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配合我校國家高等學校特色專業的建設,在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的課程教學中,結合教學實踐,從教學體系、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考核體制等方面對該課程的教學改革進行了探索,體現了為石油機械服務的特色,培養學生為石油企業服務的意識和熱情。
關鍵詞:機械制造技術基礎 石油機械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8(b)-0146-02
長江大學機械設計及其自動化專業是湖北省品牌專業,是國家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在建專業。該專業長期從事石油機械裝備的研究,在教學、科研中體現了石油機械的行業特色,為石油企業培養了大量的機械專業人才。近年來,為了更進一步培養實踐性強的石油機械專業人才,我校開設了針對石油機械的應用性人才培養的基地班級的教育,利用江漢石油管理局豐富的教學資源,進行專業建設的新的探索。為石油企業培養具有實踐性強、創新能力強的專業人才[1]。
機械制造技術基礎是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對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工程創新能力起著及其重要的作用。該課程與工程實際結合極為緊密,知識面廣、信息量大、綜合性強,而學生又缺乏必要的實踐工程背景,感性知識較少,不容易掌握、吸收及應用該課程理論。本研究以國家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為契機,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對建設具有石油機械特色的機械制造技術基礎教學改革進行探討。
1 建立具有石油機械特色的教學課程體系
1.1 教學計劃的修訂
從2011年開始,我校在2011年進校的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新生中擇優選擇了40名學生組成了石油基地班(機械),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適應石油企業的創新性人才。針對該班的教學,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教研室對教學計劃進行了研究修訂。
在人才培養模式上,采用0.5+0.5(+暑假)+1的培養模式,第一個0.5,表示一個學期的前半部分進行理論教學,目的是完成該課程的理論知識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的基本理論,學習“金屬切削原理與刀具”、“金屬切削機床”、“機械制造工藝學”及“機床夾具設計”知識,在50個學時內完成機械制造技術基礎基本理論的學習;第二個0.5(+暑假)表示一個學期的后半部分進行以石油機械主要裝備為對象的制造工藝實習和課程設計,學生在這個階段完成石油機械零件的工藝規程的制訂、夾具的設計。在這個階段要求學生進入工廠,對所研究的零件進行更為直觀的認識。江漢油田管理局第四石油機械廠,距離我校僅3km的路程,學生坐公交車可以很方便的到達,為該階段的實施提供了保證。學生分批次到該工廠進行有組織的學習,工廠負責為每批次學生提供高素質的實踐指導老師。目的是通過該階段的教學,使學生學會石油機械生產現場的工藝要求,解決實際工藝問題的方法,對石油機械零件、裝夾具建立感性認識。第三個1,表示在大學四年級下學期進行一個學期的企業生產學習。在該階段學生進入石油機械制造企業進行一個學期的學習,企業為學生配備專業的導師,為學生的企業學習進行指導。
在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上,突出石油機械的特色[2]。加入了大量石油機械的專業課程,例如石油機械裝備、石油鉆采機械、石油礦場流體機械等。機械制造技術基礎的教學內容上,涉及到典型零件的加工方法、加工設備、工藝裝備及工藝過程,均以石油機械裝備制造過程中的典型零件為例進行講解,貫徹為石油機械服務的理念。
1.2 教學形式的變革
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的教學形式在教學上采用“雙導師”制度。在學校教學期間,以課堂教學為主,選擇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擔任該課程的教學,該教師必須具有一年以上的企業實習經歷,對機械制造裝備及機械制造工藝具有深刻的認識。為此,我校年輕教師在上崗前都要進行為期一年的企業實習學習,目的是使教師具有極強的實踐性,為教育學生積累豐富的實踐知識;在企業學習教學期間,企業為學生配備具有教授級的高級工程師或者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高級技師擔任教學導師。企業導師針對學校教師提出的實習課題為學生制定具體的實習要求,指導學生進行工藝裝備、工藝規程的學習。目的是使學生理論聯系實踐,將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的基本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更好地理解機械制造技術的學科特色。
