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無錫市中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相互影響。通過明確中職人才培養目標和對當地經濟發展的現狀及產業發展的情況出發,探索一條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中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之路,從而確定未來幾年無錫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人才培養目標。
關鍵詞:中職教育 培養目標 探析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8(b)-0225-02
我國中職教育自創辦以來,得到了快速地發展,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勞動者。2009年開始,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逐步現實免費教育,我國中職教育進入大發展時期,到目前為止,中職教育發展已經達到相當規模,但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對于中職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如何科學地確定中職人才培養目標,成為中職人才培養的關鍵。要科學合理的確定中職學校人才培養目標,是保證中職人才培養質量的前提。
1 中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概述
教育部制定的《關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見》明確指出,中等職業教育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轉變教育思想,樹立以全面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位的觀念,培養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
1.1 德育方面的培養目標
要求學生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讓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養好良好的職業道德規范及心理素質。
1.2 專業技能方面的培養目標
要求學生熟悉自己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具有與從事職業相匹配的專業能力、技能能力、方法能力。
1.3 知識理論基礎方面的培養目標
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文化基礎知識和必需的專業技術知識。其中,文化基礎知識主要是為了能繼續學習以便適應職業變化能力;專業技術知識主要是為了適應某職業崗位群的職業能力的要求而具備的專門知識。
2 無錫地區經濟發展現狀及趨勢
2.1 經濟發展現狀
無錫市位于長江三角洲中部,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城市、加工制造業城市、區域性交通樞紐和著名的旅游勝地,也是國家批準的沿海開放城市和江蘇省重點發展的特大型城市,全市總面積4788km2。
從無錫市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1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880.1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1.6%。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超過10萬元,達到10.74萬元,按現行匯率折算達到1.7萬美元。全市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122.98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728.1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029.05億元,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1.8:54.2:44.0,三產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169.18億元,比上年增長18.0%。分產業投向:第一產業投資14.13億元,比上年下降7.3%,第二產業投資1252.55億元,比上年增長15.1%,第三產業投資1902.50億元,比上年增長19.1%。
2.2 產業發展趨勢
根據“十二五”期間發展規劃,結合無錫自身的產業結構特點,無錫已形成新材料、旅游度假、現代商貿、電子信息、物流、文化創意、紡織及服裝、新能源、生物醫藥、機械裝備等為主的現代工業體系。其中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電子信息和先進制造業是全市重點發展的五大高新技術產業。
3 無錫中職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現狀
3.1 中職教育發展現狀
2009年發布的《無錫市中等職業教育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吻合度研究報告》,無錫全市有中高等職業技術學校57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在校學生達16萬人,開設了教育類、公共管理與服務類、農林牧漁類、土木水利類、加工制造類、石油化工類、輕紡食品類、交通運輸類、信息技術類、醫療衛生類、財經商貿類、旅游服務類、文化藝術類共13個專業大類50多個專業。隨著無錫經濟的發展的需要,無錫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發展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無錫藕塘職教園的成立,標志著對無錫職業教育進行集中化、規模化的培養。
3.2 中職教育存在的問題
3.2.1 人才培養目標未能準確定位
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目標的教育。然而,傳統觀點認為,中職教育培養的是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是屬于低層次的高職教育。現實中不少中職學校沿用高職教育的模式,沒有從實際的自身情況和培養目標出發。此外,中等職也教育在培養學生崗位能力時,沒有形成統一的體系,尤其在新興行業的技術人才培養上有所欠缺。
