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漢語“被”字句的結構入手,以前人對它的生成研究為基礎,提出了以下幾點翻譯方法:表示典型被動含義時,則譯成英文中的被動句;表示非典型被動含義時,則分三種情況而定:“被+V(不及物動詞)”,翻譯成英語中的虛擬句或者采用本身帶有被動含義的詞語;“被+名詞”翻譯時采用詞性轉化的方法;“被+ 形容詞”則要采用形容詞的反義詞的方法。
關鍵詞:“被”字句 結構 被動含義 英譯
“被”字句被認為是一種典型的被動句而在漢語中大量存在,英語中也大量存在著被動句,因此這種現象一直受到語言學家的關注。以Quirk et al(1985)為代表的傳統語言學開始了對被動句的研究,認為被動句是由主動句轉換而來的,所以被動句的謂語動詞一定是及物動詞。20世紀50年代左右出現的形式語言學又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被動句,認為被動句產生于動詞被動化和名詞詞組提升這一生成機制。這些研究分析了被動的產生過程,但是因為語言是一個不斷發展的事物,所以這些研究并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涉及到時代新詞。
近幾年,仍然不斷地有人研究英漢被動句,如熊學亮、王志軍(2001,2002,2003)對英漢語被動句的原型進行了研究,倪巍、邵志洪(2004)從英漢語被動化概念的語法化、被動句的句法結構和語用功能三方面分析了英漢語被動句的差異,王燦龍(2009)和彭詠梅(2010)對新興出來的具有時代特征的被動句進行了研究,鄧云華(2011)從認知的角度分析了英漢語言特殊被動式的構成意義、擴展基礎、認知機制和語義類型,但是這些研究都是從認知層面或句法層面來解釋英漢被動句的生成的,并沒有從翻譯的角度來解釋漢語“被”字句的翻譯。本文將以前人的研究為基礎,研究漢語“被”字句的英譯。
一、“被”字句表示典型被動句
被動語態在英語里是一種常見的語法現象,在某些文體中,使用被動句幾乎成了一種表達習慣。英語作者出于各種考慮和需要,廣泛使用著被動語態,尤其常用于科技文章、報刊文章和官方文章。(程文格,轉引自連淑能,1993:90)與英語相比,漢語被動式的使用則受到限制。古代漢語沒有“被字式”,被動意義一般借助主動式來表示。到了近代,漢語才有了“被字式”。“被”字是從“遭受”的意義演變而來的(如《后漢書·賈復傳》“身被十二創”)。“被字式”曾被稱為“不幸語態”,主要用以表達對主語而言是不如意或不企望的事,(王力,1984:124~125)“如“被捕”“被殺”“被剝削”“被壓迫”等。現代漢語受西方語言的影響,“被字式”的使用范圍有所擴大,有時也可用來表達并非不如意的事,如“被選為工會主席”“被評為先進工作者”等。
(一)NP1(受事者)+被+(NP2(施動者))+動詞的翻譯
結構“NP1(受事者)+被+(NP2(施動者))+動詞”是漢語“被”字句的基本結構。而英語被動句的基本結構是“NP1(受事者)+be+過去分詞+(by+NP2(施動者))”與漢語的基本一致,因此我們可以把這種結構的“被”字句翻譯成英語的被動句。如:
(1)他被打了。
Ta bei da le.
He was hit.
(2)他被他爸爸打了。
Ta bei ta baba da le.
He was hit by his father.
這里我們要注意,因為漢語中常會出現不定代詞,如“某人、別人、人”等,這時候可以翻譯,也可以不譯。如果漢語中強調這個不定代詞,那我們就將它翻譯成someone。如:
(3)他被人打了。
Ta bei ren da le.
He was hit (by someone).
(二)NP1(受影響者)+被+(NP2(施事者))+動詞+ NP3(受事者)的翻譯
結構“NP1(受影響者)+被+(NP2(施事者))+動詞+ NP3(受事者)”是漢語“被”字句的另一種常見結構。NP1并不是直接的受事者,所以不能像“NP1(受事者)+被+(NP2(施動者))+動詞”中那樣,直接翻譯成英語中的被動式。但是,因為受事者NP3出現了,所以我們還是可以將其翻譯成英語中的被動句。不過我們首先要弄清楚NP1和NP3之間的邏輯關系,然后將其轉化成“NP1(受事者)+被+ (NP2(施動者))+動詞”進行翻譯。如:
(4)他被殺了父親。
Ta bei sha le fuqin.
His father was killed(by someone).
(5)他被張三殺了父親。
Ta bei Zhangsan sha le fuqin.
His father was killed by Zhangsan.