2 教學中的具體措施
2.1 以石油機械典型裝備的主要零件為主線,緊密聯系實踐串講課程內容
機械制造技術基礎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課程,要求學生能夠對中等復雜零件進行工藝規程的設計制訂,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為有效的串聯課程內容,完善教學內容,體現石油機械的特色,筆者以石油機械裝備典型零件為主進行講解,將工藝基本知識、機床夾具、刀具量具的選用、切削用量的選擇等知識聯系起來,形成一套有機的整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3]。在軸類零件的選擇上,主要以石油機械主要設備泥漿泵、變速箱、絞車等設備為主,泥漿泵選擇動力端的曲軸、變速箱選擇齒輪軸、絞車選擇絞車滾筒軸等進行講解;盤類零件主要選擇泥漿泵上的傳動齒輪、變速箱上的齒輪、絞車的剎車盤以及天車游車上的滑輪進行講解;箱體類零件主要選擇變速箱的箱體、泥漿泵的箱體等進行講解。例如變速箱齒輪軸的加工,從其使用性能入手,分析其不同批量的加工特征,根據加工方法和工藝理論知識,決定其不同批量的加工工藝規程。其簡易的工藝規程是:車端面打中心孔—— 車外圓—— 銑鍵槽—— 滾齒加工—— 熱處理—— 精加工齒輪—— 檢驗。利用這些石油機械裝備典型零件的工藝的講解,一個方面使學生熟悉零件的工藝規程的制訂過程,另一方面,使學生對石油機械的結構具有初步的感性認識,對石油機械產品產生興趣,為學生畢業后到石油機械企業服務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2.2 實踐和教學并行的教學模式的利用
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的教學采用實踐與教學并行的教學模式,在理論學習結束時,學生帶著教師下達的課程設計任務書立即到企業進行實地學習。理論學習的知識在實踐中可以等到及時的感應。學生到企業學習時間為兩個月,在工廠針對自己的課題進行有目的的實習,一邊實習一邊進行自己的課程設計報告的撰寫,暑假結束時上交課程設計說明書。企業豐富的資源為學生課程設計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學生在企業學習期間對零件的外形認識、結構特征、加工工藝路線、工藝裝備、切削用量的選擇上都有較直觀的認識,并可以參考學習類似零件的工藝規程內容和格式。
2.3 改革考核制度、探索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方式
教學測量與評價是檢驗教學成效,確定學生學習成果和教師教學成果的有效手段,是教學環節不可缺少的部分。評價中要注重過程的考核,以學生各方面能力是否得到提高作為衡量教學質量的重要標志。因此,我們采用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方式,建立完善考核指標體系。
在評價上,打破傳統的單一的試卷考試形式,采用多種考核方式,包括試卷考試、現場答辯、組織紀律、課堂作業、企業實踐考核等,評定標準分理論、實驗、企業實踐、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等。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的考核成績分理論、平時和實驗三部分,比例為7:2:1;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設計的考核項目分課程設計說明書、現場答辯、企業實踐考核和組織紀律等四個環節,比例為4:2:2:2,體現培養勞動紀律和技術知識的同等重要性。考核中要將能力與知識的考核緊密結合起來,激勵學生培養為企業服務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3 結語
在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的改革與建設中,我們不斷的努力探索,總結經驗,完善教學。貫徹“為石油企業培養機械創新性人才”的要求,密切聯系實踐,重在工程素質的培養,有效的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目前,我們借助國家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這個平臺,進行的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的改革還處于探索階段,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吳修德,汪建華,陳義厚.石油機械特色專業的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教學改革[J].石油機械,2011,(3)88-90.
[2]陳義厚,周思柱,馮進.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品牌專業特色研究[J].管理觀察,2008,(7)111-112.
[3]談衡,何慶,王澤.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1,(8)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