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是地區經濟發展的助推器。自“二次跨越” 戰略實施以來, 怒江州積極出臺相關措施,緊緊圍繞“構建國家級水電基地、國家級有色金屬基地、國家級多元民族文化及生物多樣性基地,打造怒江大峽谷世界知名旅游品牌的“三基地、一品牌”戰略目標,堅定不移地實施礦電強州戰略,堅持走新型工業化發展路子,以資源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以園區為平臺、以大企業為龍頭,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在工業經濟、產業結構調整、園區建設、節能降耗、鼓勵非公經濟發展等方面成績顯著,效果突出。
自“二次跨越”戰略實施以來,怒江州工業總產值從35.5億元增加到42.8億元;主營業務收入達2000萬元以上規模的工業企業增加了12戶;非公經濟企業戶數達13400戶,同比增長14%;從業人員為36938人次,同比增長11%;非公經濟增加值完成101832萬元,同比增長19%,從這一組振奮人心的數據可以看出,怒江州工業經濟在“二次跨越”的戰略實施過程中得到了快速發展,取得了可喜成績。
午后的陽光格外溫暖,懷著對怒江迷人風光的憧憬,對工業經濟在這里迅速崛起的喜悅之情,記者來到怒江州工信委辦公室,相關負責人熱忱的接待了記者。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越邁越快、社會主義的路子越走越寬的今天,工業逐漸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怒江州也不例外,尤其是“二次跨越”戰略進行五年以來,怒江州的工業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怒江州工信委的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五年來,怒江州的工業發展緊緊圍繞“構建國家級水電基地、國家級有色金屬基地、國家級多元民族文化及生物多樣性基地,打造怒江大峽谷世界知名旅游品牌的“三基地、一品牌”的戰略目標,堅定不移地實施礦電強州戰略,堅持走新型工業化發展路子,以資源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以園區為平臺,以大企業為龍頭,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克服世界金融危機、全球市場低迷的影響,全力保持工業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努力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工業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是工業經濟總量躍上新臺階。怒江州堅持打基礎與謀長遠并舉,抓重點與破難點并重,工業企業規模不斷擴大,結構不斷優化,工業經濟實現了快速發展。工業總產值從2008年的35.5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42.8億元,年均增長4.8%;2012年主營業務收入達2000萬元以上規模的工業企業共18戶,比2008年增加了12戶,資產總額84億元。其中:固定資產平均余額57億元,流動資產平均余額27億元,資產負債率63.9%,從業人員平均人數8923人次,工業在全州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二是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怒江州先后引進了宏達、華能、華電、云冶、云銅、鼎業、江鎢、昆鋼、云南電網、金水集團、大通公司、云南輕工協會等一批大企業、大集團入駐怒江參與投資開發,大大加快了怒江州工業化進程。初步構建了以電力、礦冶、建材、生物資源加工為主導的工業體系,為工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此外,怒江州三次產業比例由2008年的13.25:46.77:39.97調整到2011年的11:36:53。工業實現了由“十一五”以前主要以出售原礦、原木為主,向以有色金屬冶煉、硅冶煉、發電以及農副產品加工等為主的轉變。現已具備水泥40萬噸、電鋅15萬噸、硫酸6萬噸、工業硅14萬噸的年生產能力,電力裝機達到91.3萬千瓦,是2008年裝機的1.5倍。瀾滄江上的黃登電站、大華電站全面開工建設,生物資源開發加工和配套產業蓬勃發展。工業經濟發展呈現出大中小并舉、多元化投資開發、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的強勁勢頭。三是園區建設現新發展。