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新疆優勢礦業資源為背景,針對新疆大學采礦工程專業課程建設,研究分析了專業建設面臨的挑戰,提出了專業建設規劃,并進一步優化了專業結構和課程體系,在招生就業中進
行了相應改革措施,在教學實踐中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新疆 采礦工程 課程體系 專業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8(b)-0165-02
煤炭工業發展十二五規劃開頭就提到“煤炭是我國的主體能源,在一次能源結構中占70%左右。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煤炭作為主體能源的地位不會改變。煤炭工業是關系國家經濟命脈和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礎產業”。目前,國家能源戰略向西部轉移,具有優勢資源的新疆自“西部大開發”號角吹響后,神華、中煤、潞安、徐礦、兗礦、新汶等各大能源集團紛紛進駐新疆。采礦人才面臨很多機遇,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日趨顯現,自治區內礦業人才培養難以滿足井噴式用人需求[1-2]。以新疆大學采礦工程專業為研究對象,主要面臨幾方面的問題。
1 專業建設面臨的挑戰
新疆大學采礦工程專業具有悠久歷史,原新疆工學院1953年就有采礦工程專業,但當時按照國家和自治區要求,主要面向有色金屬方向。20世紀90年代,采礦行業經歷了從計劃經濟的財政補貼轉型到市場經濟的自負盈虧的痛苦過程,采礦行業低迷,專業招生和學生分配受到嚴重影響。為此,原新疆工學院在1993年招收了最后一屆采礦工程專業的學生后,就停止了招生。進入21世紀,中國經濟發展速度加快,能源需求不斷加大。為加強地區建設,使自治區優勢資源轉化戰略順利進行,采礦工程專業于2008年開始重新招生。但是與傳統的僅僅以有色金屬方向為主向“大采礦”(包括露天開采與地下開采、煤礦開采與金屬礦開采)轉化,因此專業建設等挑戰性很大。
根據新政辦發〔2009〕91號“關于加強煤炭專業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對采礦人才培養的要求,新疆大學采礦工程專業主要面臨幾大大挑戰。
1.1 市場“規模擴大”上對培養需求的挑戰
采礦工程專業每年招生人數較多,2010年招了5個班(170人),加上前兩年的4個班,人數超過320人,但當時在校教師才2人,遠遠不能滿足教學需求,更談不上投入科研;同時招生多也在實驗室建設上也面臨嚴峻問題。故需學習內地高校建立彈性高效的教學管理系統和運行機制。
1.2 采礦新技術的運用對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挑戰
伴隨礦井生產能力的加大,高產高效需要的是機械化、自動化和信息化。而這幾年學生井下的實踐教學環節中,安排實習很難,缺乏必要的工程實踐訓練。這需要“實訓基地共建,共同參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現政府、學校、企業聯動,產學研結合,形成政府引導、企業參與、院校為基礎的煤炭行業人才培養長效機制。”(新政辦發〔2009〕91號)。
1.3 教材建設與新疆獨具的礦產特點不相適應的挑戰
使用的教材多為傳統內容,一方面更新跟不上采礦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沒有和新疆稟賦特征獨特相配套的教材,如:神華新疆公司的小紅溝煤礦煤層平均65m,但是傾角83°~87°[3],沙爾湖煤田單層厚度超過217m,平均煤層厚度130m,對于這樣近似直立的和超級厚煤層,若按照傳統的采煤技術是行不通的。
1.4 市場多層次需求與人才適應環境能力的挑戰
由于新疆煤炭賦存條件的復雜性、獨具性,加上采礦工藝的多樣性及采礦技術的多元性,導致大學生培養質量難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市場需求,大學生適應環境的能力表現不足。
2 專業建設規劃
為迎接采礦工程專業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結合自治區對人才需求,在援疆專家中國礦業大學張東升教授(目前擔任新疆大學地質與礦業工程學院院長)的積極倡導和指導下,教研團隊參看了西安科技大學、重慶大學、中國礦業大學、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等國內多所大學的采礦工程專業教學資料,進行了分析對比,結合新疆礦產的稟賦條件,對2008年制定的培養方案和培養計劃做了認真細致的修訂。由于“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內容是人才培養目標”[5],所以首先修訂明確了新疆大學采礦工程專業建設目標和方案。
2.1 明確建設目標
為滿足新疆經濟實現跨越式可持續發展需求,必須將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擴充教學內容,加強新教材與實踐教學建設,建立高效彈性的教學管理與質量保障體系,促進高水平專業實驗室和教學團隊的建設,堅持產學研相結合,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高級采礦工程技術人才[5,6]。
2.2 制定建設方案
為了更好的使產學研相結合,資源優勢共享,以重點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切入點,邀請了自治區內采礦專家和知名企業總工及學校學術委員會成員等共同對新修訂的培養方案和培養計劃進行了論證,主要今后開展以下幾方面工作。
(1)在廣泛調研和充分掌握本專業國內外發展動態的基礎上,以培養采礦工程專業本科生的“學習、實踐、創新、交流、適應”5項能力為主,以實踐和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調整人才培養方案。
(2)優化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對課程重復或內容相近等刪減,增設適應現代采礦技術要求的課程。
(3)推動新教材建設。結合新疆煤層等礦產的稟賦特征和新采礦工藝及技術等,計劃重新編制采礦學教材。
