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牙根未完全形成的年輕恒牙,可由外傷、畸形中央尖、齲壞等引起牙髓炎癥及壞死導致根管感染,出現根尖周炎癥,影響牙根及根尖孔的繼續發育形成。目前,學齡兒童的意外傷害越來越多,在口腔主要表現為前牙外傷。前牙外傷好發年齡8~10歲,約占全部前牙外傷的52.9%;好發部位多見于上前牙,約占全部前牙外傷的97.1%[1]。年輕恒牙的治療與成人相比有其復雜性,既要考慮牙齒形態和功能的恢復,還要考慮如何不影響牙根繼續發育。筆者采用Vitapex糊劑控制根尖周組織感染,從而誘導根尖發育,取得顯著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2007~2009年臨床治療的30顆年輕恒牙,其中上前牙24顆,下前牙6顆,8~10歲22顆,10~13歲8顆,牙髓炎18例,根尖周炎12例。選用材料:樟腦酚液,Vitapex糊劑等。
1.2研究方法:30顆患牙分別行常規開髓,備洞,測量工作長度,大號擴大針去除感染物質,根管器械進入根管深度需距根尖1~2mm,避免傷及根尖組織及牙乳頭,3%雙氧水及0.9%鹽水交替輕輕沖洗根管,避免加壓,勿將污染物推入牙根深部,吸干根管,封樟腦酚棉捻,每周更換一次,直到無滲出或無自覺癥狀。如有急性癥狀的患牙,則先開放引流,待癥狀緩解后再常規根管預備,封藥至無滲出后無自覺癥狀為止。行Vitapex糊劑根管充填術,磷酸鋅粘固粉墊底,永久性充填,6個月復診1次,進行臨床及X線觀察。
1.3臨床評定標準[2]:成功:患牙無癥狀,X線示牙根發育,管腔縮小,根尖形成。顯效:患牙無自覺不適癥狀,X線片示以下情況:①根管腔無明顯變化,根尖封閉;②根尖1/3區形成清晰鈣化橋;③X線片未顯示牙根發育,但根管內探測有明顯阻力。失敗:患牙自覺不適,有叩痛或松動,X線片根尖周透射區無變化或擴大,根尖未繼續發育,牙根出現內吸收或外吸收。
2 結果
30顆年輕恒牙采用Vitapex糊劑充填根管2年隨訪觀察,成功23顆,占76.67%,顯效5顆,占16.67%。有效率93.33%,失敗2顆,占6.67%。顯示年輕恒牙牙根尖誘導成功率較高,患牙得以保留。
3 討論
3.1 根尖誘導成形術是指牙根未完全形成之前而發生牙髓嚴重病變或尖周病變的年輕恒牙在消除感染或根尖周炎癥的基礎上,用藥物誘導根尖部的牙髓和/或根尖周組織形成硬組織,使牙根繼續發展并使根尖形成的治療方法。根尖誘導成形術成功與否除控制根管內感染因素外,與患牙牙根發育程度及外力損傷程度有關。根據臨床病例觀察,患牙萌出時間短,牙根大部分未形成,在受到較大外力作用時造成牙髓嚴重受損,一旦發生牙髓感染壞死,極易出現牙根內外吸收現象,治療成功的可能性較小[3]。通過實踐認為,只要正確根管處理(勿傷及根尖區牙乳頭,并可適當保留根尖活髓組織),即能控制根管感染和尖周炎癥。Vitapex糊劑有誘導根尖形成的作用,在實際操作中應當注意材料的適填或欠填,掌握好根充的深度有利于牙根繼續發育,超填會影響根尖組織的修復功能,推遲或阻礙牙根繼續發育,增大失敗可能性。
3.2 Vitapex糊劑由氫氧化鈣、碘仿、聚硅氧烷油等主要成分組成。氫氧化鈣具有強堿性,PH值9~12,可中和炎癥的酸性產物,使細菌在堿性環境中失去活力,并促進堿性磷酸酶的活性,從而促進根尖硬組織屏障形成;鈣離子對細胞分裂有誘發作用,誘使活的殘髓組織產生骨樣牙本質和管樣牙本質沉積,對無髓牙促進根尖周結締組織分化,使根管壁沉積類牙骨質和類骨質,延長牙根,封閉根尖孔[4]。碘仿本身無殺菌作用,但遇到組織液、脂肪及細菌產物時,可緩慢分解產生游離碘,氧化細菌原漿蛋白的活性基因與蛋白質氨結合使其變性,具有良好的殺菌、防腐和消毒作用。聚硅氧烷油具有防水性、絕緣性,防止根管內糊劑吸收[5]。只有炎癥消除后上皮根鞘才有可能誘導牙乳頭分化或牙本質細胞繼續形成根尖部牙本質,誘導根尖周組織分化成牙骨質細胞,形成牙骨質。
3.3 年輕恒牙的處理:年輕恒牙根尖孔開闊,牙髓組織細胞豐富,血供充足,牙髓抗感染能力及修復能力較強,即使牙髓無任何感覺,其牙髓也不一定完全壞死,根髓中仍有可能有部分活髓。根尖周炎者其根尖區牙髓再生仍有可能,因年輕恒牙牙髓炎早期即可能出現根尖周炎的癥狀,故牙髓炎、根尖周炎經Vitapex糊劑根充后,根尖均有形成的可能。本文報道根尖周炎12例中有10例有效,2例失敗病例均為根尖周炎癥病變范圍較大,牙乳頭破壞,且牙冠缺損較大。
3.4療程:在根尖未形成前需反復多次更換誘導藥物,療程長,如不能按時復診,將會延誤治療,導致誘導失敗,用Vitapex糊劑根管充填無需多次復診,療程縮短,方便了患者。
Vitapex糊劑充填根管操作簡便,與根管壁之間不易產生空隙,不必考慮嚴密充填的問題,從臨床表現及X線變化等方面作比較,發現均可獲得滿意的臨床效果。
[參考文獻]
[1]陳 潔,葛立宏,邵林琴,等.512例年輕恒前牙外傷的臨床分析[J].現代口腔醫學雜志,1998,12(1):196-198.
[2]文玲英.根尖誘導[J].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2000,11(3):187-189.
[3]楊如美.抗生素糊劑誘導根尖形成的臨床研究[J].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2002,12(10):559.
[4]樊明文.牙體牙髓病學[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24-245.
[5]蔡華雄,阮 毅.比塔派克斯糊劑治療感染根管的臨床觀察[J].實用口腔醫學雜志,2001,17(6):509-511.
[收稿日期]2012-03-21 [修回日期]2012-05-10
編輯/何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