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通過對279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護理經驗的總結,為糖尿病患者提供護理經驗。方法:從2010年1月~2011年12月2年來,在我科共治療279例糖尿病患者的護理經驗進行總結。結果:正確適當科學的護理方法,對糖尿病人的心身健康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結論:讓糖尿病患者自己學會尿糖和血糖儀的檢測方法,學會自己掌握一定的護理方法,對糖尿病患者的康復有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糖尿病 臨床護理 身心健康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6-0125-02
1 臨床資料
從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科共收治279例糖尿病患者,其中75%以上的患者并發心血管病變,可見心血管病變是糖尿病的主要并發病。大中小血管、毛細血管、動脈和靜脈的病變在糖尿病患者中也非常普遍,甚至有的患者出現腎、眼底、神經、肌肉、皮膚等的病變。
2 護理體會
2.1 治療。
2.1.1 給予口服藥治療。遵循醫囑給予相應的口服藥物。糖尿病確診后,醫生會根據病情,通過藥物來控制血糖,臨床上常用的降血糖的藥物有:
2.1.1.1 磺脲類藥物。目前,臨床常用的磺脲類藥物有第一代的D860:第二代的優降糖、達美康、美吡噠、克糖利和糖適平等:第三代的格列美脲。
2.1.1.2 雙胍類藥物。此類藥物可改善外周組織和肝臟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減少腸道對葡萄糖的吸收,抑制肝臟糖原異生,增加外周組織利用葡萄糖。常用雙胍類降糖藥包括:苯乙雙胍(降糖靈):二甲雙胍(不同廠家生成的二甲雙胍有不同的名稱,如降糖片、美迪康、迪化糖錠、格華止等)。
2.1.1.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此類藥物可競爭性和可逆性地抑制腸系膜刷狀緣的α-葡萄糖苷酶,延緩碳水化合物在消化道的吸收速度,降低餐后血糖升高幅度。
2.1.1.4 噻唑烷二酮衍生物類。噻唑烷二酮類藥物是一種新型的改善胰島素抵抗類藥物,可以增加肝臟、肌肉、脂肪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提高胰島素活性,達到降低血糖的作用。還可以降低甘油三酯和LDL(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增加HDL(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改善血脂異常。還有抗氧化、降低舒張壓和減少微量白蛋白尿的作用。現在臨床常用的制劑有:羅格列酮(國內常用的商品名為文迪雅)、吡格列酮(國內常用的商品名為艾丁)等。目前,臨床應用較多的該類藥物有拜唐蘋、倍欣。此類藥物主要是刺激胰島B細胞分泌胰島素,還可以增加外周組織和肝臟對胰島素的敏感性。
2.1.1.5 促胰島素分泌劑。促胰島素分泌劑又稱餐時胰島素分泌劑,是一種模擬生理性胰島素分泌的新型降糖藥。瑞格列奈(諾和龍)、那格列奈即屬于該類藥物。特點:起效快、清除也快、低血糖發生率低。僅需餐前服用,不進餐則不用服藥,非常靈活。在兩餐之間,不刺激胰島素釋放,對控制全日平均血糖水平、減少并發癥、改善胰島B細胞功能有一定意義。該藥相對安全,老年糖尿病病友及輕度的糖尿病腎病者也適用。和二甲雙胍合用有協同作用,與胰島素增敏劑合用藥效增強[2]。
2.1.2 給予靜脈胰島素治療。對于口服給藥,胰島素未能有效控制或產生酮體的患者,一般給予胰島素治療。胰島素可防治急性并發癥,糾正代謝紊亂,提高抵抗力,防止各種感染,改善營養,促進小兒生長。采用胰島素強化治療,嚴格控制高血糖,對在微血管和大血管基礎上發生的各種慢性并發癥,也有較好的治療效果[3]。
2.1.3 輔助檢查的護理。①末梢血管的監測:一般采用q2h或三餐前監測、餐后2h監測。在治療過程中,輪流采取不同部位的末梢血,避免同一部位重復多次取血。②糖耐量測試:測試前要空腹,定量給予,定量抽取。③血糖監測的標本采集:一般從肘靜脈抽取,止血帶壓迫時間不宜過長,應在幾秒種內抽取血液,以免血糖數值不夠準確。
2.2 護理。
2.2.1 病情觀察。糖尿病是一種終身疾病,對糖尿病治療歷來有“三駕馬車”的形象比喻,即:飲食治療、體育療法和藥物治療。作為護理者我們應該嚴密觀察糖尿病患者的癥狀,巡視勤、觀察勤、詢問勤、思考勤。在用藥過程中觀察患者有無飲食減退、惡心嘔吐、呼吸加深加快、嗜睡、呼氣呈爛蘋果氣味、脫水等酮癥酸中毒表現,有無低血糖及四肢麻木等周圍神經炎表現;一旦發現患者出現上述征象,及時通知醫生,積極配合搶救。對于高滲性昏迷者,在治療過程中應注意有無腦水腫發生[4]。
2.2.2 心理護理。由于糖尿病不易完全治愈,患者容易產生恐懼、煩躁的心理情緒。糖尿病患者常常有一下心理狀態。懷疑和否認心理,患病早期,患者往往不能接受這一事實,持否認或懷疑的態度,懷疑醫生診斷有誤,否認自己患病,拒絕接受治療,不注意飲食,或自認為得了糖尿病無非就是血糖高點兒,對身體無大影響,對疾病采取滿不在乎的態度,導致病情進一步發展。對于這種心理的患者,我們幫助患者改變錯誤的認知,接受現實,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希望,耐心細致地介紹有關糖尿病的知識、高血糖的危害性和不及時治療可能發生的并發癥,幫助他們認識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加強他們對飲食、運動及科學用藥的重視程度,使其改變對疾病懷疑、拒絕治療及滿不在乎的心態。自責自罪心理,病人患病不能照顧家庭,長年治療又需要大量金錢,造成家庭經濟拮據而感到自責內疚,認為自己成了家庭的累贅。對于這類患者我們應該讓患者了解目前雖不能根治糖尿病,但合理地控制飲食,適當地運動,科學地用藥,良的情緒,可以很地控制病情,并能像健康人一樣工作、學習和生活。在盡可能的條件下,協調社會各方面的關系,幫助患者解決實際困難,以減輕其心理負擔,同時取得家屬的配合,使患者調適不良心態,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參考文獻
[1] 潘長玉,主譯.Joslin糖尿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089
[2] 張審恭.內科學及護理.第2版.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5(23)310-317
[3] 宋兆友,主編.疑難皮膚病性病診療學[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410-412
[4] 閻錦愛,趙文麗.壞疽性膿皮病的創面護理[J].護理研究,2004,18(2B):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