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剖宮產術后盆腔感染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回顧性分析本院近10年剖宮產術后盆腔感染的臨床資料,31例剖宮產術后感染的病人。結果:剖宮產術后盆腔感染31例患者經治療后,30例均痊愈。結論:剖宮產術后盆腔感染的原因,主要是術前存在潛在的危險因素,術后未加防范,給產婦帶來身體上的危害及經濟上的損失。
關鍵詞:剖宮產術后 盆腔感染的原因 防范措施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6-0024-01
剖宮產術后盆腔感染的原因,主要是術前胎膜早破,生殖道感染,貧血,產程延長及產程停滯,急癥剖宮產、術中子宮收縮乏力出血多,術中止血不徹底,術中切口撕裂或向下延伸,切口縫合技術差,術后抗菌藥物選用不當,剖宮產術后早期發熱應引起重視,早期對致熱病灶干預是預防剖宮產術后盆腔感染的根本措施。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本組31例,年齡19-40歲,平均年齡28±0.5,產次2-4次,平均2.5±0.5次,初次妊娠10例,剖宮產的指佂胎膜早破,胎兒宮內窘迫6例,持續性枕后位,造成產程停滯8例,貧血病人3例,2次剖宮產4例。剖宮產的術式均采用子宮下段橫切口,持續性的臨床表現,術后2天患者體溫大于37.5度,表現為陰道反復出血,惡露量多,下腹痛疼,惡露腥臭味明顯。
1.2 診斷標準。剖宮產術后持續高熱,宮底以及宮體壓痛明顯,惡露量多,伴腥臭味陰道流液及宮頸口見濃性分泌物,輔助檢查,血細胞中白細胞數及中性粒細胞數偏高,B超檢查,子宮復舊不佳,宮腔內見積血塊,盆腹腔內見液性暗區,合并急性腹膜炎,盆腹腔CT檢查見腹膜增厚,后穹窿穿刺可引流出濃液。
1.3 治療方式。加強抗感染治療,應用廣譜抗菌藥物加厭氧菌藥物治療,同時縮宮素靜滴促進宮縮止血,陰道出血多,或貧血及低蛋白血癥患者輸血糾正貧血,全身支持治療。
2 結果
31例剖宮產術后盆腔感染的產婦經對癥治療后,30均痊愈,期中1例出院3周后再次高熱入院,彩超檢查提示腹部切口上方見10cm×9.8cm炎性包塊,經廣譜抗菌藥物及腹部理部后,體溫正常,腹部炎性包塊縮小為4cm×5cm。
3 討論
剖宮產術后盆腔感染的原因,是術前存在潛在的危險因素,主要原因:
3.1 感染因素存在造成的胎膜早破,陰道的細菌上行感染,或者胎膜本身炎癥,剖宮產術后經陰道擴張宮口,陰道的細菌經宮頸口帶入宮腔,術后患者體質較差,或者產婦不注意惡露衛生均可引起子宮內膜炎造成宮腔感染。針對此情況術前應給予足夠的抗生素。
3.2 產程停滯或持續性癥后位,先露部長時間的壓迫,使子宮下段拉長且變溥,組織水腫變性,影響子宮肌層血遠,造成術后子宮肌纖維收縮乏力,宮腔積血。因此應嚴密觀察產程,產程進展緩慢時應引引起重視。
3.3 子宮內膜炎造成的前置胎盤,術中胎盤免除后,子宮下段收縮乏力,術中出血較多,造成手術時間較長,特別是術前貧血的病人,術后機體抵抗力低下,因此術前做好術中出血的防范,術前貧血的病人糾正貧血,或者術后全身支持營養治療。
3.4 術前患者過敏體質,孕前有盆腔炎病史,術后抗菌藥物應用受限制,術后使用的抗菌藥耐藥也是造成術后盆腔感染的原因之一。針對此情況作好患者的思想工作能經陰道分娩的盡量陰道分娩。
3.5 手術中切口位置的選擇,切口位置過高及過低,切口上緣宮體肌組織與切口下緣子宮下段肌組織厚溥相差較大,特別是二次剖宮產在瘢痕處分離子宮肌層時不易把握切口方向.縫合技術較差,縫合時不易對合,影響血運,造成盆腔感染;手術中胎頭位置過低,造成切口延伸或撕裂,縫合不當,易造成陰道內的細菌上行感染。因此一定要提高手術技術,避免剖宮產術后盆腔感染。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中華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圍手術期預防應用抗菌藥物指南[J].中華外科雜志,2006,44(23):1594-1596
[2] 王迦略,楊孜.剖宮產術后盆腔感染的診斷及處理要點[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8,24(4):266-269
[3] 胡麗娜.異常產褥.見:樂杰主編.婦產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15-221
[4] 陳靜,寧淑敏,張玉榮,等.一代頭孢菌素單劑預防剖宮產手術部位感染干預效果評價[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20):3204-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