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6-0083-02
嗜酸細胞性胃腸炎是一種胃腸道組織中嗜酸細胞增多性疾病,臨床大宗報道少見,誤診率高,我科自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共診斷治療此類患者13例,并隨訪至今;癥狀緩解率100%,停用激素復發2例,血中嗜酸細胞始終較高2例,臨床首診誤診率100%,為提高對本病的認識,現將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本組患者13例,男6例,女7例,發病年齡25.62歲,姐妹、父女共同發病各1對,病史30天-2年。臨床主要表現:上腹部陣發性絞痛13例(100%),反酸、燒心、惡心、嘔吐10例(80%),腹瀉7例(54%),惡液質1例(6%)。13例患者未發現明顯食物及藥物過敏,其中4例患者進行了血清及皮膚過敏源檢查,結果陰性。13例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細胞均明顯增高,占外周血粒細胞比例35-72%,絕對值為1.3—11.6×109/L,外周血粒細胞總數1.300×109/L-27.780×109/L。
1.2 內鏡表現。13例患者均行胃鏡或腸鏡檢查,其內鏡下表現:13例均表現為黏膜斑片狀充血、水腫、糜爛,1例胃竇多發疣狀隆起。病變同時累及胃、十二指腸、結腸2例,胃及十二指腸2例,單純十二指腸黏膜病變8例,無明顯變化1例。出現梗阻癥狀者1例,腹水1例。11例患者均經病理證實胃黏膜、十二指腸黏膜或結腸黏膜組織中嗜酸細胞浸潤。1例胃及十二指腸肌層增厚出現梗阻癥狀患者,經激素治療有效,復查后胃及十二指腸肌層正常,支持此病診斷。另外1例腹水檢查發現大量嗜酸細胞,從而明確診斷。
1.3 病程及轉歸。確診的13例患者均無明顯食物或藥物過敏,11例癥狀較輕患者給予口服強的松20-40mg/d,1例惡液質及1例梗阻癥狀患者給與靜脈全營養治療3-5天,同時給與靜脈輸注地塞米松10-20mg/d,癥狀改善后改為口服強的松治療,體質恢復后給與腸內營養,支持治療10-12天,癥狀消失給與正常飲食。口服強的松癥狀較輕的患者,每周減用強的松5mg,同時復查血中嗜酸粒細胞總數,觀察癥狀改善情況;所有13例患者正規激素治療3-7天后臨床癥狀均明顯好轉,嗜酸細胞總數逐漸下降,治療1月后停藥,10例患者外周血中嗜酸粒細胞降至正常,癥狀消失,3例患者雖癥狀消失,外周血中嗜酸細胞明顯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占自細胞總數7-13%,繼續服用強的松治療1月,1例患者外周血嗜酸細胞降至正常,1對姐妹患者外周血仍為異常,癥狀時有發作,停用激素改為口服西替利嗪治療,已隨訪1年余,目前情況尚穩定。
2 討論
嗜酸細胞性胃腸炎的確診需符合以下標準:有消化道癥狀;病理證實胃腸道一處或多處組織嗜酸粒細胞浸潤;無胃腸道以外多器官嗜酸粒細胞浸潤;無寄生蟲感染。外周血嗜酸粒細胞計數增高多支持嗜酸細胞性胃腸炎的診斷,但不作為本病的診斷標準,因少數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細胞計數可不增高。同樣食物過敏或食物不耐受也不作為本病的診斷標準。內鏡檢查對本病有重要診斷價值,但無特異性,主要表現為黏膜斑片狀充血、水腫、糜爛及隆起樣病變,與其他疾病導致的胃腸黏膜病變無明顯區別,主要依靠活檢病理檢查明確診斷;本組11例患者內鏡病理檢查明確診斷,其中1例患者進行內鏡檢查之前未行外周血粒細胞檢查,未考慮到嗜酸細胞性胃腸炎,但病理提示有嗜酸粒細胞浸潤,檢查外周血發現嗜酸粒細胞比例明顯增高,從而明確診斷,充分證明內鏡檢查的重要性,提示每例有消化道癥狀,伴外周血嗜酸粒細胞增多的患者,均應行內鏡檢查,防止誤診。另外2例分別在腹水中發現大量嗜酸細胞。鑒別診斷主要與寄生蟲感染、胃腸道腫瘤、惡性淋巴瘤、嗜酸性肉芽腫、早期高嗜酸性粒細胞綜合癥鑒別。本組患者均行蟲卵檢查結果陰性;13例患者均無消化道外癥狀;無惡性腫瘤;所以診斷明確。
嗜酸細胞性胃腸炎可累及食管至直腸各段,但以胃和小腸受累最為多見,本組13例累及胃、十二指腸、結腸2例,胃及十二指腸受累2例,但單純十二指腸病變8例,與文獻報道不相符。是否與十二指腸內淋巴細胞含量較胃與結腸含量豐富,容易導致嗜酸粒細胞浸潤,出現炎癥反應有關,有待以后研究證實。
嗜酸細胞性胃腸炎激素治療快速有效,本組13例患者給與口服強的松或靜脈地塞米松注射均取得良好療效,3-7天癥狀好轉或消失,外周血嗜酸粒細胞計數隨著下降,治療1月停用激素后,10例患者正常,3例患者仍高于正常,再經1療程激素治療后,1例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細胞計數恢復正常,另外2例患者仍較高,但消化道癥狀消失,停用激素治療,給與H1受體拮抗劑西替利嗪25mg/d治療,患者外周血中嗜酸粒細胞數逐漸下降,目前治療半年,嗜酸粒細胞比例6-7%,癥狀偶有發作,治療是否有效需繼續觀察病情變化。這2例患者嗜酸粒細胞持續增高是否為早期高嗜酸性粒細胞綜合癥,有待密切隨訪得出結論。治療嗜酸細胞性胃腸炎我們的經驗是:如果患者有消化道癥狀、外周血嗜酸粒細胞增高進行胃腸鏡檢查,并進行活檢病理檢查,不等病理匯報,若無激素治療禁忌癥,即可給與正規激素治療,同時進行寄生蟲卵檢查,3-7天后癥狀可緩解,病理回報證實診斷后繼續激素治療,為患者贏得治療時間,加快康復,降低住院費用。
總之,通過上述13例患者臨床表現進行分析,我們認為此病并非少見疾病,而是臨床工作中存在大量誤診、誤治情況,主要原因是臨床醫師對此病認識不清導致臨床報道較少,故應加強對此疾病的認識,提高醫療質量。本病發病原因不明,本組13例患者無明顯過敏現象存在,但有姐妹、父女同時發病,且在近2年短時間內我院發現此病患者13例,提示此病發生是否與遺傳基因、生活環境變化有關,需要進一步研究得出結論。本病治療激素有效率100%,經1療程激素治療10例患者臨床癥狀消失,外周血粒細胞比例正常,但3例患者外周血中粒細胞比例仍高于正常,2例患者始終高于正常,目前給與西替利嗪治療,是否有效有待進一步臨床觀察得出結論,警惕是否為早期高嗜酸性粒細胞綜合癥。
參考文獻
[1] 唐密,張菊英,冉毅敏.嗜酸粒細胞性胃腸炎11例診治體會[J].疑難病雜志,2008,(04)
[2] 凌立平,姜敏.嗜酸粒細胞性胃腸炎的臨床分析[J].中華消化雜志,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