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官員7月9日說,跨境犯罪團伙利用電話和網站設下投資騙局,過去5年從一千多名澳大利亞居民手中騙走超過1.13億澳元(約合1.15億美元)。
手法精
澳大利亞犯罪委員會和澳大利亞犯罪學研究所9日聯合發布報告,總結近年來頻發的跨境投資騙局特點。
報告描述,犯罪團伙通常從合法企業處購得客戶資料,依據一定標準篩選,并鎖定潛在目標,偽裝成投資機構給這些人打電話。獲得對方信任后,犯罪團伙說服受害人把資金打入專門設立的幌子企業賬戶,提取資金,突然消失。
澳大利亞犯罪委員會主管約翰·勞勒說,犯罪團伙對詐騙細節下了不少工夫,讓這種原本可以辨別的騙局更具迷惑性。比如,這些團伙向潛在詐騙目標發出幾乎可以亂真的投資說明書,設立專業化假投資網站,甚至不惜血本,尋求律師和會計師專業指導。
“他們甚至能夠操縱搜索引擎數據”,勞勒說,“當你搜索一個特定事件或者特定企業,你會發現他們的名字在(搜索結果中排)第一位,與這些機構相關的所有負面評論會移至第四頁或者第五頁。”
更惡劣的是,犯罪團伙得手后,甚至會以其他身份聯系受害人,謊稱是金融監管機構或警方,在幫助受害人“追回資金”過程中,實施二次詐騙。
追蹤難
邁克爾現年50多歲,居住在澳大利亞南部,有超過15年投資經驗,自以為警覺、理性,但還是被跨境犯罪團伙騙走25萬多美元。
他說,去年9月接到境外電話,對方自稱投資機構,推銷現貨黃金交易,提供名字、電話號碼和網址。認真分析網站上各類數據和投資策略后,邁克爾認為這家機構應該足夠“專業”。
出于謹慎,邁克爾查閱國外和澳大利亞境內“釣魚網站”黑名單,“做了你決定投資前應該做的一切調查”,認為沒有問題,就向對方匯出25萬澳元(約合25.44萬美元)。邁克爾當時查閱網站賬號時,能看到自己資金的動向和賬戶盈利。
勞勒說,網站上的賬戶盈利完全由犯罪團伙虛構。互聯網及各種技術手段日趨發達,讓詐騙網站的逼真度越來越高,增加了受害人受騙的可能。
波及廣
澳大利亞犯罪委員會證實,過去5年間,超過2600名澳大利亞居民受騙,損失超過1.13億澳元(約合1.15億美元)。個案最低損失為3.5萬澳元(約合3.56萬美元),最高超過400萬澳元(約合407萬美元)。
調查報告說,主要受害人群年齡在50多歲,以男性為主,一般有過良好的理財經驗,生活上相對獨立。“犯罪團伙的欺騙讓人信服,一些人甚至把這個所謂的‘機會’推薦給其他家庭成員。”澳大利亞犯罪委員會另一名主管保羅·耶夫托維奇說,“你可以想象,騙局揭穿前產生的長期破壞效應。”
為應對詐騙威脅,澳大利亞執法機構正采取措施,向所有家庭寄送郵件,提醒投資詐騙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