二、“被”字句不表示典型的被動句
近兩年,漢語中出現了一種新興的“被”字句,與通常的“被”字被動句有所不同。最先出現這種用法的是“被”用于不及物動詞“被自殺”,在博主“閑得不自在”的博客中有這樣的標題:
被自殺?(2008年10月15日)
表面看起來是表示被動,但實際追究起來,其實不然。漢語“被”字句表示被動的結構:
NP1(受事)+被+(NP2[施事])+動詞
“自殺”屬于不及物動詞,其后是沒有受事的,所以它并不是尋常意義上的被動。根據當時的報道,網友用“被自殺”表述了既像“自殺”又似“謀殺”的蹊蹺死亡事件,將自己對此事的懷疑和不滿蘊涵其中。此后網絡媒體上陸續出現了“被+V(不及物動詞)”和“被+形容詞/名詞”等,如:我就業啦、就業啦、太興奮了,而且是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被就業的!(天涯論壇,2009年7月12日)
從“被幸福”走向“真幸福”(中青亮點網,2009年8月3日)
這種被動式表達的含義是“在不知情或非自愿、不真實的情況下,非自主地遭遇某種境況”,這種境況可能是言者期許的(如“增長”“就業”“省錢”),也可能不是其所期許的(如“學習”),甚至完全是純客觀的現象(如“用水”),但共性則是皆帶有不真實性(故多數情況下加上引號)。(彭詠梅、甘于恩,2010)
(一)“被+V(不及物動詞)”的翻譯
1.譯文采用虛擬式
前面所說這種結構違反了原來的語法規則,不能表示一種典型的被動式,所以不能將其翻譯成英語的被動式。如:
物價“被下降”?專家析內情(《羊城晚報》2009年8月12日A2版)
如果我們將其翻譯成“Was the price of commodities declined?the analysis of the expert”這樣就不符合英語的語法,屬于一種錯誤的翻譯。“被下降”表明物價實際上是沒有下降的,但是在政府的報告中,物價卻下降了,與現實是不符的,所以我們也不能直接將其翻譯成“the price declined?”。
這是一種對事件描述高度簡化的結構(鄧云華,2011),因此,在翻譯時要將它的隱藏信息翻譯出來,“Should the price of commodities have declined?The analysis of the expert”。
在這種表示與現實不符的情況時,我們可以采用英語的虛擬式將那種情況不符表達出來。
2.譯文采用本身帶有被動含義的動詞
是辭職還是“被辭職”?(《廣州日報》2010年4月3日)
“被辭職”表示的是一種不情愿、無奈,所以可以將其轉化為“被辭退”。那這樣就可以翻譯成“Did he quit his job or was he fired?”
(二)“被+名詞”的翻譯
由于網絡、報紙等媒體的力量,“被××”成為一種能產的格式,許多的名詞、形容詞也加入了這種格式。如:
那些原本在小康達標水平之下的群眾,一夜之間就“被小康”了。(《撫順晚報》2009年8月3日)
進入“被XX”結構的這些名詞都有了動詞化的傾向,有了動詞色彩(方少鵬,2011)。“小康”的意思就變成了“達到小康水平”,但是我們不能忽略這里的隱含意思:群眾實際上并沒有達到小康水平。
這里翻譯的時候,我們可以把這個名詞翻譯成形容詞,進行詞性轉換。“People are treated as the people who are well-off,actually they are not.”
(三)“被+形容詞”的翻譯
從“被幸福”走向“真幸福”。(中青亮點網,2009年8月3日)
“被幸福”表示的是假幸福,所以我們可以將“被+形容詞”結構中的形容詞處理成“假+形容詞”。在翻譯時,我們也要將“被”字后面的形容詞轉化成其反義詞。即“from unhappiness to happiness”。
三、結語
本文探討了表示典型被動含義的“被”字句的翻譯方法和不表示典型被動含義的“被”字句的翻譯方法。表示典型被動含義的“被”字句,可以將其翻譯成英語中的被動句,不表示典型被動含義的“被”字句,分三種情況:“被”+ 不及物動詞:翻譯成虛擬式;譯文采用本身帶有被動含義的動詞;“被”+ 名詞:采用詞性轉換的方法;“被”+ 形容詞:譯文采用形容詞的反義詞。
漢語中新興的“被”字句帶有很明顯的中國時代特征,雖然不符合漢語語法,但是它卻符合生成語法(鄧云華,2011)。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深入和對外文化傳播的發展,我們有必要注意這方面詞匯的翻譯。
參考文獻:
[1]Quirtk,R.,S.Greenbaum,G.LeechJ.Startvik. 1985.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 London: Longman,1985.
[2]倪巍,邵志洪.英漢被動句認知對比研究[J].四川外語學院學
報,2004,(5).
[3]王燦龍.“被”字的另類用法[J].語文建設,2009,(4).
[4]熊學亮,王志軍.英漢被動句的認知對比分析[J].外語學刊,
2001,(3).
[5]熊學亮,王志軍.被動句式的原型研究[J].外語研究,2002,
(1).
[6]熊學亮,王志軍.被動句認知解讀一二[J].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3,(3).
[7]鄧云華.英漢特殊被動句的整合方式[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1,
(2).
[8]彭詠梅,甘于恩.“被V雙”:一種新興的被動格式[J].中國語
文,2010,(1).
[9]程文格.英漢被動句對比研究[J].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
(1).
[10]王力.中國語法理論[A].王力文集(第一卷)[C].濟南:山東
教育出版社,1984.
[11]方少鵬.“被”字句三題[J].宜賓學院學報,2011,(2).
(王靜芳 宮麗 浙江寧波 寧波大學外語學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