怒江州規劃建設了蘭坪、瀘水兩個工業園區,兩個園區自建設以來,基礎設施和配套建設積極推進,招商引資取得了明顯成效,工業園區已成為怒江州工業發展的重要平臺和載體。蘭坪工業園區是省級40個重點工業園區之一,園區分“一園三片” ,總規劃面積為12.68平方米。其中,金頂片區5.08平方公里、通甸片區6.97平方公里、啦井片區0.63平方公里。截止到2011年底,蘭坪工業園區入園企業16戶,其中4戶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完成固定資產總投資19.25億元。2011年共實現工業總產值17.63億元,占全州總產值的53%;實現工業增加值8.25億元,占全州工業增加值的55%;實現銷售收入17.96億元;實現稅收2.28億元;實現利潤1.05億元。園區已開發建設3平方公里,征用土地面積3302畝,累計完成基礎設施投資4億多元,建成了54公里道路網、兩座鋼筋混凝土T型橋梁、110KV和220KV兩座變電站、58公里供水管網、五座尾礦庫和一座污水處理廠,綠化率12%,為入園企業構筑了良好的投資創業平臺。其中,金頂片區已建成11萬噸電鋅和6萬噸硫酸的生產規模,總投資達11.7億元。通甸片區已建成年產4萬噸電鋅及60萬噸水泥的生產規模。啦井片區已建成年產500噸的古道酒、300噸的五味子飲品加工及杜仲茶等初加工生產規模。瀘水工業園區已于2007年完成園區總體規劃、規劃環評、分水嶺片區控制性規劃并通過專家評審。園區按“一園四片”布局,即硅工業片區、建材工業片區、農特生物加工片區及商物流片區,總規劃面積12.69平方米。其中,分水嶺片區規劃面積為8.7平方公里,實際控制性詳細規劃工作正逐步推進。分水嶺硅工業片區現有入駐企業9戶,其中硅冶煉企業7戶,電力企業2戶。分水嶺硅工業片區共完成固定投資8億元。目前已建成15萬噸工業硅生產能力,按照水、電、硅礦資源的供應能力以及州委、州政府對瀘水工業園區的發展要求,2020年最終要達到年產30萬噸的建設規模。2011年,實際生產工業硅5.7萬噸,實現產值7.3億元,完成稅收1800多萬元,解決2000人的勞動就業。分水嶺片區內現已建成2座變電站(110KV變電站和220KV變電站),根據硅冶煉企業的布局情況,實行分片供電,目前供電能力可達成32萬千瓦。園區投資300萬元修建的園區排水管網已投入使用,有效緩減了生產、生活污水對周邊群眾生產、生活及周邊環境的影響;投資2800萬元的220KV變電站二期工程擴容建設已完成,目前已進入設備安裝調試階段;投資約600萬元的園區循環公路部分路段改造、加寬、硬化已完成并已投入使用。四是節能降耗有效推進。節能減排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工信委的相關負責人針對“二次跨越”的怒江在工業節能減排方面做出的貢獻向記者透露:五年來,怒江州單位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11.9%。淘汰關閉水泥生產線和工業硅生產線各1條,實心粘土磚生產線2條,認定資源綜合利用企業2戶,開展清潔生產審核企業1戶,開展能源審計企業2戶,努力踐行工業與環境和諧發展的社會主義科學發展觀。
“十一五”期間,怒江州工業經濟發展態勢良好,工業在全州國民經濟中的主體地位逐步體現。面對怒江州的“十二五”規劃和“二次跨越”的沖鋒號角:到“十二五”末,怒江全州預計實現工業總產值100億元,年均增長22%;實現工業增加值5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22%。要實現這一目標,基本思路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生態立州”“電礦強州”兩項戰略,發揮礦產、水力、生物三種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有色金屬、水力發電、新型建材、生物加工”四大支柱產業,以“兩園”為主要平臺,打造國家級有色金屬基地,以“兩江”(怒江、瀾滄江)在境內的大型電站為重點項目,打造國家級水電基地,推動怒江工業經濟跨越式發展。
這期間,大力推進瀾滄江、怒江干流電站開發和“兩江” 流域中小水電開發建設以及輸變電網建設;推進蘭坪、瀘水兩個工業園區建設,建成以鋅、鉛、銅、鎘、鍶和工業硅為重點的加工冶煉基地;推進以水泥、石材為重點的新型建材產業;推進生物資源和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實現綜合加工能力10萬噸的生物加工產業;推進旅游工藝品和民族服飾加工、林木產品深加工兩個產業的發展。努力形成一個結構合理、效益良好、有利于勞動就業、有利于環境保護的循環經濟產業集群。
愉快的采訪氛圍總是讓人覺得時光如梭,一轉眼天邊已映襯出絢爛的晚霞,在告別怒江州工信委相關負責人時,記者依稀從對方工作人員的目光中讀到了堅定。相信在“十二五”規劃和“二次跨越”大戰略的指引下,怒江的工業經濟一定能再創奇跡,再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