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護理干預對顱內動脈瘤患者便秘的預防效果。方法:30例顱內動脈瘤病人隨機分為干預組與對照組,干預組給予協助排便、飲食指導、按摩與鍛煉、藥物指導等護理干預措施,對照組給予神經外科護理常規。結果:干預組出現便秘1例,有效14例,對照組出現便秘10例,有效5例,2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護理干預對預防顱內動脈瘤患者便秘有效。
關鍵詞:顱內動瘤 便秘 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6-0128-02
顱內動脈瘤是由于局部血管異常改變產生的腦血管瘤樣突起,是一種常見的腦血管疾病,主要見于成年人(30~60歲),動脈瘤破裂出血死亡率很高,初次出血占15%,最多出血可達6次,再次出血的40%~65%死亡,而且再次出血最多出現在7d之內[1]。出血的誘發因素中排便用力是常見因素之一。便秘是指臨床常見的消化道癥狀,是一種可見多種疾病的癥候群,是指大便次數減少,間隔時間較長,排出困難或排出干結的糞便。動脈瘤患者由于絕對臥床休息,情緒緊張,進食量少、不活動等因素患者易發生便秘,排便時過于用力屏氣可引起動脈瘤破裂,危機生命,因此發現并解除患者的便秘是護理的重點之一。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我科自2008~2011年共收治顱內動脈瘤患者30例,既往無便秘史,無消化道疾病史,排便每3日不少于1次。年齡在36~68歲,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齡46歲,隨機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15例,2組一般情況和顱內動脈瘤部位經統計學檢驗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
1.2 便秘原因分析。
1.2.1 心理因素。顱內動脈瘤患者大多存在焦慮、緊張、恐懼、悲觀、失望心理,可引起腎上腺素分泌,交感神經興奮、迷走神經受抑制,使胃腸蠕動減慢。
1.2.2 疾病的原因。這是最常見的原因。由于有些動脈瘤患者腦組織受到不同程度損傷,神經沖動及傳導均發生不同程度的障礙,導致不能有效、規律地引起排便反射,以及使用脫水藥物等均可引起便秘[2]。
1.2.3 飲食結構變化。有些病情較重的患者,可能出現意識障礙,而且可能伴隨吞咽困難,進食減少,大便形成量減少。有些患者怕大便麻煩家屬,盡量少吃飯,使攝入食物及水分減少,不足以刺激腸蠕動,導致便秘。
1.2.4 活動減少。顱內動脈瘤患者需要臥床休息,或偏癱不能自己翻身,家屬又不能及時幫助患者活動,使患者活動減少,胃腸蠕動減慢,導致食欲減退,攝入食物及水分減少,腸內容物不足以刺激正常腸蠕動,導致便秘發生。
1.2.5 排便方式的改變。有些患者因病情需要長期臥床,多數患者不習慣床上排便或在床邊排便。當出現便意時,強迫或克制不排便,久而久之使排便反射逐漸消失,導致便秘。
1.3 方法。
1.3.1 干預組。
1.3.1.1 協助排便。觀察患者的排便習慣,讓患者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每天早晨后定時給予便盆,此時人的“胃-結腸”反射最強,最易誘發排便,指導患者正確使用便盆,采用舒適體位、屏風遮擋、減少室內陪護人員及探視人員,為患者制造相對獨立空間,清除緊張情緒,養成定時排便的良好習慣,護士守候在患者身旁,以提供必要的幫助,同時防止意外發生。
1.3.1.2 飲食干預。有些患者由于頭痛、頭暈、或全身疼痛、行動不便,擔心進食后排便次數增多而有意少飲水和進食,造成飲食不平衡,甚至營養不良。在護理工作中要時刻注意患者飲食情況,糾正不良飲食行為,保證充分的水分及粗纖維食物的攝入,攝入水分能達到軟化糞便的目的,飲水1500~2000ml/d。多食水果及含纖維多的食物,如芹菜、韭菜等。無糖尿病的患者可以飲蜂蜜水,保持大便通暢。
1.3.1.3 運動干預。運動能增進肌肉張力,增強排便肌肉肌力,有利于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因此在患者病情穩定的情況下應激勵患者床上進行適當鍛煉,能下床活動者可在室內和走廊漫步,以不感到疲勞為宜。不能下床活動者做床上鍛煉,如協助患者翻身或坐起躺下,病情不允許活動的患者,護士為患者或指導家屬為其按摩腹部,方法是讓患者仰臥,兩膝屈曲,放松腹部,操作者立于患者右側,雙手伸直重疊(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放于右下腹部以大魚際肌和掌跟著力,沿著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呈順時針方向進行按摩推柔,由慢到快,由輕到重,反復推展按摩,以刺激腸蠕動增加,使腸內容物流通,利于大便排出[3]。
1.3.2 對照組給予神經外科護理常規。當出現便秘者遵醫囑給予通便藥物治療,口服緩瀉劑,如車前子、麻仁丸、西沙比利等。肛門通便用藥,如開塞露、甘油栓劑、肥皂栓劑等軟化糞便。用0.1%~0.2%肥皂水溶液或0.9%氯化鈉溶液(溫度為39~41℃)灌腸。
1.4 療效判斷標準。每天詢問大便情況并記錄,大便>1次/3d為便秘,無效;大便1次/1~3d為有效。
1.5 統計學處理采用X2檢驗。結果干預組出現便秘1例,有效14例,對照組出現便秘8例,有效7例,2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
2 討論
顱內動脈瘤患者常因疾病原因須臥床休息,活動少、胃腸蠕動減慢、食欲下降、情緒緊張、不習慣床上排便等原因易導致便秘。而便秘是引起顱內出血的常見誘因,用力排便時可使胸腔、腹腔內壓力升高,由于腹腔內靜脈叢與椎管靜脈叢相通,靜脈回流受阻,動脈內壓力及顱內壓急劇升高,容易誘發顱內動脈瘤破裂,一旦破裂,病情惡化危及生命。因此,護理干預以預防顱內動瘤患者便秘的發生對患者病情的發展、轉歸和預后有著重大意義。我們對顱內動脈瘤患者給予協助排便、飲食指導、運動指導等護理干預措施,并設對照組進行觀察,結果干預組患者便秘的發生明顯減少,說明護理干預顱內動脈瘤患者便秘是有效的。我們深刻認識到:對顱內動脈瘤患者便秘的干預,就是讓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養成良好的床上排便習慣,由于排便習慣的改變,同時或須臥床休息很容易引起便秘,協助排便對于預防便秘很重要,護理人員一定要有耐心和良好的工作態度。
參考文獻
[1] 崔焱.護理學基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259~263
[2] 王嬌,吳冬英,曾新華,等.改良灌腸法在腦卒中便秘患者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06,16(13):21-22
[3] 張云.健康教育在腦卒中患者預防便秘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9(23):5574