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6-0101-02
頸椎病是因頸部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并因勞損或感受風寒濕邪(包括咽喉部感染)加重退變,導致頸部動、靜力平衡失調,產生椎間盤突出(或膨出)、韌帶鈣化、骨質增生,從而刺激或壓迫頸部神經、脊髓、血管而出現的一系列臨床癥狀和體征的綜合征。據1992年調查,我國頸椎病的患病率平均為17.3%,50歲以上的人群,一半以上有程度不等的頸椎病癥狀。近年來,隨著電腦網絡信息化的普及,頸椎病的發病呈現出增高且年輕化的趨勢。對于頸椎病的治療,大部分應用保守治療可以治愈,如物理治療(頸椎牽引、推拿按摩、針灸療法)、藥物治療、小針刀治療等,病情嚴重保守治療無效的可采用手術治療,而理想而又有效的運動鍛煉療法在頸椎病的防治和康復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1 頸椎病運動鍛煉的作用及原理
現代生物力學理論認為,頸椎的損傷可加速頸椎的退變,靜力平衡失調對頸椎退變的影響是通過破壞頸椎兩柱或三柱中的結構,動力平衡的失調可以導致頸椎病的發生。頸椎間盤退變過程中,既可以有椎間盤的突出、椎體骨贅壓迫神經根或脊髓受壓的機械性因素,也可以是椎間盤退變后產生的炎性物質、細胞因子等化學性因素。以上各種因素協同作用在頸部,造成頸部肌力平衡失調,最終導致病變的椎體、椎間盤、韌帶等刺激或壓迫相鄰近的神經根、血管、脊髓等而發生一系列頸椎病的臨床表現。發病時既有頸項部酸脹疼痛,活動受限,項肌僵硬為主的局部癥狀,又有四肢麻木、乏力,頭暈頭痛或惡心嘔吐,心慌胸悶,胃脘疼痛等全身癥狀。從這角度上講,頸椎的運動鍛煉既有頸部局部的治療作用,又調節了全身多個臟腑組織的功能。另外,全身性的運動鍛煉對于頸椎病也有比較好的治療作用。
1.1 運動鍛煉的局部作用。頸椎病運動鍛煉的局部作用是指頸椎的運動鍛煉對頸部局部的治療作用。包括:①通過頸部各方向的放松性運動,促進頸椎區域血液循環,消除局部瘀血水腫,同時牽伸頸部韌帶,使局部痙攣肌肉放松。②防止肌肉萎縮,增強肌肉、韌帶力量,增強頸部肌肉韌帶對疲勞的耐受能力,改善頸椎的穩定性,從而鞏固治療效果,防止反復發作。③松解神經根的粘連,以及硬脊膜與后縱韌帶的粘連,維持硬脊膜在椎管內的活動性,調整椎間小關節的紊亂。改善神經根與病變組織的位置關系,解除神經根或血管的壓迫或刺激。④滑利關節,避免軟組織粘連、關節僵直。
1.2 全身鍛煉對頸椎局部的作用。從解剖學的角度看,全身的肌肉群幾乎呈放射狀與頸椎密切相關,任何一項運動都是全身協調性和平衡性的鍛煉,因此都會使頸椎得到鍛煉。另外,全身性的運動鍛煉調整了臟腑氣血的盛衰,而臟腑氣血的盛衰又對局部軟組織傷病的修復有著重要影響。
2 頸椎病運動鍛煉方法
堅持頸部功能鍛煉。勞逸結合,并注意局部休息。做頸部的功能鍛煉通常采用站位或坐位,站立時應雙足分開與肩等寬,雙手叉腰,兩肩放松,直腰挺胸進行鍛煉。
2.1 前屈后伸鍛煉。在鍛煉時,先進行深呼吸運動。在吸氣時使頸部盡量前屈,下額盡量接近胸骨柄上緣;呼氣時使頸部后伸達最大限,如此反復鍛煉5-10次。
2.2 頸部側屈鍛煉。同樣做深呼吸運動。吸氣時頭向左屈至最大限度,呼氣是頭部恢復原位,然后再吸氣時頭向右側屈至最大限度,呼氣時頭頸部恢復原位。如此反復鍛煉5-10次。
2.3 頸部伸展鍛煉。在深吸氣時頭頸盡量伸向左前方。呼氣時頭頸還原位。然后再深吸氣時頭頸盡量伸向右前方,呼氣時頭頸還原位。如此反復鍛煉5-10次。
2.4 頸部旋轉鍛煉。頭頸部做緩慢的大幅度回旋動作。依順時針方向與逆時針方向交替進行。如此反復鍛煉5-10次。
2.5 全身性運動鍛煉。從解剖學的角度看,全身的肌肉群幾乎呈放射狀與頸椎密切相關,任何一項運動都是全身協調性和平衡性的鍛煉,因此都會使頸椎得到鍛煉。在防止運動傷害的前提下,適當增大鍛煉頻率和強度都是非常有益的。從目前的研究狀況來看,主要推薦以下4種:放風箏、游泳、柔軟體操與全身的舒緩按摩。
2.6 頸椎病術后的功能鍛煉。隨著頸椎病發病率的增加,頸椎病手術患者也越來越多。一般頸椎病患者術后3~6周開始功能鍛煉,石膏固定者除外,原則是先易后難,先小幅度后大幅度,次數由少到多,循序漸進,不感疲勞為度,并在專業醫師和護士指導下練習。練習的種類主要是前述幾種,分期并逐漸實行。
3 不同類型的頸椎病患者的運動鍛煉
頸椎的運動鍛煉,增加了頸椎的穩定性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一般來說適用于大多數的頸椎病患者,運動鍛煉在頸椎病的預防和治療方面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運動鍛煉或某些運動鍛煉方法并不是適應于所有的頸椎病患者。頸椎病根據所受壓迫與刺激部位的不同,可以分為幾型:頸型、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食管型及復合型。對于脊髓型頸椎病和食管型頸椎病患者來說,運動鍛煉往往達不到其目的,原因是什么呢?如食管型頸椎病是由于頸椎體前緣的骨刺形成壓迫食管而引起吞咽困難,所以運動鍛煉無法減輕其癥狀,而脊髓型頸椎病是由于各種原因引起頸椎管的管徑變小而使脊髓受到壓迫,脊髓在椎管內緩沖間隙縮小,若鍛煉方法不當,還可能使癥狀加重。另外,椎動脈型頸椎病是由于頸動脈受壓或刺激而引起其供血不足所致的,在鍛煉時若不加注意,而進行劇烈的旋轉練習則有可能引起大腦暫時性供血不足,導致暈厥。
總之,頸椎病是一種良性疾病,具有自限性傾向,一般預后良好。又由于頸椎病是一種退行性病變,一般治療只能改善癥狀,很難根除,常易復發。功能鍛煉在頸椎病的防治和康復中效果明顯、動作簡單、操作方便。但要注意鍛煉方法的科學合理性,鍛煉過程中應循序漸進、持之以恒。
參考文獻
[1] 劉保新.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1,(81-82)
[2] 陳秀.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學報,2004,(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