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郭氏“暢氣通絡”手法結合運動針刺治療落枕臨床效果。方法:對廣東省中醫院急診骨科50例落枕患者均采用以針刺頸痛穴,配合頸部運動,再施以郭氏手法暢氣通絡。結果:治愈40例,好轉10例,有效率為100%。結論:采用郭氏“暢氣通絡”手法結合運動針刺治療落枕既簡單方便、又療效顯著。
關鍵詞:郭氏手法 運動針法 落枕
【中圖分類號】R22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6-0054-01
落枕,又稱頸部傷筋,是由于睡眠時頸部位置不當,或風寒侵襲頸背,局部脈絡受損,經氣不調所致,筆者應用平衡針法結合郭式手法治療落枕,取得良好效果,結果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共50例,男35例,女15例;年齡21~50歲,均為發病后初診患者。癥狀表現為晨起發病,頭向患側傾斜,一側項背牽拉痛,甚則向同側肩部及上臂擴散,頸項活動受限,并有明顯壓痛。X線攝片排除頸部骨質病變。
2 治療方法
2.1 取頸痛穴[1]。(位于半握掌第4、5掌骨之間,即指掌關節前凹陷處),交叉取穴,取健側頸痛穴。患者取坐位,常規消毒,用0.35×75mm毫針快速刺入,平刺,進針約1.5寸,上下提插針刺或施滯針手法,使局部針感出現酸、麻、脹為主,或向上放射為宜。行針時囑患者嘗試最大范圍活動頸部。
2.2 再施行郭氏手法[2]。①放松手法:患者先取俯臥,以雙手拇指分推棘突、點按、點揉大椎、肩井、天宗穴,拿法、捏法在頸項、肩及上背部常規操作約5min。②對頸部兩側橫突處點穴、通絡,重點風池、風府、缺盆穴,阿是穴。患者仰臥位,醫者雙手頂住棘突,逐一上推,約2分鐘,頭偏一側,行橫突的按揉點穴,再次行缺盆的點穴,再換對側。③調整手法:雙手合握,把頸椎從下往上逐步上提,恢復頸椎曲度,令患者輕輕自動轉頭至最大限度,然后將頭轉向患側,作同樣動作,不必強求,調整即告完成。④牽拉手法:一手托患者下頜,另手托患者枕后,輕輕左右旋轉頸椎,確認患者完全放松后,瞬間的縱向牽拉,患者可感覺到整個脊柱都有牽拉的感覺;整理手法:用輕柔掌摩手法放松頸、肩,整個推拿施術過程耗時約20~30min。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相關標準評定。臨床治愈:頭頸肩部活動自如,無疼痛酸脹感,功能恢復正常。有效:頭頸肩部活動及疼痛酸脹感明顯好轉,頭頸肩部功能改善。無效:治療前后癥狀或體征無改善。
3.2 治療結果。臨床治愈(頸部疼痛消失,頸部活動無障礙)40例,有效(癥狀減輕,疼痛不適)10例,總有效率100%。75%以上的患者治療完即可見癥狀改善。15例病人經1次治療即可臨床治愈。
4 討論
落枕是由于夜枕不當或遭受寒涼刺激等使頸、肩、背部肌組織較長時持續緊張,組織內血液灌注不足,引起缺血、缺氧性損傷;晨起后肌組織松解,組織內血液灌注增加,出現炎癥反應,而充血、水腫,進而無氧酵解增加,酸性產物增多,促其局部肥大細胞釋放致疼因子,而表現為疼痛和酸脹不適等;這樣的疼痛或炎癥反應,可再次刺激損傷的肌組織發生痙攣,顯現出頸、肩、背部橢圓型或條索狀肌肉緊張區,造成頸、肩、背活動不利等。結果會使患者極度痛苦,進而影響工作、生活和學習。
落枕的治療方法很多,手法、針灸、藥物、熱敷等。然而臨床常見落枕患者的肌肉痙攣,由于疼痛,醫患不能密切配合,一般的頸部旋轉扳法操作困難,容易造成人為損傷。筆者學習郭程湘教授的郭氏“暢氣通絡”手法和王文遠教授的平衡針,臨床上施用平衡針法運用強刺激手法于頸痛穴,解除痙攣,調暢經絡的作用。針刺同時,讓患者活動頸部,以加強經氣運行,則止痛療效更加顯著。再用郭氏手法,點穴輕柔手法,疏通經脈,解除肌肉、筋膜的痙攣,兩者結合而收治病之功。
郭程湘的“暢氣通絡推拿手法”來源于峨嵋派功法。峨眉派源遠流長,與少林,武當同列為中國三大門派之一。從古至今,峨嵋武術都極講究吐納之配合,主張動靜雙修,內外兼顧,強調把神氣集中到形上,加強形的功能。“暢氣通絡推拿手法”以暢氣為本,通絡為要,以自身練就的“內勁”為原動力,在患者的經絡穴位上施以點、按、揉、拿、捏、顫、拍、分推等手法使氣血運行更通暢,氣通血通,一通百通,該法避免使用頸部扳法等大手法,避免患者肌肉緊張對抗加重損傷,安全有效。
本法通過郭氏“暢氣通絡”手法使經絡氣血通暢、使牽拉、扭轉、移位的肌肉、筋膜、小關節等恢復正常狀態,配合平衡針運動針刺兩者結合而共收治病之功。其效果明顯,且取穴少,簡單易行,經濟實用,見效迅速,治愈率高,療效顯著,無副作用,值得推廣和普及。
參考文獻
[1] 蔣戈利,王文遠.中國平衡針灸學研究進展與發展策略[J].中國現代實用醫學雜志,2004,3(1):47-48
[2] 范京強,郭程湘.郭氏“暢氣通絡”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效觀察.實用醫學雜志,2011,27(12)
[3]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ZY/T001.1~001.9-9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