3.2.2 人才培養目標中的社會實踐內容薄弱
中職學校在課程設置上,往往重視課堂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對學生的培養太注重于書本知識。往往會造成書本知識和社會應用的聯系度不高,理論與實踐向脫節。在教學中實踐設計環節不夠,內容安排不足,并內容顯得比較陳舊。
3.2.3 專業設置合理性不高
很多中等職業學校在設置專業時沒有進行市場考察與論證,和區域經濟結構的匹配度不高。盲目的開設目前所謂的“熱門專業”,這些熱門專業有可能過幾年由于產能過剩或者政策的國家政策的變化就成“冷門專業”了,或者到學生畢業時,由于專業人才的供給超出市場的需求,導致中職學校同專業之間的就業競爭更為激勵。同時,很多學校缺乏符合學校自身特征的特色專業,導致培養的學生過于大眾化。
3.2.4 畢業生就業時對工作的期望過高
畢業生就業時對工作的期望過高的問題,不但是中職類學校,也是高等教育類學校普遍面臨的問題。影響中職類畢業生就業率的主要因素是學校在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準,同時畢業生工作的壞境、地點、薪酬考慮過多。
3.2.5 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比較傳統,對教學資源利用比較有限
在職業教育中,往往都延續著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沒有將現代化的設施、設備以及網絡上的數字資源等應用到學生的培養中。有些學校在教育中只是照抄國外的CBE、雙元制、國際勞工組織的MES模式,沒有形成適合自己學校發展的模式。在教學方法上,還是以“老師為主體”作為基本的教學策略,教師只顧講,忽視了學生的理解和接受的能力。這些直接影響了學生職業能力的形成。
3.2.6 師資隊伍中教師比例的不協調
在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中具有教師的修養和能力,工程師的基礎和素質,技師的技能和經驗的這種復合型人才的“雙師型”教師比較缺乏。高學歷的教師所占比例比較低,高級職稱的教師偏少,學科帶頭人偏缺。
4 結合地方經濟的發展,做出應對措施
(1)以就業為導向,結合地方經濟發展目標,加快專業改革和建設。中等職業教育培養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對學生的培養強調的是對職業崗位的適應性,屬于“技術應用學科”。無錫“十二五”期間發展規劃,將重點發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電子信息和先進制造業是全市重點發展的五大高新技術產業,無錫的中等職業學校應以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為需要,來適當的調整專業設置和專業結構。
(2)堅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培養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發揮學校和企業的各自優勢,共同培養社會與市場需要的人才,不僅是職業教育辦學的顯著特征之一,而且有助于加強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教學與生產的結合。通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讓學生了解具體工作崗位的工作內容、工作流程、工作流程、工作任務、工作標準等。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中,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提高,并且能幫助學生熟悉企業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了解企業聘用新員工的意向,直接或間接獲得有用的就業信息。
(3)對畢業生就業進行思想教育工作。中等職業技術學院要對學生就業時,就當前的就業環境、就業政策進行思想教育。鼓勵畢業生發揚吃苦耐勞、艱苦奮斗、扎根基層的優良傳統。引導畢業生確立符合實際的就業期望值,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
(4)構建合理的教學模式。構建適合中等職業教育實際情況的教學模式。建立具有堅持市場為導向、全面素質與能力本為為原則、必需的理論知識、學生為主體和教師為主導、產與學結合為特征的教學模式,促進中等職業教育學校的健康發展。
(5)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有著很直接的作用。抓好“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提高教師的技術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使得教師既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又有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這樣能更好的完成中等職業教育的教學任務,把學生培養成適應市場需求的儲備勞動力。重視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的隊伍建設。讓教師參加技能培訓和技能考核,來提高“雙師型”教師的比例。同時讓教師下企業學習和實踐,提高教師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鼓勵教師通過進修提高自身素質,符合條件的教師參加高級職稱的評選,提高高級職稱教師的人數。
參考文獻
[1]楊興林.“四分法”理論的重新審視與我國高校分類的再思考[J].高教探索,2007(1).
[2]姚和芳,鄧木生,梁潔婷,等.頂崗實習運行管理與實踐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王庭俊.強化實踐教學,全面提高學生素質[J].教學改革,2008(5).
[4]馬樹超.工學結合:職業教育與用人單位對接的關鍵舉措[J].職教論壇,2007,1(上).
[5]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試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意見,2006(3).
[6]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上)[J].電化教育研究,1997(3):3-9.
[7]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下)[J].電化教育研究,1998(1):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