懲語言詐騙,對各種語言詐騙行徑予以管制和懲處,相關職能部門加強對通信、傳媒等市場的監管,對涉嫌語言詐騙的虛假信息予以及時清理,對虛假信息的發布者予以懲處,并通過主流媒體和權威話語對城市居民加以提醒和告誡,增強人們的警戒心和防騙意識;建立相關的法律法規,從法律的角度對語言詐騙案件予以嚴懲,同時完善法律法規中的語言體系,避免不法分子通過鉆法律語言上的漏洞而大肆進行違法亂紀行為,立法部門要在法律語言修訂上做到滴水不漏,令不法分子無機可乘。
整頓虛假廣告,規范廣告語言,慎用“強力”“奇效”“頂級”“超凡”“第一”等絕對化詞語,在對“納米”“太空”“轉基因”等高科技詞匯的使用上要實事求是,摒棄“神仙”“仙丹”“長生不老”等封建迷信詞語;相關職能部門加強對城市廣告語的監管,媒體和廣告運營商要對廣告語進行嚴格審核和篩選,對涉嫌虛假的廣告及時禁止,城市管理部門更要對路口街邊的不合法小廣告予以及時整頓和清理。
倡導真誠務實的文風,扭轉如今“官話”“套話”“八股文”盛行的不良之風,提倡真誠務實、實事求是、貼近群眾的新文風。主流媒體應第一時間帶給大眾真實可靠的新聞消息,對新聞事件做真實客觀的評論,不可一味報喜不報憂,隱瞞事實真相,更不可混淆視聽,欺蒙大眾;各級領導人和官方權威話語應以身作則,領導們在運用語言技能和語言藝術的同時更要說實話,做實事,說老百姓們聽得懂的大白話,而不是說長篇大論的“官話”“套話”;各路明星名人等社會公眾人物應起表率作用,面對大眾和媒體說真話,不可因炒作個人知名度而制造假新聞、假緋聞,以此欺騙大眾的感情。
(四)清理“三俗化”語言
遏制封建化語言的回潮,受宮廷、穿越等題材影視文學作品的影響,城市中刮起了一小股復古風,“俏格格”“皇家足浴”“王子一號店”等店名在城市中屢見不鮮,不少商品因為有“皇室”名稱的包裝而價格翻倍,如“越式太子雞”“至尊蝦球”“皇家圣誕杯”等。封建化語言的回潮不僅不符合語言發展的規律,還引導了皇權、貴族的封建等級觀念,因此要適當遏制。廣電管理部門和廣播電視媒體要起表率作用,審核和限定古裝劇的播放數量和播放密度,同時影視文學作品的創作語言不可一味追求復古,要在尊重歷史的同時倡導符合時代精神的新語言。
制止洋化語言的過度擴張,面對全球化趨勢下外來語言和文化的沖擊,首先要提高大眾的國語主權意識,在充分尊重和掌握國語的前提下學習和使用外語;加強對傳統語言和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開設國學講壇,讓大眾充分領略到祖國燦爛語言和文化的博大精深;將“中國風”發揚光大并推向國際,倡導并引領漢語新風尚。
清理情調不健康語言,相關職能部門加強對出版業、媒體、通信業、網絡的監管,及時清理色情廣告、淫穢信息、黃色文學等低俗語言并抑制其增生,依法嚴懲惡意傳播色情淫穢信息的犯罪分子,查處淫穢色情信息投放的服務商和運營商,進一步建立健全對色情淫穢信息的防范機制,促進城市語言的健康與純潔。
整頓拜金言論,加強對如今網絡和電視媒體中出現的種種赤裸裸的拜金言論的整頓,適時糾正誤導大眾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荒謬言論并抑制其擴散;相關管理部門要及時封殺為博取點擊率、賺人氣、吸引輿論焦點而大放厥辭的網絡紅人或電視紅人,消除其負面影響力;城市主流媒體要積極引導大眾遵循勤儉務實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樹立高尚的情操和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
四、結語
城市語言是城市軟環境的一部分,體現著一個城市的形象和品位,是城市的“立體名片”,它也反映著一個城市的管理水平和文明程度,折射出一個城市的綜合競爭力。城市語言是城市文化資源和文化底蘊的一部分,文明的城市語言是建設和諧文化的基礎,更是城市安定團結的根源所在。因此在城市化進程中要以實際的行動和舉措,整頓語言暴力、消除語言歧視、杜絕假大空語言、清理三俗化語言、凈化城市語言環境,為城市居民打造一個健康、文明的語言環境,開創城市語言文明和諧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戴昭銘.語言文明和道德建設[J].語文建設,1996,(7).
[2]杜永道.語言文明建設芻議[J].語文建設,1996,(7).
[3]丁萍.關于構建和諧語言生活的思考[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2007,(5).
[4]馮廣藝.語言和諧論[J].修辭學習,2006,(2).
[5]姜德軍.語言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J].前沿,2002,(11).
[6]李宇明.構建健康和諧的語言生活——序《中國語言生活狀況
報告》(2005)[J].長江學術,2007,(1).
[7]楊宜音.中國社會心理學譯論(第一輯)[M].北京:社會科學文
獻出版社,2005.
(程展 浙江金華 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 3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