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討心理護理對脊髓損傷患者負性情緒的影響。方法:將50例因脊髓損傷而導致肢體運動障礙的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25例)和對照組(25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干預;觀察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抑郁和焦慮等負性情緒的變化,并進行評分比較。結果:兩組患者在護理干預前SAS和SDS評分相差不大,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SAS和SDS評分均較前有所下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以觀察組患者下降更為明顯,兩組干預后的SAS和SDS評分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心理護理干預能明顯改善脊髓損傷患者的負性情緒,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有利于其疾病的康復。
關鍵詞:脊髓損傷 抑郁 焦慮 心理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6-0110-01
脊髓損傷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脊髓結構、功能的損害,造成損傷水平以下運動、感覺、自主神經功能的障礙,使患者喪失部分或全部工作能力、活動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1],是一類臨床上較常見的高致殘性疾病,通常由外傷所致,該病給患者帶來了較大痛苦,同時也給其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此外,脊髓損傷的患者往往致使肢體功能障礙,導致其自理能力有所下降完全不能自理,不僅影響了患者生活質量,更造成了患者心理的傷害,主要表現為焦慮和抑郁等負性情緒。因此,對脊髓損傷患者的護理既包括疾病本身的康復護理,也應包含對患者的心理護理,使其能盡快積極主動配合康復治療和護理,不斷提高自理能力。我院自2007年5月起對在我院行康復治療的脊髓損傷患者開展了心理護理,取得較滿意療效,現總結報導如下: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選取2005年5月~2011年10月在我院行康復治療的50例脊髓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臨床影像學明確診斷為脊髓損傷合并截癱或四肢癱瘓,且意識清楚可配合康復治療;排除拒絕康復訓練、精神障礙、溝通障礙及既往已接受心理干預的患者;50例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12例,年齡15~73歲之間,平均41.5±3.2歲;隨機將50例患者分為干預組(25例)和對照組(25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損傷節段及美國脊髓損傷協會(ASIA)評級等方面差異不明顯,具有可比性(P>0.05),表1。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1.2 護理干預。干預組和對照組均給予常規護理,干預組患者在此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干預,干預時間為4~6周,具體方法如下:①在患者傷后早期即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并對患者進行心理社會因素評估,根據不同患者的心理狀況,擬定相應的心理護理計劃,盡可能使患者配合康復治療;②護理人員在與脊髓損傷患者交談過程中,盡量滿足患者的合理要求;③利用溝通技巧減輕患者因運動功能障礙引起的負性情緒,使其將自身的抑郁情緒釋放出來,以中性態度通過傾聽、誘導宣泄、安慰等方式使患者接受現實,使其重新樹立生活的勇氣和信心,主動接受治療,勇敢地面對生活;④應用認知行為技術對患者進行適當的心理干預,幫助脊髓損傷患者重新認識自身的能力和社會價值,正確地評價自己的健康狀況,鼓勵其在疾病緩解或康復期從事力所能及的工作;⑤采用心理放松療法配合優美的樂曲,指導患者對機體全身肌群逐漸放松,最終使全身徹底放松并進入催眠狀態,以消除患者焦慮和抑郁等負性情緒;⑥對于因脊髓損傷導致肢體功能障礙的患者來講,不僅僅使其本人收到了傷害,同時他們的家屬親友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因此護理人員應在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的同時,應用家屬和社會支持系統對患者親屬心理進行調整,動員他們經常探視患者,為其提供相應的心理支持。
1.3 評價標準。觀察所有患者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的變化,對兩組患者在干預前后使用SAS和SDS量表進行焦慮和抑郁進行評分。
1.4 統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包進行處理,定量數據以X±S表示,計量資料兩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當P<0.05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在護理干預前SAS和SDS評分相差不大,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SAS和SDS評分均較前有所下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以觀察組患者下降更為明顯,兩組干預后的SAS和SDS評分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3 討論
脊髓損傷往往導致患者感覺和運動功能不同程度的喪失,康復治療是目前的主要治療手段,這個恢復過程周期較長,患者容易產生心理壓力,并且難以適應生活模式發生突如其來的變化,從而產生心理應激反應[2]。大部分脊髓損傷的患者在疾病早期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主要表現為憂郁、焦慮及恐懼等負性情緒,嚴重影響了患者后續康復治療的效果,因此了解脊髓損傷患者的心理變化,并給予護理干預與指導,對于外傷后脊髓損傷患者的臨床康復相當重要。在康復治療過程中,醫護人員認真仔細觀察患者的心理變化,并用自己的語言、表情、行為去影響和改善患者的固有認識,以良好精湛的技術,減輕和消除患者的痛苦,幫助建立起治療康復的最佳心理狀態,早期積極配合治療,防止并發癥的發生。因此,心理干預應貫穿整個病程始終,患者在心理上冷靜再認期、形象重塑期同樣需要醫護人員和家屬給予相應的幫助及支持,及時發現和調整患者的心理障礙及不良傾向,使之在良好的心境下積極主動地進行康復訓練和日常生活[3]。本組研究顯示,對脊髓損傷患者給予適當的心理干預及護理,可以有效改善其憂郁及焦慮等負性情緒,符合“生物-心理-社會”的康復理念,使患者能夠以樂觀的積極態度配合康復治療,值得臨床上進一步研究與推廣。
參考文獻
[1] Terson de Paleville DG,McKay WB,Folz RJ,et al.Respiratory Motor Control Disrupted by Spinal Cord Injury:Mechanisms,Evaluation,and Restoration[J].Transl Stroke Res,2011,2(4):463-473
[2] Edward-Craighead W,Nemeroff CB.The impact of early trauma on response to psychotherapy[J].Clinical Neurecience Research,2005,6(4):405-411
[3] 粟涵.心理治療對脊髓損傷患者心理狀況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20):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