(4)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深化實踐教學的系統化改革,重點是課程設計、專業實習及畢業設計。結合新疆的冬季寒冷,時間長的特點,將畢業實習放在9月份(大四第一學期)。
(5)計劃構建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彈性教學管理與質量保障體系。創新與高素質人才培養相適應的高效運行管理體制,為教師和學生減壓減負;建立與彈性教學相適應的實踐環節管理體系,以提高實踐環節教學效果;完善教學獎勵制度,搭建大學生積極創新和教師積極參與的穩定平臺。
3 優化專業結構和課程體系
為了更好的使產學研相結合,資源優勢共享,邀請了自治區內采礦專家和知名企業總工及學校學術委員會成員等共同對新修訂的培養方案和培養計劃進行了論證,并進一步優化了專業結構和課程體系。
3.1 優化專業結構
在2008年制定教學計劃和培養方案完全是照搬內地某高校模板,在去年的專業教學過程中,出現了采礦學課程和實踐相脫節;課程設置上存在一些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時間上的混亂。如“采礦學”和“礦山壓力與控制”都放在第六學期(大三)?!熬锕こ獭笔鞘鼍飻嗝婧徒徊睃c設計,在課程之第七學期進行。2008級的畢業生大四最后一學期開始還在做“井巷工程”課程設計等等。
3.2 優化課程體系
在采礦工程專業的課程設置上有些課程內容相近或者重復,如:“環境科學概論”與“礦山環境與安全工程”;有些是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又進行重復學習,如“計算機文化基礎”;個別基礎課程太多,學時多,學生壓力很大。如在力學的課程設置里有“彈性力學”、“巖體力學”、“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流體力學”、“斷裂力學”六門。對上述情況的課程進行刪減。
為了培養基礎寬、能力強、素質高,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創新意識和初步創新能力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7,8],增設了一些課程。如“運籌學”、“露天邊坡工程”、“巖土工程數值計算”、“采礦新技術”等。
3.3 確定專業方向
采礦工程專業由傳統的面向煤炭及有色金屬行業轉為面向采礦學科培養人才。改革后的采礦工程專業在學習前三年不分方向,但在第七學期開始再進行選方向。主要方向有礦山(煤礦和金屬礦)的地下開采、露天開采、礦井通風與安全(部分)四個專業方向。
多方向的選擇為學生就業創造了寬廣的途徑,同時也是適應自治區礦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4 招生和就業
4.1 招生
在2008年采礦工程專業開始招生時,考慮到生源(全是新疆本地)和專業的性質,設置為本科院校的二本招生,這和新疆大學作為211重點大學的身份極不相符。并且通過幾年的教學各個環節的學習實踐,比如對基礎學科,特別是高數、英語、多個力學課程的學習上,反應出學生整體基礎差、底子薄。一般大二學習結束,每個班35人左右只有2~3人沒有掛過課程,而且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不是太高,與現在培養目標相去甚遠,這和如何樹立學生的正確的學習態度密切相關。從今年開始,招生時仍按照重點大學的分數招生,相信生源質量的提高會帶來好的教學效果。
按照自治區相關政策,從2009年對錄取為采礦工程專業的學生,實施三免教育(免學費、住宿費和書本費),并在教學實踐實訓等方面給予保障。
4.2 就業
學院從上學期開始大力開展校企合作,積極開展了“訂單式”培養,變招工為招生,由用人企業、學校、學生三方簽訂協議。2011年以前的學生,協議率在75%以上。
今年畢業班只有一個43人的漢族班(其中維吾爾族1人),除去3人面試被推免研究生外,80%在礦山一線,個別在高職院校等,學生就業率100%。
5 建設初步成效
由于采礦工程專業屬于自治區緊缺專業,也是和中國礦業大學、中南大學進行共建的重要學科之一。2011年11月,我院從第一屆即將畢業的43名采礦工程專業本科生中分別向兩個學校保送了1位采礦方向和2位金屬方向的研究生。這極大地調動了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
在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采礦工程專業學生王軍黨、趙旭等同學制作的“引射風流風門與均壓防滅火模型”,“高寒地區礦井余熱回收系統”,分別在2011年10月的全國大學生大賽中榮獲一等獎和二等獎。可以說,實踐教學在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已初見成效。
參考文獻
[1]汪斌,周福祥.論新疆煤炭行業人才培養的重要性與緊迫性[J].煤炭高等教育2007,25(1):100-103.
[2]陳全君,楊永臣.新疆煤炭工業人才培養對策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6,24(4):43-45.
[3]王寧波.淺議新疆煤炭工業的可持續跨越式發展[J].西部探礦工程,2007(8):126-129.
[4]沙爾湖煤田探明儲量892億噸http://roll.sohu.com/20111227/n330396005.shtml
[5]張東升,屠世浩,萬志軍,等.高等工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長春大學學報,2011,11(11):137-143.
[6]張東升,屠世浩,萬志軍,等.采礦工程特色專業建設規劃與發展[J].中國電力教育,2010,27(9):28-30.
[7]曹樹剛.論我國采礦工程本科教育及其改革[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7(1):82-83.
[8]汪理全,梁學勤,張吉雄.采礦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1999,3: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